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美术鉴赏教材研究初探

2017-08-23郭冰心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家

摘要:普通高校美术鉴赏教材既不同于专业美术鉴赏教材,有区别于基础美术鉴赏教材。非专业性美术鉴赏教材的目的在于使鉴赏者建立起美术的审美意识,形成美术的审美修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从而得到美术美的陶冶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美术鉴赏;教材

提到美术鉴赏,当下人们的固有模式是:“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这样的三段式思维,有程式化倾向,就像是讲美术史、美术故事、艺术类别一样,都在围着美术打圈,却没有进入到美术内去。而艺术家创作时关注的并不是这三段式的鉴赏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感受,目前的美术鉴赏状态与艺术家的“外在关注”有所冲突,不利于美术的发展。

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强调了公共艺术课程在普通高校中的重要性,提出“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以及普通高校都应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任务,并且美术鉴赏属于艺术限定选修课程。

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其核心和本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物化构成部分,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关系着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从美术鉴赏教材入手。

一、关于美术鉴赏基础理论的研究概述

钱初熹的《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一书,开篇以针对青少年的美术鉴赏教学为切入点,但第四章美术鉴赏过程与方法以接受美学的角度,把美术鉴赏的过程分为审美期待、审美流程、审美效应三个环节,接下来又概括为“寓意”“造型”“时代”三个关键词。鉴赏的角度有多种,学者在书中列举了五种并且详细说明,最后又提出这些方法是互不冲突,一般情况下在鉴赏情境中是综合出现的。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鉴赏者,需要有丰富的鉴赏视野和一定的文化修养。书中明确说明进行美术鉴赏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这一章节没有限定接受者的层次,因此可以为笔者所要进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提出 “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风的演变史”,艺术史是一部“无艺术家名字”的藝术史,应从个别艺术作品出发,找出风格自主发展的逻辑。艺术风格可以滋生发展完成以及开拓出另一种风格,有一种潜在其根源的动力决定,而不是外在历史和社会文化和艺术家个人导向的。沃尔夫林做的是美术史的研究,强调艺术发展的 “自律性”,对于格外关注美术作品的历史、人文、艺术家生平等角度的美术鉴赏来说,是一种新的思路。文章不止于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入手,甚至拆分到作品表面不可命名的细小部分,可以说是一部专业性非常强的美术鉴赏著作。盖格尔在《艺术的意味》一书中提出审美的“外在专注”与“内在专注”,“外在专注”的主体一般是艺术内行人士,表达的是对艺术作品形式的专注;“内在专注”的主体一般是无艺术专业背景的普通大众,倾向的是对艺术作品感性的专注,关注作品对其情感或者经历上产生的共鸣感受。盖格尔认为,达到审美价值最大化是“内在专注”与“外在专注”的有效结合。此著作在现象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美术鉴赏的有效组成部分,为笔者进行的研究提供论据上的支撑。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到,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质,不是带着主体的思想去解读,而是以倾听者的或者平等的朋友的角度去引出他的本质。同理,提示进行美术鉴赏,不要带有太多“索求”,尽量从美术作品的现象进行分析。

二、关于在普通高校美术鉴赏教材中增加“专业性”鉴赏知识的研究概述

美术鉴赏在内行人和外行人看来,关注点是不同的。在外行人看来,美术鉴赏大抵就是审美,更加注重美和艺术作品对其心理产生的冲击所造成的的愉悦感;而内行人看来,美术鉴赏首要关注的不是“美”,是组成画面的结构和成分,是其他活动无法代替美术审美的成分,偏重于艺术作品的本质。这两种不同的关注视角其实是有所冲突的,艺术作品被内行的艺术家创作出来,但是又要回归市场或者说是回归大众,大众中大部分人是接受上述举例教材美术鉴赏甚至是没有接受过美术鉴赏教育的,这是一种不对接的状态,就好像逐渐消失的民间技艺一般,如果受众和创作者不能有良好的沟通桥梁,就不利于美术发展。

尹少淳先生在《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中提到:“美术鉴赏不仅能使美术作品在社会流通中获得价值和生命,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修养、审美能力、社会知识和理解力。”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在笔者对近年来有关美术鉴赏资料的查询时发现,现在的美术鉴赏逐渐沦为教育、审美、道德情操、文化等的工具,其美术本体越来越被忽视。不可否认,美术这门学科确实能够为以上需求做服务,看见其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更加丰富性,但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只有美术本体价值才不能被取代,而其他的附加价值其他学科也能分散着做到,如果忽视美术本体价值,便不利于美术的发展,那何来的附加价值的体现?

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提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可以理解为,作为艺术家可以利用感性或者依靠感性,但是鉴赏却是一件客观的事情,必须经过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教育。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阐述了一种新的美术鉴赏的方法,被人称为形式分析的角度,抛开美术作品创作的大的环境和主题,只从显现着的美术作品自身进行分析,或者说是形式的分析。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引发笔者的思考,我们常以当代主流思想的视角去给事物下定义,一旦主流思想改变,那么这个事物又要怎么定义?或者说,我们在用一种强势者的角度给事物下定义,而在这个事物的世界里,他们本身究竟是什么?我们只提取了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定义,却隐蔽了他的本性。在艺术中也是这样,我们进行艺术鉴赏时从社会、历史、文学、教育、种类、风格等方面对其下定义、做判断,但却仍未触及他的本身,这样的鉴赏是残缺的鉴赏。这时候我们需要“体验研究”的方法,与美术“做朋友”,倾听他诉说自己的究竟。也就是说在寻求艺术本真时候,适时地抛开固有思维模式,体验艺术,感受艺术,分析艺术,完成了艺术本身的探索,加上目前适合社会发展的美术史、美术风格、艺术家故事、美术主题等信息,合在一起,才能说这是尽可能的在完成美术鉴赏。原因在于: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就必须要遵守规则,美术鉴赏所带来的的附带价值是重要的部分,同时尽可能的跳出环境去分析美术作品本体,这样深入的美术鉴赏能培养出能够相互沟通,尽可能多的有共同关注点的艺术家和观众,才能达到促进美术发展,带动社会审美水平提升等的功能。

作者简介:郭冰心(1992-)女,河南人,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