APP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的美育教学探讨

2017-08-24刘自强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高中语文

刘自强

[摘 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当施教者的教师以审美的方式向受教者学生呈现审美对象,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陶冶身心,启迪智慧。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实施美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美育教学

美育对促进人的发展有着德育、智育、体育不能替代的作用。高中语文的特点是人文性强,它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教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为方式,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感受美的形象

诗歌中美丽的自然风光、鲜明的人物形象,俯拾皆是。譬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绿树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山野;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高歌“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李大钊,大义凛然的谭嗣同,为科学奋斗终生的竺可桢等,无不是让人读后动容的形象。

要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这些美的形象,首先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诗歌创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而“美读”就派上了用场。只有教师深情朗诵,透过语言文字,感知事物的表象,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知觉。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朗诵,积极捕捉诗歌的语言信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领悟。如教读《茶馆》中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谐音双关的语言,感受他凄凉和不满的形象;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所表现出的无耻地痞流氓无赖的形象渐趋明晰。

从花红柳绿的勃勃之春(《春》)到晴暖温馨的济南之冬(《济南的冬》),从奔腾不息的长江三峡(《三峡》)到恬静素雅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雪》),更是教师和学生放声朗诵的大好时机,在朗读中,学生有了美的感受和启迪,很快进入了情境。

二、强化美的感染力

美的体会需要以情感为载体,在教学中若以情感作为纽带,让师生达到强烈共鸣,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内涵,以达到美与情的合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手段,创造一种和谐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如教《雨霖铃》时,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渲染了男女惜别场景,引发滔滔思念。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伤离别的情境?此时,可以进行角色模拟。抓住“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这一系列的动作表情的词,学生做到位了,加之教师情景的创设,自然能理解离别的伤感之情了。

对于感染力的创设不应该拘泥于只再现文本中的情境,人的审美,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的,审美主体不同,审美感受就不同,所以,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重视情感的诱导,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教学情境。

比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文字很优美、清新、动人。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来描写自己的山上小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泰顺山区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向展开联想,具体感知情境,这样就容易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学生能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片、音乐、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这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三、品味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诗歌,是作者强烈情感的外现。钟嵘在《诗品》中说:“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然而本诗的情感流露是通过意象构成的图景传达给读者,于是形成了该诗的意境。意境是情景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句话道出了情与景是意境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也说明了意境美的生成条件便是情与景的相浑融与契合。好诗就是情景结合的典范,涉及到该诗则是它的意境美。

关于意境的概念较专业化,学生可能不明白,我便从意境的组成要素着眼,先讲以情取胜和以景见长的诗歌。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创作者通过外界景物来传达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之情。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借新奇的想象和比喻,描绘春柳,描绘春天特殊之景,在写景和抒情的同时,体现出意境之美。诗作中成就最高的应为情与景妙合而成的,于是我以李白《赠汪伦》为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讲述桃花潭边汪伦踏歌为作者送行的场面,其中蕴含着李白对汪伦的难舍之情,也传达出汪伦对李白质朴独特的惜别方式。成功的诗歌意境如宋代诗人梅圣俞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亦即写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在讲解了三首诗后,回到原诗,同学们便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根据情与景结合的意境美,许多同学从作者描绘的图景――茫茫水天交接之处,一叶孤舟逆着西沉的落日,缓缓驶向繁花似锦的扬州,黄鹤楼上空留下作者凝望水天之际依依惜别的身影……体昧出诗人送别而生的淡淡愁思与惜别之后的孤独感。

美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才能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美育,把它正确地运用到教学中,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美育教学有效方法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