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任务为驱动的导师学长制工作室运行机制研究
2017-08-24周向军
周向军
摘 要:本文通过以真实任务为驱动的“导师学长制”工作室运行机制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如何构建以真实任务为驱动的“导师学长制”工作室人才培养机制,并在创新管理体制、建立保障机制、改革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探索“导师学长制”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导师学长 工作室 运行机制
课 题: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项目(项目编号:GDGZ16Z029)研究成果。
从世界范圍来看,“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育人模式,其最早出现在欧洲。在欧洲的艺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与实践项目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从我国实践来看,“工作室制”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成为艺术院校常见的教学模式,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制”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下面以笔者学校信息学院为例进行“导师学长制”工作室运行机制的探索。
一、“导师学长制”工作室的内涵
“导师学长制”工作室是将“导师制”和“学长制”以及工作室三者相结合而形成。“导师学长制”工作室是指在建立专业工作室时,实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导师,同时工作室的团队按照一定比例构成,既有高年级的学长,也有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学长作为导师的得力助手,在教学实践中协助导师辅导学弟学妹,团队中教学相长,大家积极开展自学研究,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这样就能够保证工作室成员的延续性。
“导师学长制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堂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引进行业专家参与工作室教学,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完成各种项目、课题为主要任务,完成各种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向企业输送人才,如下图所示。
二、以真实任务为驱动的“导师学长制”工作室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导师学长制”工作室人才培养机制以专业工作室为平台,在学校提供配套环境和专业建设资源基础上,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让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由企业提供外包项目和技术培训。专业工作室由校内专业老师进行申请,联合企业工程师进行项目管理、活动指导和团队培训。各个工作室承担校内外生产性技术服务项目,进行各项职业技能比赛的培训,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探索。从而使“导师学长制”工作室具有真实项目运营、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团队培育的功能,同时“导师学长制”工作室也成为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科研的工作平台。
目前,信息学院成立的“导师学长制”工作室覆盖各专业,面向校内外承接商业摄影项目、视频项目、平面设计项目、AR/VR软件开发与应用、网站设计与开发、动画制作、微机维护和网络搭建等多项业务。课程内容即为工作室实际承担的项目、模拟项目和竞赛训练。“导师学长制”工作室把生产性项目引进课堂,把教学内容融入生产性项目,改革了原来“课本+课室”的教学模式,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组织学生成立项目团队,负责管理和实施引进的生产性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开展项目课程化教学,企业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适时派遣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教学与指导,使学生在生产性实践中掌握进入行业所需的各项技能,逐步成长为专业技术人才。
三、以真实任务为驱动的“导师学长制”工作室运营机制
1.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校企合作
“导师学长制”工作室平台以专业实训室为依托,联合企业组成“项目教学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三级管理架构。
目前,笔者学校信息学院项目教学中心由系列导师学长制工作室、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构成,分别主要面向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和社会提供项目化教学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教学环境。同时,项目教学中心还肩负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和建设、学生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的管理任务。通过发挥项目教学中心服务教学的五个中心功能:“师生研发中心”功能、“学生能力发展中心”功能、“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功能、“社会服务与培训中心”功能以及“职业资格认证中心”功能,全面促进专业发展,使之成为融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生产实训基地,使之成为以专业建设为纽带的校企合作工作平台。通过项目教学中心统一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统一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发校内教学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导师学长制工作室人才培养机制。
2.建立保障机制,保证工作室高效运行
规范明确的保障机制是“导师学长制”工作室高效运行的根本保障,为保证工作室高效运行,信息学院成立了项目教学中心。项目教学中心主任在学院院长领导下进行工作,组织各工作室实践指导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管理团队,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吸纳相关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实现了校企合作共治机制。为健全多层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项目教学中心建立了校企合作信息沟通平台,制定了定期沟通制度,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考虑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建立利益分享、责任分担的管理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院制定了信息学院工作室申请制度、信息学院工作室管理制度、信息学院工作室学生团队管理制度、信息学院工作室指导教师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完善了工作室项目管理、考核细则及奖励等管理办法,对专业工作室建设有专项经费支持,并在创建过程中在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工作室每个年度进行考核,考核主要从工作室为社会服务创造的经济效益、开展技术创新获得的产品专利与软件著作权、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比赛获得的省级奖项、承担社会公益性项目等方面进行考核。对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团队,主要由校内工作室负责老师联合企业技术骨干从工作时间与态度、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考核。
3.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开展项目教学
依托“导师学长制”工作室,将工作室综合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导师学长制”工作室主要完成《工作室综合项目》专业拓展课项目实践、毕业设计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内容。
信息学院将《工作室综合项目》作为专业拓展课引入课程体系。该课程由信息学院项目教学中心统一组织,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选课,导师和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上课人员。学生在初步了解工作室的情况后,根据自己的意向完成预报名。根据预报名情况,项目教学中心安排导师见面会,导师对学生做出选择,从而最终确定进入工作室学生名单。该课程上课内容为工作室实际承担的项目、模拟项目或者竞赛训练。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升项目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完成后继的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整个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学习内容与职业活动对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通过以上方式方法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诚信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
工作室采用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主要内容,把工作室的项目内容贯穿到整个课程当中,老师在教学中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教学方式上,从“讲授式”到“参与式”,工作室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引导学生参与;在教学形式上,从“一言堂”到“群言堂”,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实现专业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在师生关系上,从主客关系到主主关系,使教师真正变成以学生为主的、合作的、探索性的帮助者角色。
4.提升培养和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良好的“导师学长制”工作室教学模式,必须要有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执行。专业教师方面,在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下,以专业教学科研骨干为核心,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每年内必须有一个月时间在相关行业、合作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掌握职业岗位技能;承接或与企业合作承担项目攻关、开展行业职业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或智力支持服务,以此培养和提升专任教师团队的职业技能和整体职业素质。兼职教师方面,从相关行业、合作企业中遴选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进入本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根据实际需要从中聘请若干名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共同开发课程、编写实训讲义、指导工作室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等。兼职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岗前培训,把培训与管理、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
5.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学院项目工作室包含动漫、摄影、摄像、微机维护、网络、网站开发、图文输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等工作室和教学成果展示区。各工作室将能够满足师生分别进行动漫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与防范、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图文制作与输出等项目实训,能够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接来自于学校和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完成这些项目,既能大大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积累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使笔者学院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学院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提供合适的训练场所和良好的技术、设备与人才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工作室能组织学术团队开展seminar研讨,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科研工作,组织本系相关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建设与应用研究,带领学生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训练,参加全国、全省教育信息化大赛。
四、小结
通过“导师学长制”工作室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打破了课堂的限制,扩大了课堂的形式和内涵,与企业联动建立课程项目化特色教学,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相结合,实现与行业的零距离对接,极大增强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辉,张治元,张桔娴.信息技术下高职导师制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J].电子测试, 2015(16).
[2]汪正刚.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分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6).
[3]韦修喜,廖衡.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3(81).
[4]肖子蕾,谢政权.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动漫专业教改中的探索[J]. 电子制作,2014(3).
[5]庞松鹤.高职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高教论坛,2013(4).
[6]邬厚民.高职动漫游戏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 教育信息技术,2013(6).
[7]袁金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探究[J]. 时代教育,2014(8).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