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范

2017-08-24应嫦薇

时代金融 2017年20期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才能确保其正常的运作和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风险,信用风险就是其中之一。而引发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本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及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就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行了探讨,最终提出了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不对称 信用风险 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取决于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以及银行信用风险相关理论的成熟程度。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分业经营,且银行利率也是固定的,这也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危机意识比较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大,海量信息使得参与交易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更加明显。而商业银行必须在此过程中进行风险监控,通过风险监控,银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寻找有用的相关信息,尽可能摆脱信息屏障,掌握交易的主动权,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会引导银行不断审视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同时不断完善其管理框架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首先,在交易过程中,关于本次交易的信息在双方手里的量是不对称的。其次,参与交易的双方对于自身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处的位置是明确的。即使是处在信息劣势的一方也会依据市场判断出对方可能掌握的信息量,并据此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估。

假如把商业银行的信用交易分成两个部分,那么交易前就是事前部分,交易后就是事后部分。而信息不对称会对这两个部分造成影响。首先,处于信息掌握量较大的一方会在交易前刻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其次,在交易完成后,信息掌握量较大的一方会背离事前的许诺,按照有利于其发展的路径行事,这容易对社会某些方面的平衡造成影响。

(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约定按时将所贷款项的本金和利息还给贷款人,这就构成了一种违约行为,给银行带来了损失。市场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使得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现有信用风险的全部内容。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主要的信用风险还是来自于贷款的相关业务。商业银行的贷款信用风险一般是借款人由于偿还能力有限或者是拒不履行相关的合同条款,致使借款无法按时偿还给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和损失。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内部有关资产的组合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情况分析

(一)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于借款人之间通过贷款建立了借贷关系,此时,借款人和银行之间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借款人到商业银行借款时会介绍其借款所用的项目,这个信息介绍对于银行来说只能借鉴,因为借款人在向银行提出借款时一定会选择有利于达成借款目的的内容来陈述。而借款人即将开展的项目情况,以及未来该项目的盈利能力等情况对于银行来说都是未知的。银行要想了解这些信息,降低借款资金可能带来的风险,除了直接向借款人询问相关信息,只能自己去调查项目的实际情况。此时,银行在整个借贷关系中就处在了相对被动的局面上,在调查借款项目的真实信息时,银行也会因此付出人力和财力,且侧面了解到的信息往往会以偏概全,未必能够真实反映出借款人实际情况的全貌,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息不对称会给其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主要的负债形式就是来自客户的存款。由于业务关系,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首先,客户将现金存入银行前一定会先行考虑银行的信用程度,选择尽量可靠的银行再将先进存入。但是,对于客户来说,银行在市场上一定范围内的业务和状况是可见的,但是也有一些业务和内容是顾客不可见的,这就在银行和客户之间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

作为债务人,银行对于自身的运作情况及服务内容等显然有比客户更大的信息权限,对于客户来说,商业银行的服务内容只是部分可见,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会给客户带来一定的风险。基于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一旦有部分银行出现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纠纷,就会使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进而使顾客的资金大量回流,这也会对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数都采用的是总行与分行的组成机制,分行一般都按照不同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存在于不同区域的分行必然会受到当地政策、市场、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银行的管理上,银行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管理手段等都会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情况就使得信息在商业银行内部的传递过程受到不同形式的阻碍,首先是信息传递时间较长,其次是由于分支机构过多,人员数量庞大,很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存在认识错误或信息失真,这也会使商业银行内部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由于商业银行对于不同业务和职能的划分,银行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就会按照其不同的标准进行信息搜集,这也使得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被单独分割,其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以部门为标准,失去了共享的机会,这也使得银行在决策当中缺少了宏观视野,不利于银行从整体上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評估。此外,有的部门之间还可能存在利益冲突,这时双方甚至会有意屏蔽对方的信息渠道,同时掩盖不利于自身的不利信息,这就使得银行内部的信息流出现盲区,不利于银行的决策和发展。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一)收集和登记企业资信

商业银行在与借款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前,银行应当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征信情况进行调查,以减少银行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但是,银行在对企业征信信息的搜集过程中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征信内容。为避免因此给银行的征信评估工作带来影响,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建立更为具体的征信指标。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当发挥社会其他相关单位的力量,建立企业的征信信息网络,使企业的相关征信信息得以共享,这样就使得银行对企业的综合评估更加全面和真实。

(二)加强信用客户信息系统建设

为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银行应当加强信用客户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在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参考国外相关行业在建立信息系统时的先进经验,同时,银行也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社会实际和市场情况,不仅仅要确保客户信息的详细和完备,同时也要考虑到海量信息查询的可操作性,要尽量使信息系统方便查询,使其更有利用价值。金融市场在逐渐发展,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必须逐渐削弱,这种削弱应当是双向的。银行在建立客户信息系统的同时,也应当向社会和客户公布有关银行的运营信息,如新的决策和业绩等等,使客户对银行更加了解,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隔阂和风险。

(三)提高银行在博弈中的主动地位

商业银行在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时,就意味着银行会承担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在这个借款关系当中,借款企业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资源,银行占信息弱势地位,要摆脱这种地位,银行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贷款之前,银行可以依据“贷款三查”制度对借款企业进行调查分析。贷款三查制度是指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贷前审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审查。实施“贷款三查”制度能够帮助银行掌握借款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随时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银行就能够据此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四)提高银行的內部控制水平

要避免商业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用风险,银行就有必要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对企业的信用征信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大量企业征信情况的分析,银行在进行市场决策时就能够多一项参考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可以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衡量企业的贷款资格及和数量,此外还要跟进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水平,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以此准确判断其贷款风险。同时,对企业征信情况的了解,也便于银行能够更好地确定企业的申请资格。除此之外,银行管理人员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具备过硬的素质,才能在有限的信息条件下进行准确的分析,为银行规避风险。

(五)采用相互制约的监控手段

在企业向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后,为避免企业造成的道德风险,银行有必要对企业使用资金情况进行跟踪。首先,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贷后检查小组,对借出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保资金用于借款者所说的项目,未被挪作他用。此外,在借款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对资金的利用率,以及项目进程等进行调查,确保与贷款合同内容相一致。

四、结语

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普遍风险。在借贷关系中,造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银行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消除这种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使银行在借贷关系中处在更为主动的位置,避免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晓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宁夏大学,2013.

[2]张芬.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16.

作者简介:应嫦薇(1971-),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永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总监,经济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

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
煤矿井下测量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