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7-08-23任正文
任正文
摘要:数学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有利于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发现问题,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时期。本文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达到培养问题意识的目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生活化情境导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乡村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采用个性化教学,体现地方特色与特殊性。
关键词:乡村小学;数学;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目的的重要方式之一。21世纪课程改革中,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数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目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受到数学教育学的长期关注,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对于乡村小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较为忽视。本文不揣浅陋,就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相关策略进行简要探讨,并扼要说明乡村小学教师的应对方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1]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学教育模式中,学生提出问题,是问题最终得以解决的重要步骤之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一种情境,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在这个情境中:(1)某个人希望达到一定的目标,(2)但是初次尝试失败,(3)往往由多種方案可供选择。”[2]数学教学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效的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运转动力,也是行动的方向指引。所以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当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便能在教学或生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意识到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不是在教师的一再主观带动下,被动的认识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自主的去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才能更积极的自主分析问题,直至最后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教育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为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当给以相当的重视。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伴随着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主要是第一学段(1-3年级)和第二学段(4-6年级)。面对小学阶段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为学界和青年教师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成分,同时也是众多非智力因素中,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学家都注意到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孔子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斯卡特金甚至进一步认为,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受教育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4]以及《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5]等文章都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的情境当中,或让学生在情境当中获得问题,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之一。其实质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发现问题,而设置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在此情境中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的去触及问题。所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反思的是,如何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2、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情境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去真实的感受数学问题切切实实的存在,认识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性。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而异的。“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6]因此,我们需要个性的处理情境教学,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从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中挑选导入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得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可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是最为贴切于生活的部分,这一时期的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有很重的铺垫意义。
3、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新课改重视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同时,不能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对两院院士的讲话中,明确提到“要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作用应该是画龙点睛,在关键时刻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有利的环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掌握有丰富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并灵活运用。教师要主导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得教学符合学生主体认识的规律”,“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我和只是呈现的设计上”。[7]也就是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简历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
本文所指乡村小学,指所有的乡、镇和村落小学,除去市、县政府所在地之外的小学。乡村小学数学教学由于相对而言缺乏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所以可能存在应试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乡村教师可能相对而言缺乏更扎实的教学理论指导,或者是受当地的教学文化影响思维固化。但是乡村小学的条件并不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不可跨越障碍。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受限,应当更加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乡村教师自身的学习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乡村数学教师可以改良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养成。例如在挑选导入情境时,作为偏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页。
[2]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试验和应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301页。
[3]李自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技信息》,2007年21期,38页。
[4]赵彩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126-127页。
[5]罗水琼:《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35期:273-274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页。
[7]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