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成长
2017-08-23李妮
李妮
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长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体会:
一、在小组合作中,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从不平衡的师生交往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锻炼机会,也给学生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倾听的单一模式,而是平等交流与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生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新景象。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采用的是这样的小组合作要求:
1.拼一拼,用你们手中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试一试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4.你能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的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
二、在小组合作中,满足心灵需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小組合作学习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与活力,为学生创造了与教师、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温情与友爱,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真正体验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我在教学《 乘法分配率》一课时,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导人新课时是这样进行的,“同学们昨天调查了市场卖菜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算帐的,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发现秘密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求其中奥秘的强烈欲望被点燃了,开始窃窃私语。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全班小组讨论交流课前调查的结果。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
三、在小组合作中,注重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作学习就为学生提供了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平台。那么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呢?我认为在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小组搭配应是精心安排而不是放任自流。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人人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人人尝试成功的快乐。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各层次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要求学困生学会倾听,听完再动手操作,认真分析;第四,教师巡视指导时,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操作活动上,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综上所述,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四、在小组合作中,加强情感交流,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强调组内合作,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合作与竞争,形成组间的明争暗赛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形式也有利的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五、在小组合作中,注重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应以解决开放的,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为中心。这种问题能打破学生认识结构的原有平静,激起积极思维的浪花,有效地营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老师自己不能呈示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合作就没有展开的前提。在一节数学课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运用,而是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相连的。因此恰当的把握合作交流的机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较好的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已向我们滚滚而来,教师应该加快自身角色转换,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