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堂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2017-08-24姚恬王威王书凤
姚恬?王威?王书凤
[摘 要]陈述性知识极其重要,但其教学存在困难,如何有效教学陈述性知识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文章基于陈述性知识获得的三个阶段即同化、保持和应用提出逻辑思维、知识转化和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以求为教师对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生物学课堂;陈述性知识;教学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难点
陈述性知识极其重要性,在高中生物学中体现在描述自然和生命现象、解释生物活动规律等,是教学的主体。但陈述性知识具有碎片化、区分差、记忆难和遗忘快的特点,影响着教师的有效教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完整的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同化、保持和应用。本研究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围绕其习得陈述性知识的三个阶段,以高中生物学“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提出生物学课堂中陈述性知识的三种教学策略。
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 逻辑思维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同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同化”指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形成新的意义建构,简言之即学生“学会了”。“同化”一般发生在新课的学习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十一岁以后即为形式运算阶段,其已经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处于此阶段的高中学生就可理解抽象知识。因此,生物学课堂中教师可利用逻辑思维帮助学生进行同化,即让新、旧知识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样例1,教师在教授“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时,首先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线粒体结构特点”这一知识点,结合新学习的“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的意义。可见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更加牢固地同化陈述性知识,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不容易遗忘。
2. 知识转化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保持
新知识如果在学习后没有得到练习,将被遗忘或还原为原有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保持”新知识。“保持”一般发生在新课的复习阶段,其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下面将介绍几种教学方法说明教师可以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
(1)利用学习材料调动学生主动提取知识。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逻辑组织的学习材料便于学生理解和保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一般用于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复习时也可利用学习材料调动学生提取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在促进学生“保持”陈述性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样例2,教师在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准备植物、动物、细菌、微生物等各种细胞结构的图片,且每种细胞又准备不同类型的图片,教师可随机向学生展示图片让其灵活地判断是哪种细胞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进行的仅是看图判断这一简单的活动,但因为展示中有不同细胞结构不同的图片,学生就必须尽快地调动所学知识、快速回忆各细胞结构的具体特征来进行区别和判断而非单纯地记忆图片内容,这也就涉及到“做”的方面,即把死板的细胞结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程序性知识,从而巩固了学生关于细胞各结构特点的记忆。
(2)通过科学练习,促进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练习是使陈述性知识得到保持与应用的必要条件。练习有多种方式,选用何种练习方式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的目的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而定。
样例3,在“细胞的基本结构”中,学生要掌握的是细胞各基本结构的特点和功能,此时选用小组合作制作细胞结构模型是较好的练习方式,即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完整的动物或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巩固细胞各结构的特点和功能,并体会细胞各结构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概念体系。最后,教师的评价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具有针对性。关于部分模型成果的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结果如表1:
模型的准确性:
结构、大小等比例适宜 优点:蛋白质在细胞膜上有三种分布和位置;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缺点:细胞膜基本结构完整,即双层膜结构、磷脂双分子层等。
3. 知识迁移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应用
陈述性知识的应用,指知识的提取和运用阶段,即学生不仅能答对基础问题,也能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即知识迁移,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设置的情境或提出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知识迁移中既能巩固知识内容,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样例4,在“细胞的基本结构”中,为促进学生应用陈述性知识可设置如下一些问题:高大的树木之所以能够“顶天立地”,与植物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开水浸泡菠菜时水会变绿,清水浸泡菠菜时水没有变绿,那么开水会破坏细胞的什么结构等等。因为问题密切联系生活,其答案无法在书本上直接找到,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回答这些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或实际的问题。
三、结语
陈述性知识极其重要,本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逻辑思维、知识转化以及知识迁移三种策略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给一线教师在陈述知识的教学上提供建议和参与,能够灵活选择和运用这些方法突破生物学教材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占晨达,吴志强.中学生物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融合[J].中学生物学, 2016(4):28-30.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200-232.
作者简介:姚 恬(1993-),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专业。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厅校级科研项目青年培育项目“四川省中学生生物学重要概念前科学概念探查研究”,NO.16QP01;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类比材料呈现方式对类比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NO.SC16B071”;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师范生教学训练的高效策略与实施方案的研究”,NO.201608;四川省大學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中学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NO.20151063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