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方绘画中的“意象”

2017-08-23陈加龙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意象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意象绘画的概念、意义,在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画家及理论家对绘画中意象造型的“追求”。文中详细介绍了意象的含义,列举了中西方各个历史阶段突出意象造型的画家及他们的理论思想,分析了意象造型的作用与其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意象造型;理论思想;影响

1.中国画的意象造型

1.1意象的概念

意象的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中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经典概念之一,主要是作者对客观物象产生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之情思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中国传统美学主要强调表现物象内在的“神”“意”,而非外在的形,要求画家在对艺术形象的创造上表现出对象的内在本质,也就是精神的感受,所以,造型具有意象性。

1.2中国各时期对绘画中意象的理解

中国原始社会的大量壁画及陶器上的花纹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人类的生活风貌,如新石器时代的《猛虎捕食图》,没有准确的造型,没有结构的刻画,只是一个平面,但是却向我们诉说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传神”是“写形”的归宿和核心,强调传神论。如他的《女史箴图》,用高超的绘画技巧,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特征,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唐代是中国古代各方面全面繁荣昌盛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像吴道子、王维、阎立本等等。他们主张作品要兼备描绘对象的形神和主题的情思,非常强调传神,轻视对形似的单纯追求,在“景”与“意”的关系上,加强“意”的成分。

北宋的苏轼在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写到:“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又如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画史上空前的大写意作品,画面洒脱奔放、不拘成法、不求形似只求神韵,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元代倪瓒的“逸气说”,是对绘画功能的一种认识,赞同宗炳的“畅神论”,他认为画景只是将个人内在情感的抒发,而与所画的对象像不像都无所谓,绘画是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元代另一位赵孟頫,在绘画上他主张形神兼备,人物画“以得其性情为妙”,倡导以自然为师,从自然中汲取传神的素材,他说过对画马的看法:“唐人擅画马者甚众,而曹韩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工之右耳。”

明代祝枝山说过:“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清代绘画既继承师古说,又采用石涛等人的创新说,以郑板桥为突出,对于师古,他有自己的看法,不反对学古人、古法,但反对食古不化,学古要“师其意,不师其迹”。

由此可见,各个时期的绘画理论家在绘画上的追求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普遍认同绘画上的主观创造性,而非刻意再现物象,“相由心生”,有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意味。

2.西方油画的意象造型

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起,在绘画上,人们所追求的就是再现客观物象,直至20世纪摄影的出现,那种以理性的精神来表达感情的写实绘画已不占统治地位,人们开始为绘画寻找新的出路,越来越多的画派开始出现,野兽派、印象派、立体派、达达派……这些画派都有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绘画语言,画家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透露出画家的个人的思想感情,西方绘画的意象造型从此拉开帷幕。

2.1.法国印象派

在美术领域,印象派掀起了一场艺术革新,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很具代表意义,这幅画正是画家瞬间的视觉感受及生动活泼的绘画情绪使然,他给艺术创造了一个自由呼吸的天地,使艺术挣脱了条条框框的枷锁,让画家的主观意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2 立体派

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毕加索说过:自然和艺术是两种多变而有区别的东西,它们永远不能成为统一的东西。他的作品《亚威农少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画中人物形象已被破坏,脸部概括化、符号化,完全突破了传统画法,创造了一个体现现代的形象,迈出了立体主义决定性的一步。

2.3达达主义

在艺术上,达达主义的目的首先不是创造,而是对传统观念所持的玩世不恭的破坏、挑战。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杜尚的作品告诉我们:艺术应该是服务于思想,而不仅仅是人们认为的那样服务于视觉。就如他的作品《下楼梯的裸女》,他注重的是绘画的动感,研究对象的内心活动所产生出来的状态,从最根本处捕捉事物,力图在作品上表现出新的价值观。

3.中西方绘画意象造型代表人物

3.1 中国的齐白石

齐白石最著名的绘画观点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太似为媚俗,以不似为欺世。”说“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然自然,因曰神品。”还说“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的太象,太象则匠,又不能画的不象,不象则妄。”这些言论触及中国绘画的精髓,也是他切实的感受,富有启示意义。他追求象外之韵,不拘泥于原物之形,已不似之似来表达所画事物的内在本质。

齐白石有写实的功底,对把握对象特征的能力很强,他又非常注重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所以他所画对象,都是用及其简洁的笔墨表现出来的,虽然简洁,但笔下的对象栩栩如生,富于意趣。齐白石这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在他的作品中流露,“意象”造型一直渗透在他的绘画中。

3.2西方的马蒂斯

马蒂斯说:“我们必须毕生像孩子那样看世界,如果丧失了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丧失每一个独创性的表现,画家应该有那种精神上的单纯朴素。” 虽然马蒂斯没有到过中国,但是东方艺术深深地吸引着他,中国绘画对笔墨的运用很讲究,画面中的虚实对比、韵律节奏形成了中国画的意境,这对马蒂斯的艺术有很深的影响。就如他所画的《舞蹈》,作品虽然没有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及立体造型但整幅画面充满着动感及张力,像儿童般纯真、直率。

4.总结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艺术总有它相同之处,艺术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由写实到意象,由意象再到写实,当艺术在一个阶段达到极致,无法再走下去的时候,它会去寻找新的出路,如莫奈、塞尚、马蒂斯、及杜尚这些画家,他们没有被写实的框架所束缚,不停的去探索,去发现。中国从与世界接轨开始,艺术也开始走上中西结合的道路,徐悲鸿先生说过:“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中国画也在这种理念下进行,对造型准确的要求,对写实艺术的追求,学院派绘画盛行,造就了越来越多技术高超的画者,不是说这样不好,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确实需要高超的造型基础为前提,之后,就应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像齐白石、潘天寿他们,有很强的写实造型能力,但他们向人们展示出的艺术作品,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情,他们重视精神上感受,追求的是心与自然的融汇。同时,我们也可看出,意象造型雖然简单,但是它绝非如儿童画那样杂乱无章,它追寻着艺术规律,就像有节奏有旋律的音乐,向人倾诉它的情思。

参考文献:

[1]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贾涛《中国画论论纲》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王克文《中国绘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洪惠镇《中西绘画比较》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陈加龙(1992—),男,籍贯:河南信阳,工作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意象影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