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以客观性原则代替真实性原则

2017-08-24曹仁义

中国广播 2017年8期
关键词:记录报道

曹仁义

【摘要】“客观性原则”是美国新闻学的内容,它只要求有“纯客观”的记录,不许有立场和倾向。本文以实例说明,客观性原则只是空谈,并且虚伪;美国的新闻也没有一条是“纯客观”报道,都是有倾向和立场的。从而揭示了真实性原则的合理性。

【关键词】客观性原则 记录 纯客观 真实性原则 报道 立场倾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前些时,某大学一位新闻学教授跟笔者说,他们学校已经不讲真实性原则了,这令笔者非常诧异。不讲真实性原则,讲什么呢?这位教授说,讲客观性原则。

笔者在《新闻学大词典》上看到,“客观性原则”是美国新闻学的一个内容,也是美国新闻界常说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规定,记者只能原原本本记录客观事实,做到不偏不倚,不党不私,不要立场,不要倾向,只要求纯客观。按照这个要求,记者只是个记录员,有点文化,会作记录就可以了;新闻写作技巧不必掌握、新闻各种文体知识也不必熟悉,只要把事实记下来即可。试问,这还叫记者吗?这种没经任何选择、提炼,充斥着水分和废话的原始记录,哪个媒体愿意发表呢?发表出来又有哪个读者愿意看呢?怪不得一位听过这种课的年轻人跟我说,干新闻不用学,有文化就行。

一、“客观性原则”的虚伪性

实际上,美国任何媒体都没有发表过这种“纯客观”作品。所谓“客观性原则”,只是个虚伪的命题。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美军司令部专门挑选12名记者采访这场战争。美军司令部把这12名记者集中在“小鹰号”航空母舰上培训,每人还发了一本守则,而且规定,只能采访美军司令部的发布会,不能直接采访军人。这就表明,记者必须按照美军司令部的意图发稿,美军司令部怎么说,记者就怎么写,这不就是有倾向性吗!一位名叫阿内特的记者,应邀参加了伊拉克电视台一档节目,他在节目中说“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巴格达推进,前三天受阻,没能按预期完成”。由于这句话不符合美军司令部规定的口径,他下节目后即被美军司令部赶回国。

1993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访问美国。其间,在与《华尔街日报》领导层座谈时,笔者曾向其主编提出一个问题:“贵报新闻评论的观点可以与政府不一致吗?”主编回答:“不可以。”据悉,美国外交部门专门派一个三人小组常驻美国之音,审查它将播出的新闻评论。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举办奥运会。美国一家电视台直播开幕式实况。在介绍各国代表团入场时说到中国代表团,主持人除了介绍中国代表团构成、参赛项目等外,还加了一句:“这个国家存在严重人权问题。”敌视中国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后来,在美中国留学生多次抗议,那个主持人只好出来道歉。

两年前,美国一家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请几名儿童讨论美国借债问题。主持人问:“美国欠中国好多钱,一时还不上,这怎么办呢?”一个儿童说:“美国派人到地球那面,把中国人都杀光,钱就不用还了。”主持人说:“这倒是个好办法。”这种自小就给孩子灌输的强盗逻辑,竟然在美国的媒体公开播出了,是非的标准都没有了,哪还谈得上客观公正?

种种实例表明,美国的新闻业是为美国政治服务的,从来都是有倾向的,从来没有真的客观过。

二、“客观”中的倾向与立场

“客观”这个概念我国新闻业也使用。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说:“新闻报道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立场即倾向。当然,倾向可以是含蓄的,可以隐藏在报道的事实中。倾向不能生硬,但倾向必须在新闻作品中有所体现。因为没有倾向,何来导向?实际上,任何国家的新闻业都有导向。导向就是通过传播引导受众向好、向善、爱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等。不承認导向只能是一种虚伪。

在笔者多次参加的全国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偶尔有人主张说,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评论节目,可以实行“开放式结尾”,不要倾向,倾向要让受众自己判断,受众是聪明的。说这话的人都是没有新闻实践的人。“开放式结尾”作为学术观点可以保留。但是,用“开放式结尾”掩盖倾向,其实根本做不到。举个例子,一位主持人主持了一档讨论婚外恋现象的节目,请了两派专家,左手坐着一排所谓“新派”专家,右手坐着一排所谓“老派”专家。讨论时,“新派”认为,婚外恋是进步,人类总有一天要消灭家庭,要性解放,婚外恋正是向这个方向前进。“老派”只是重复两句话,一是违反婚姻法,二是破坏家庭。主持人认为这是开放式结尾,没倾向。笔者说: “不对。你有倾向。你的倾向是支持婚外恋。在场上所谓的‘新派势强‘老派势弱情况下,你没表态就等于默认所谓的‘新派观点。这种节目根本就不应该播出,你播了,本身就是错误的。而且主持人在主持节目当中对伦理问题缺乏正确引导,这不是小问题。因为你放任了低俗倾向在我们的传播机构中传播,产生的影响是恶劣的。这还没有个态度问题吗?!”这番话说得那位主持人脸红了。这就是通常说的,不表态也是表态。

报道同一件事,立场不同的媒体,用词造句都不一样。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病逝,台湾国民党报纸上头版头条的标题是《国父蒋总统逝世》。大陆的人民日报发在四版尾部,标题是一行小字《蒋介石死了》。蒋介石在世时,曾下野回浙江奉化老家,为母亲扫墓。国民党反蒋一派的报纸报道时作的标题是《蒋介石回老家扫他妈的墓》,以此表明立场。不同立场的媒体,面对同一件事,定会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不同的倾向立场。

三、如何表述新闻真实性原则

我国新闻理论中的真实性原则如何表述呢?表述有几种,但只是文字差异,所有表述都包括如下含义:新闻报道要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报道的事是“真”的,真实而准确的。对事实的解释是“实”的,实在的、实质性的。既要微观真实,又要宏观真实。将这些含义与美国新闻学的客观性原则相比较,你会发现有三点区别。

一是我们讲的是“报道”,而不是“记录”。是报道,就会有记者的主观选择,就会有入笔角度,就会有写作的遣词造句。这样,记者的倾向、立场就自然会贯彻于文中。因此,新闻报道不可能“纯客观”。法国正直的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Bernard Veyenne)在《当代新闻学》一书中坦言:“的确,要做到客观性是很难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这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智力的介入,因而也就必然包含个人的系数在内,报道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他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不仅表现在他自己的参与上,尤其表现在他对事实事物的连续性的剪裁上和他所采用的形式上。”这番话,道出了“客观性原则”主张“纯客观”的虚伪性。

二是对事实的解释。这一条,“客观性原则”没有。解释事实,是揭示其意义,是进一步展示事实。另外,有的事实专业性很强,报道中不加以解释,看不懂、听不懂。当然,解释必须符合事物实质,不能偏颇。比如你的电视片拍到某个城市一个人在街头墙角小解,你的解说是:“请看,这个城市的人多么不讲卫生。”这样解释事实就是以偏概全,以个别代一般,就是偏颇,就是不真实。

三是要讲宏观真实。宏观真实的意思是,新闻报道要符合社会整体真实。当今世界任何社会,光明面都是主体,当然也都有阴暗面。如果媒体一个版、一次节目都发阴暗面的东西,虽然具体事实都能找到,但给人的感觉是这社会坏事咋这么多,好像阴暗面成了主体。虽然在微观上都真实,但宏观上却不真实。

习近平同志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四、新闻报道皆有立场

将我们的真实性原则和美国的“客观性原则”相比较,哪一个更合理更符合新闻工作实际呢?显然,我们的真实性原则更合理、更符合新闻工作实际。看看美国报纸、电视,听听美国的广播,他们强调的“纯客观”哪一条报道做到了呢?根本做不到。2016年美国大选,希拉里·克林顿与特朗普两人竞选总统。《纽约时报》支持希拉里·克林顿,不断发消息,透露选民要向她提出的问题,以便她提早做好准备。大选结束后,当选总统特朗普去《纽约时报》座谈时直言不讳地说:“你们的报纸最糟糕。看你们的报纸,得少活20年。”这再一次说明,美国的报纸没有客观过。大量事实说明,全天下的新闻报道都是有立场的。美国的客观性原则只能是骗人的。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林玉明)

猜你喜欢

记录报道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基于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审题策略研究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基于配额交易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