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后现代童话与传统童话的不同特征

2017-08-23谷凤辉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特征

谷凤辉

摘要:从约瑟夫·雅各布斯所著的故事诞生之后,对于三只小猪的改编版本也越来越多。与传统版本相比,后现代版本的三只小猪有其独特的方面。本文选取三个后现代的改编本,通过分析他们的特点来论述后现代童话与传统童话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童话;后现代童话;特征

一、传统童话

(一)公式化的叙事模式

通过阅读传统的童话故事,我们发现,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极恶或者极善的,巫婆一定是邪恶的,公主一定是美丽善良的,故事的结局一定是美好幸福的,这种公式化的叙事模式,让我们感到熟悉与安全。虽然过程之中可能会有某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听着这样的故事安然入睡。这类传统的故事模式给儿童营造了一种安全的、美好的心灵氛围,到处都充满希望。

传统童话的叙事方法多采用三段式,三段重复起到强化的作用,有利于人们对于故事的口耳相传,便于儿童的记忆。另一方面,它是编排故事情节需要,是设置悬念和揭开谜底的一整套创作模式。

(二)道德教化意味的强调

传统童话宏大叙事的中心是一个光辉夺目的主体。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他们都矢志不移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种信念即是我们的社会规训的价值追求,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故事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成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

正是这种对于道德的追求,我们的童话故事一步步加重了教化的意味。它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做一个乖孩子,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它教育孩子要具备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質才能获得成功。当今社会的纪律与规范无孔不入,这种教化正是规训儿童遵从社会规范的重要手段,方便了成人的管教。但是这种教化对孩子带来的却是种心灵的伤害,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的“野性”被磨灭,越来越像个提线木偶。

二、后现代童话

(一)跳跃性的空间转换

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中,真实与虚构,艺术与生活,它们之间是存在较为明显的界限的,但是后现代艺术规则对这一传统的观念以颠覆,常常有意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呈现出跳跃性的转换。例如,在雅氏的版本里,故事的开头遵循传统的故事背景,“从前有一只猪妈妈……”,并以此背景贯穿始终。而大卫·威斯纳版本中,虽然也是“从前,有三只小猪离开家去外面闯天下……”但是,后来故事背景发生了变化,三只小猪被吹出原本的故事之外,并且能穿越到另一个空间里来躲避大灰狼的追捕,在童话书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另外一个空间里进行了一场奇幻的冒险。

在布鲁斯·沃特利《Wait no paint》的故事里,第一只小猪盖好房子的时候,绘图者可以把黄色的橙汁洒在图画书中,把小猪的稻草房弄得又湿又粘。三只小猪身处困境时,他们竟然能够对绘图者咆哮,他们希望绘图者想办法帮助他们转危为安。所以最后,故事的结局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熊———熊爸爸、熊妈妈和小熊宝宝… … ”而原本那只凶狠的坏狼,在画面里则装扮成了温顺驯良的保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跳跃性转换让我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新奇。

(二)对原有文本的解构与重塑

后现代的文本常常借助互文与拼贴的形式生成新的文本,这种叙述方法对既有文本的引用并不是单纯直接的,而是按某种方式加以改造、错位、浓缩或编辑,以适合讲话主体的价值系统 。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把原始故事带到了今日,对狼的形象的设置,如西装革领,带着圆片眼睛,看起来就像是在娓娓道来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真实的故事。还有报纸,记者等现代元素的插入,也是这一文本与现代社会元素的交叉。

大卫·威斯纳的《三只小猪》和《Wait no paint》的故事里,三只小猪干脆把故事书给拆了,折成一架纸飞机,坐在上面飞走了。他们先是飞进《鹅妈妈的童谣》里,带走了一只拉小提琴的猫。然后他们又爬进了《武士屠龙》里,拯救了一条龙并把它带回了原来的故事书里。《Wait no paint》的故事最后,为了躲避大灰狼的威胁,三只小猪到了另一个故事里面。这两个后现代版本的童话通过对传统童话有趣的改编,使读者获得双重乐趣。

(三)叙事策略的颠覆

传统的民间故事提供给读者一种想象中实现愿望的满足感,是抚慰情绪的有效心理药剂。后现代的文本则颠覆了传统的观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思考故事的真相。例如在《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里,亚历山大是一只彬彬有礼并且孝顺的狼,他去找小猪纯粹是为了想借一点糖来为生病的奶奶做蛋糕,它吃掉被房子压死的小猪只是一种天性使然,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残忍。反而,小猪在这个故事里成一种粗鲁,野蛮,笨拙的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到眼前一亮,原来这个故事的真实情况还有可能是这样的。

这样的叙事策略打破了惯常类化的角色定位,形成了远比善恶是非更丰富的价值体系。就像美国学者杰克·齐普斯所说的那样,对于经典童话模式的后现代反叛不是简单地“将它们打碎的那些童话故事重新组合成新的整体”,而是“使我们认识到还存在着看待这些故事的不同方式”,进而“提出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想象之道”。

(四)教化意味的淡化

在传统的三只小猪的故事中,有的版本写猪妈妈叮嘱小猪要小心大灰狼等危险,有的版本写小猪离家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长大了需要独立。这样的描述其实给我们传递了一种这样的或那样的教化观念。成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判定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无知的,幼稚的,不可接受的,成人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规范孩子,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后现代文本似乎看不到教化的意义,在这里,没有成人的约束,没有至高的道德规范需要我们遵从,只需借着想象自由驰骋。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发现了儿童,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心灵的宣泄,这是后现代童话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结语:在现代情境下,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及其改编版本不断呈现,我们要分析其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文本让孩子去阅读,同时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以取得更好地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乔恩·谢斯卡《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M]河北教育出版社.

[2]钱淑英.互文性透视下的儿童文学后现代景观---以改编自《三只小猪》的图画书为考察对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p56-57.

[3]王奕颖.从新版《小红帽》看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童话的颠覆[J].儿童文学研究,2008,09 p26-27.

[4]杜传坤.民间童话《三只小猪》百年变迁中的教育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白马是不是马
图表
识别模型特征顺利解三角形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