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农机人员培养对策
2017-08-23沈超
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原有的农机人员培养方式已不能适应农机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对农村农机人员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较为突出,必须认真查找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的对农村农机人员进行培养。
关键词:农村;农机;人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獻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732081
在向着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减轻农民购置农机负担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大涨,2105年,我国农机类成交额229.96亿元,较2014年增加约9.3%。尽管农机销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道路上取得的可喜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农机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购买和使用农机,而影响农民购买农机的因素主要为自然环境、家庭收入、农机品牌和价格、农机的功能和参数、可维护性和使用的可靠性等[1],在这些因素中,农机的使用效率是影响农民继续购买和使用农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农机的普及,购买农机后如何高效的利用是当前农民面临的一个问题,受制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他们在使用农机中通常因为操作流程、操作技术水平、使用强度、零部件质量、日常存放和保养等 [2]因素而时常面临着如何高效及时的排除农机故障这个问题,但在农机的维修中因农机推广站、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机构的站点设置、维修人员配置、维修人员爱岗敬业思想、维修人员技能水平、维修流程、维修方式、维修仪器设备、零部件备存、送修时间、待修时间等因素而造成农民在维护农机时维修效果、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上达不到预期效果,进而使农机不仅不能帮助农民,反而成为农民的负担。
解决农民使用和维护农机困难的关键在于从对农村农机人员的培训上入手,要从政策制度、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师资、培训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建立一支适应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机人员队伍。
1 完善政策制度
加强对农村农机人员的培养,需要从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上入手。要从国家层面完善对农村农机人员培养的相关规定,针对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部《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中对于农机人员培训管理中的不足,要把对农村农机人员的培养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中,把对农村农机人员的培训经费来源、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培训时间、考评激励标准、培训和管理责任等加以明确,并通过财政专项资金保障各农机学校的教学仪器和设备的更新;健全对农村农机人员的管理制度,保障其根本权益,明确其职业发展方向,严格执行职业准入机制,提升农机人员服务能力,规范农机维修服务标准。在这里要切实解决农村农机人员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因城乡差异化而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农机人员考核与激励制度。在对农机的管理和生产活动中,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给予取得较好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村农机从业人员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无疑会大大激发农村农机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能在日常的工作中和技能的钻研中收获荣誉和成就感。
2 区分培训人员和培训目标
目前在针对农村农机人员的各种培训中,过于追求受训人员和培训目标的广和全,而没有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参培人员,因此在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中,参培人员中都会有因为经济困难没钱参加、自身文化素质底子差怕参加、对培训项目不感兴趣、培训时间安排冲突或类似项目已经参加过等原因而不参加培训,从而造成了培训生源组织困难,参培人员逐年减少的局面。因此在举办农村农机人员的培训中,因区分重点人员和非重点人员,重点人员为基层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农机学校的相关农机教师、农机维修站点技术人员、农机合作社技术人员、农机大户、科技入户示范户、部分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骨干人员等,其余普通的农村农机手为非重点人员,要把对重点人员的培训重心放在技能型培训中,培训后要让他们既能对周边的农机手在日常农机使用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又能在日常农机维护中帮助他们快速解决常见故障和问题;而对于非重点人员的培训重心应放在安全、高效、便捷的使用农机和日常维护保养农机上,使其能在培训后能安全的使用农机和正确的对农机进行日常维护。
3 优化培训师资
目前在对农村农机手进行培训的教师当中,多为农机学校的农机教师和经过多年实践的农机专业毕业生,他们虽然具备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知识,但也存在着年龄偏大和知识结构陈旧的问题,按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仅凭陈旧的知识、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对现代农机人员培训的实际需要[3],因此迫切的需要对农村农机培训师资人员和结构进行优化。优化师资力量,可以采取以下3种方式进行。
3.1 校村合作与校校合作相结合
依托各级涉农院校与农村和农机学校开展合作,可采取特岗招聘、社会实践、合作基地建设、教师交流、共建项目等形式,由各级涉农院校提供优秀的毕业生和骨干教师,深入到农村和农机学校当中进行工作,并根据农村对普通农机人员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情况开展各类培训,而农村和农机学校也根据实际需求选派重点农机人员到各涉农学校进行接受学历和技能的提高培训。
3.2 村企合作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依托各农机生产企业与农村和农机学校开展合作,由各农机生产企业对农村农机售后维修服务中心进行优化和整合,科学设置农机售后维修服务网点和农机零部件备件仓库,并对售后维修服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标准化培训,规范维修作业流程,保障维修服务质量,并定期派遣维修技术骨干在农村进行巡回培训和服务,用实际案例来增强培训效果;而各涉农院校和农机学校也可选派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到各农机生产企业中进行顶岗学习,了解农机机械化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3.3 是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专业的农机培训机构
在对农村农机人员的培训上只靠政府的财政资金办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对农机人员的培训需求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也参与到举办农机培训机构当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励和优化配置农机培训力量,让对农村农机人员的培训更贴近实际需求,更注重培训效果[4]。
4 更新培训方式
当前在对农村农机人员的培训当中,短期培训较多,长期培训较少;集中定点授课较多,分散按需授课较少;传统培训方式较多,采取网络培训的较少。基于当前农村农机人员在农机使用需求、个体文化素质和农机使用技术技能上的差异,因此对农村农机人员的培训需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在培训时间的组织、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上做到更加灵活和实用。
4.1 严格培训质量
针对拖拉机驾驶操作人员等实行职业准入的从业资格类和职业技能认证类培训应坚持进行在具有相关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现场培训,充分保障培训条件和培训时间,严格进行考核和认证,从而充分保障培训质量。
4.2 创新培训方式
针对农村农机操作人员培训而言,可以采取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各农机生产企业在农民够买中小型农机时也应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协助农民对所购买的农机进行设备调试、安装使用和日常养护演示,确保其能安全正确的使用和了解日常养护常识;由各涉农院校和农机生产企业不定期派出相关技术人员,根據各地农机人员不同的需求在田间地头灵活的组织进行各类农机安全使用和维护知识的相关培训,在培训中结合实际的使用和维护案例,采取通俗易懂的语句进行启发式的讲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各地对农机人员的具体需求情况,选送部分优秀人员和核心骨干人员到各涉农院校和农机生产企业进行进修和学习;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力开展网络培训。可以采取利用网络技术,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综合性农机购买、使用、维护的网络培训和交流的平台,在平台上聚集大多数的农机生产企业、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农机维修中心、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使用人员,由各农机生产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负责提供自己企业生产的各型农业机械的相关培训课程,各涉农院校、农机技术人员等根据各型农机在使用中的实际问题来补充制作关于使用和维护的相关培训课程,而大量的农村农机使用人员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时间和培训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并还可在平台上与培训教师、其他农机使用者等进行交流,从而打破传统的农机培训在师资力量、培训场地、培训设备、培训时间和培训项目上的限制。
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是维护我国农业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农机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视并且做到完善培训管理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更新培训方式、区分培训人员和培训目标,从而使我国农村农机人员的基本素质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刘莉.选购农机产品应考虑的因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4).
[2]吴林凤.农业机械的常见故障及预防措施[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6(1).
[3]李春来.基层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农业,2014(2).
[4]吕瀚.江苏省农机从业人员培训模式的调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沈超(1983-),男,江苏启东,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