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
2017-08-23钱明珠
钱明珠
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方向是按照就业为导向,为了培养出就业能力强的学生,我国不断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市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许多学校将就业实习时间越来越提前,这就使学生的实习期越来越长。学生认为参加实习的时间越长,工学交替的越多,能助于强化他们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认为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对提升就业能力所起的作用大。但是,这些研究都是通过学生的主观感受获得的信息,对于大学生实习的考察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只凭单个指标来说明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对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的也越来越关注。就目前来看,就业市场出现了两年的境地。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二是用人单位招聘难。大學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职业技能,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高校应重视学生整体素质,不仅仅承担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应纳入培养方案当中,将职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化,系统化。用人单位和政府也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的机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来缓解就业难的矛盾。对于大学生个人应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增强个人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诸多毕业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行业知识掌握匮乏及专业能力低下,就业能力低下恰恰反映出来这一问题,也是至于毕业生发展的一个重点因素。目前很多高校还是存在于应试教育机制下,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还只停留在学分管理之上,没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考评作为重点,对于学生没有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而高校未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现如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进入社会遇到困难。
(二)学习能力不强。
大学学习有别于以往的学习,并不仅是为了学到多少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就是指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大学教育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目前很多企业发映毕业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未能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新单位后,学习新的知识和业务能力普遍较慢,这和企业要求上手快,学习能力强的要求恰好相悖,只有拥有好的学习能力,才更有竞争机会。
(三)实践能力低下。
当代企业需要的是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而高效毕业生相当一部分都欠缺这一能力。在校学习时多为老师传授理论知识,留给学生思考,自己解决的机会较少,加之很多高校对有些专业缺乏实践平台,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只拥有了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匮乏。进入企业后表现出来遇到问题没有分析能力,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企业带来很多培训和教育难题。
(四)品格养成欠缺。
如今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毕业生的成绩情况,更多的企业愿意招聘个人素养高的学生。诚实守信,良好的职业道理观,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是现今企业关注的重点。有才有德的人才能被重用。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已充斥在学生身边,有些意志不清的学生被金钱主义洗脑,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企业利益,这就严重影响了个人发展。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团队协同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和企业要求的相违背。
(五)职业目标不明。
很多高校学生对自身专业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就选择了,还有些是由于高考报考调剂原因被动选择了该专业,本身对专业的发展前景没有了解,在校学习期间也没有详细的去研究,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就业情况不明晰。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努力再多也是无效的。很多学校在大一时间对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很大程度上没有落到实处,对于学生自身只是把他当作任务一样去完成,并没有认真细致去思考过未来的发展,这造成以后就业方向模糊,不知道应如何将自己定位。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路径研究
(一)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点,转变人才结构的最直接途径。我国目前对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了达到此标准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颠覆原有的传统观念,向新目标看齐。大学生职业素养是个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学会专业的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转化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每个学生需要具备通用的素养素质,不同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不同的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养需要专业课老师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掌握这部分技能。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顺利地走出学校走近企业。
(二)加强在校大学生实践、实习的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学生理论学习的现实体现,能真实反映专业学习的程度和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具体体现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问题。通过专业实践能力倒退人才培养的方向,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结构的调整。为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1.学校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实践能力说明学生在校学习的状态及收获,也是高校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展现。学校应加强对在校生时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专业教师要重视的问题,关系到学校各个部门的沟通和配合。教务处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处积极配合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使学生丰富阅历,其他人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完成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服务工作。
2.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教务处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课堂改革,翻转课堂,使之前被动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式学习,通过自己思考结合教师引领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应尽可能满足实践教学的条件,为各专业建立实验室,网络软件实验室及模拟仿真实验室。对于课程的开发应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或实践教学课程,有些实践课较强的课程可以直接放到实验室进行授课,通过教师现场演示,学生进行操作,在课堂中掌握技术能力。创新考核方式,从传统的笔试考核模式当中走出来,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才能达标。
3.营造实践能力培养的氛围
大学的良好文化氛围需要广大师生共同营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校一直所追求的目标。高校不仅仅是传递专业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毅力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勤奋笃行的环境。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已经影响到了高校,广大师生需要克服这种不良行为及思想,营销良好的实践教学的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提升自主学习、自我培养的能力
大学是个破茧成蝶地方,所有的学习不再是只依靠教师来完成,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来进行。从入校起就应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及实践计划,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根据课程改革,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自身加强实践性学习的内容。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在大学期间不仅仅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要主动开拓实践课程学习内容,并积极参与各种课题研究,导师引领方向,同学配合完成研究任务。与此同时还可以主动接触社会企业进行实习学习,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及沟通社交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应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是我们必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原有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拥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点,具备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的基础支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单独宣讲理念脱离专业内容,这样就脱离了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的实施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了解行业前言信息,适应社会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五)增加社会、整合力量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要对目前就业市场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工作重点,有助于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通过政策解读,为学生就业提供基础支持,对学生创业给予相关扶持。学校主动联系社会各企事业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定期举办综合及专场招聘会,要求知名企业前来选拔人才,为学生提供就业便利条件。学校还要重点挖掘新型产业园区和各种创业孵化园区,抢占市场份额,优化市场结构。并通过企业反馈毕业生用人情况,收集第一手资料,优化教育教学及专业调整。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企业注入的新鲜血液,企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加入,共同实现企业改革创新。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优化自身竞争优势,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技能往往能获得用人企业的好評,社会的认可,也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