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辽宁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2017-08-23苑芷茜刘畅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3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新形势

苑芷茜++刘畅

摘要:研究新时期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方案,分析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国家的要求,解析各级监测机构职责和任务的转变。总结梳理辽宁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现状,根据能力发展现状,结合新时期新形势对环境监测能力的需求,提出辽宁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提升对策建议,为新时期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垂直管理;环境监测;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732026

前言

环境监测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人民政府监控环境状况变化、考核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实施环境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环境质量是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来反映的,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及时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准确预警潜在的环境问题[1-2]。

1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环境监测能力状况

辽宁省环境监测工作始终紧紧围绕环保工作规划,以服务管理和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为目标,环境监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分级管理、业务联系、技术指导”,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得以规范开展。同时,全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全省按照国家要求时限提前1a完成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实现了“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的目标,为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了较为全面、及时、准确的环境信息服务,全省整体监测能力基本达到了国内中上游水平。

1.1 大气监测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初具雏形。全省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通过实施“三步并两步”措施,提前2a全部实现新标准监测、联网和信息发布,成为全国第5个、东北第一家全省实施新标准的省份;截止到2015年,全省有22个县(含县级市)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其中19个县实现6参数自动监测;2套大气流动监测系统可实现主动的动态监测;搭建了省级预报预警平台,实现省级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结果发布;建设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具备大气环境部分理化特征实时动态监测能力。

1.2 水质监测

地表水环境质量预警监测体系逐步完善,“全天候”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截止到“十二五”末,全省已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24座,覆盖11个干流断面、9个支流断面和4座水库,另有在建水站12座。所获取的大量实时水质监测数据为省内跨界污染物来源判定,及跨界水质考核与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特别是鸟岛水站在2013年“8·16”暴雨期间发挥了重要水质预警作用。

1.3 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能力持续扩展。建立了土壤检测实验室、毒理实验室、生态监测实验室,建成全国监测系统首个土壤剖面样品标本库及全国先进的土壤样品库;建立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标本馆,展示辽宁省30a的生态监测成果,体现了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和辽河流域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形成影像获取、影像预处理、动态斑块解译和野外核查的生态监测模式,打造出一支全省监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生态监测队伍;为保证解译结果的可信度,建立了地物波谱库和对遥感解译结果的野外核查及数据互检互查机制;在大黑山和白石砬子保护区建设了生态地面监测站,天地一体化监测初步展开。

1.4 应急监测

遼宁省不断加强应急监测预案研究,完善应急响应系统,建立应急监测仪器装备日常维护、定期演练和应急监测人员的考核制度,环境预警与应急能力建设不断增强。辽宁省坚持24h应急监测值班制度,先后参与完成环保部全国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和全省区域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开展事故联合应急演练及未知物应急监测模拟演练考核等,还圆满完成了省内外多起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任务,为及时处置污染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形势和问题

尽管全省环境监测始终在稳步持续发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2.1 “十三五”时期环境监测面临的新形势

新《环保法》的颁布,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建设方案》、《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实施方案》向全省监测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挑战,尤其是党中央关于实行“省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决策部署精神的全面落实带来了环境监测体制的巨大改革。

改革后,市(地)级监测机构调整为省级环保部门驻市(地)环境监测机构,和省级监测机构共同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现有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做好执法监测履行好执法监测职能,支持配合属地环境执法,形成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的有效联动、快速响应,同时按上级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3]。

2.2 环境监测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垂直管理”新形势的要求下,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现有的环境监测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要求。

省级监测站与其他发达省份的省级监测站相比还有一定的不足和差距,人才梯度不完整,在专项人才培养上还有待加强,承担的国家级专项、标准方法、课题等任务较少。

多数地市级监测站与国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还有一定差距,由于人员、经费等原因的限制,分析仪器设备更新较慢。大多数地市级监测站仅能完成所承担的监测任务,但没有突出自身特色。

基层监测人员能力水平需要加强。虽然通过能力建设,三级监测站的硬件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但是基层监测技术人员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与二级站相比差距较大,对所承担的污染源监测和环境执法职能压力较大。

3 新时期新形势辽宁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为贯彻落实“实行省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决策部署精神,有效满足环境质量考核、评估、预警需求,做到“说得清、说得准、说得明”,辽宁省应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统筹谋划全省环境监测发展方向,形成统筹协调的一体化监测局面,更好的服务于环境管理决策,努力达到新形势下各级政府与公众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3.1 省级监测机构做大做强,成为国家级区域中心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应在作为国家二恶英检测中心东北分中心基础上,全面提高能力建设水平。配置高端监测仪器设备,具备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能力、二恶英快速检测能力,拓展土壤、VOCs及生物类等监测能力;拓展水质自动监测指标范围,重要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对VOCs、重金属等指标的在线监测;提升应急监测装备水平;建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全省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和培训中心。积极向上争取,成为国家主要相关区域性中心,监测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2 市级监测机构加强配置,拓展监测范围

加大仪器设备配备力度,加强有机分析、金属分析仪器等设备配置,实现地级以上环境监测机构各要素全指标分析;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有毒有害废气特别是汞等污染物的常规监测,并逐步将其纳入常规监测范围;扩展各市水质生物监测能力范围,增加与人们感官相关的指标;提升预警预报能力水平,强化应急监测仪器设备配置,提高对区域内典型污染物环境预警与应急监测能力。

3.3 选择部分市级监测机构,构建省级特色区域中心

环境监测综合技术中心及渤海海域监测网牵头单位。沈阳和大连作为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辽宁省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的排头兵。沈阳市环境监测站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大气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扩展监测领域和监测项目,成为省级环境监测综合技术中心。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渤海海域环境监测东站的依托单位,为全国近岸海域七大监测分站之一,应充分发挥渤海海域的领头羊的作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带动辽宁省渤海海域监测网成员共同提高监测水平。

环境应急监测区域站。综合考虑应急监测能力、应急覆盖区域以及跨界应急监测需求,完善省级应急监测区域站。目前鞍山和锦州为辽宁省区域应急分中心,丹东作为国界界河所在城市,应重点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监测水平,支撑国界应急监测快速响应、准确分析的需要,构建满足跨区域、跨国界应急监测需要的省级环境应急监测区域站。

特征污染物监测中心。鞍山等重点行业所在城市要着重加强行业特征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尤其要加强重金属、VOCs等国家重点污染防治重点监测项目的监测能力,形成辽宁省特征污染物监测中心,为落实气、水、土重点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3.4 县级监測机构做实做强,强化执法监测

县级监测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强化污染源监测与环境执法监测能力建设,具备大气、水、土壤、噪声及固废等污染源监测现场采样能力,按各地污染源和环境敏感区分布情况配备相应的污染源监测仪器设备、执法监测车辆。

参考文献

[1]柏仇勇.环境监测事权划分与管理体系改革[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7(3):36-39.

[2]方銮燕.佛山市“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工作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2):180-181.

[3]邢树威.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下的监测管理体系构建模式探讨[J].环境保护,2017(06):69-71.

作者介绍:苑芷茜(1984-),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管理。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新形势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