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2017-08-23徐霞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直译意译习语

徐霞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汉语习语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其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从跨文化角度研究习语翻译,采取了保留形象直译、移植形象意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剖析,来探讨习语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恰当地处理文化因素的问题。

关键词:习语;直译;意译

一、引言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因此习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习语的形象、喻义、修辞,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习语翻译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因此如何保证原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同时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是习语翻译的关键。

《红楼梦》的英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与其夫人Gladys Yang翻译)的出现为我们探索如何克服习语的文化差异问题提供了范例。

二、跨文化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尤今·奈达,2001:82)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必然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因此,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

三、《红楼梦》习语翻译策略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翻译的根本任务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表达相同的思想内容,传达相同的功能。但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形象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习语翻译的成功与否。我们将通过事例分析来探索译者是如何处理汉语习语的翻译的。

(一)保留形象直译

英汉语中有少数习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原语习语中的形象。如:

(1)(贾芸笑道:)“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来”,叫我怎么样呢?(第 24 回)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

(二)移植形象直译

译语中无现成的习语形象与原语中习语的形象相对应,只得将原语的习语形象移植到译语中去,但这种移植的形象,必须能够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种译法,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提高译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如:

(三)移植形象意译

这是指把原文的形象移植到译语中,同时增译简短的解释性词语,这样既保持了原文习语的形象特征,又完整地表达了原习语的原意,不仅有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译文语言的修辞效果。

(四)移植形象加注

这是翻译典故时常用的方法。由于文化差异,典故的含义难以为译语读者所理解,为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译语读者理解,加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转换形象意译

我们一再强调异域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从而扩大读者视野,增进文化交流。但如果保留或移植形象会引起读者误解,无法在译语中再现或移植原语习语中的形象时,可用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并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语习语的形象,这样虽然舍去了原语习语的形象,但仍可借助译语中相应的形象,使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近或相似的语义联想,获得大体相同的艺术感受。

(2)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并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第 8 回)

…in the interest of his sons career he had to pinch and scrape to get together twenty-four taels of silver as a handsome entrance gift.

如果原习语的民族色彩极浓,翻译时应注意译语的风格与原语的风格一致。下例是贾府戏班中的女孩子芳官对赵姨娘讲的话。梅香是一般丫鬟的名字;拜把子,是指朋友结为兄弟、姐妹。由于等级森严,丫鬟只能与丫鬟拜把子。汉语习语用在此处,很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在转换形象后,译文虽可达意,但原有的民族特色消失了。

(4)(芳官道:)“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这是何苦来呢!”(第 60 回)

Youve no call to swear at me, madam. You didnt buy me.

Were 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 here. Why go for me?

(六)舍弃形象意译

某些习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象,而在透彻理解原语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原语习语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与原语习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语義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

四、结论

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不是受文化制约,便是某一特定文化独有的。人们很难把习语里包含的所有成份,从表面意义和形象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体保留在一个译文里。可以说,文虎=话的多样性限制了习语的可译性。换言之,习语翻译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这个范围随习语对该文化附着程度的不同而伸缩变化。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的问题。内文化交际一般问题不大,跨文化交际里则理解和表达的问题共存。习语翻译就是理解和表达这一对矛盾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突出表现。要解决这对矛盾,译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从而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Edwin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 Routledge,1993.

[2]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Prentice Hall,1981.61.

[3]Yang Xianyi, Yang Glady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5.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直译意译习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文化传真视角下中医隐喻的“直译”法初探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