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孩子走得更远的2%
2017-08-23郭蕴雯
日本有句谚语:“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透明心底折射出的第一道光。
这年头,做父母的你是不是很焦虑?是不是以“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纲领,马不停蹄地带孩子奔波于各大培训机构?是不是以参加高考的决心厮杀在幼升小的战场上?是不是剁手不能停地为孩子购入中外练习册、教具?是不是挖空心思地为孩子做数学、英语、语文的启蒙?会说多少句英文、会做多复杂的数学题、会背多少古诗词……各种攀比在母婴群明流暗涌。我看到两个字:焦虑。
当我们一边看着手机一边督促孩子好好读书、好好做题时,当我们不断抱怨上班之后、有娃之后根本静不下来读书却总能挤出时间追肥皂剧、看八卦时,当我们拖着疲软的带着赘肉的驱壳和苍白的灵魂,却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时,我们深深迷失在双重标准的养育之路中,我们走上了一条“严于律娃,宽于待己”的不归路。
记得,一位学者的公众号中曾提到一种现象:孩子就差两个百分点地跟在你后面。
这个理论来源于一场有关积木游戏怎样促进儿童空间语言发展的实验。实验表明在不同的玩耍情况下,当父母空间语言使用率达到7%~9%时,孩子能达到5%~6%。这具有代表意义的2%,是孩子吸收养分的关键。
育儿亦育己
模仿一直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法,作为婴儿,观察学习法更是与生俱来。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宛若一面镜子,会折射出我们心底的阴影。
生养后代,让我们拥有尝试改变自我的动力。没有什么是比存在本身更深刻的教诲,语言也显得苍白,我们如何对待周围和彼此,孩子亦会如此。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样不会妥善处理孩子的情绪;如果父母不知该如何与真实的自己相处,也便不懂得如何真实地与孩子相处。所以,也无法教会孩子。
日本有句谚语:“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透明心底折射出的第一道光。
而我们要做的,是手握着那2%,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这是一段生命与另一段生命之间敬畏的呼唤,是用生命的光去引领一个渴望光的生命,而不是一起迷失在黑暗中。
要释放我们的焦虑
芝加哥大学心理學教授苏珊?莱文(Susan Levine)和同事曾做过一个关于父母对数学的焦虑如何影响孩子数学成绩的实验。
实验表明,在那些父母经常辅导孩子数学功课的家庭里,如果父母自己对数学感到焦虑的话,孩子数学成绩就会相对差一些,而且孩子还会因数学表现差也染上数学焦虑(math anxiety)的情绪。
不仅仅是数学领域,所有的焦虑都会传染,它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绊脚石。对于孩子的探索和尝试,应该把握住“观察与放手”的分寸,有时候冷淡也是一种高明。
不断历练自我的内心,沉静而有觉知、强大而淡然的应对外界事物。孩子自然会感受到你的气场,感受到你的力量,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带着孩子,一起将脚步慢下来。与其给他们买习题集,不如带着他们去旅行。在旅途中和父母一起经历辗转、奔波,是孩子观察父母与外界和他人接触、应对的最好机会。
要坚持阅读
很多人都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只爱玩手机,就喜欢看电视,不能静下心来看完一本薄薄的绘本。
你首先应该问问自己:“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有多少次捧读一本书?”“在日常家庭谈话中,我有多少次与伴侣、孩子分享读某本书的感受?”
当你与孩子共读绘本时,你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书的热爱与兴趣。只有当你自己感兴趣时,你才会挖掘绘本中的趣味,展示给你的孩子,借此带领他们进入奇妙世界。
不仅仅是育儿书籍,你可以找到你的“口味”,深挖下去,也许是小说、诗歌、历史、经济亦或是漫画。
别忘了那2%!当你的孩子在浩瀚的书之王国徜徉时,接踵而至的会是“十万个为什么”。不是每一次的提问,你都对那2%稳操胜券,很多时候你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那2%。
也许你会为了孩子的好奇,去探究古埃及的历史、去学习宇宙的奥秘,当你因为阅读而终于掌握了那引领孩子的2%时,你就明白作为一个成人,你仍然有成长的空间和可能。
要像孩童一样去学习
Scratch的开发者Mitch Resnick教授,他所在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小组被称为“终身幼儿园”,寓意要将幼儿园模式的学习方式扩展渗透到各种年龄层的人。
幼儿对事物天生带有巨大的热忱,会自然地引导他们去创造、去深挖、去开拓新领域。这是大部分成人所缺失的。
成人的“终身学习”论似乎更侧重在更高境界的学习,是一种为了获取知识而更加积极地学习,甚至能通过学习开拓新领域。
比如,有人在母乳喂养中遇到困难,在试图寻找解决之道的过程中考取了母乳喂养咨询师证书 ,帮助其他有同样困难的妈妈顺利喂养。有人觉察到自己心理的缺失,在寻求帮助、自我成长、最终疗愈后,开始帮助其他处在类似困境中的人。
这样的研究式学习已经超出了知识掌握这一层面,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常常将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开放性思维挂在嘴边,其实我们要做的不一定只是培养。
孩童天生带有开放性,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和挖掘。就像一个长跑之路上加油打气的陪伴者一般,你首先也要是一个耐力坚韧的选手,只有你将这样的学习模式变为自己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孩子。
要花同样的力气去经营与伴侣的感情
我们总是尽全力去经营亲子关系,却忘记了最有可能陪我们走完此生的人是我们的伴侣。
与他人维系一段长达大半生的亲密关系的难度,不亚于量子力学。更何况,它还是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的第一任老师,是孩童迈向社会化的第一步。
“拥有良好的婚姻关系,是孩子建设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础”。这一观点在科学界几乎已成共识。在这方面走了弯路的孩子,也许并不会出现严重的性格危机,但会终其一生治愈童年的匮乏和分裂,纠正其负面影响,实在沉重而痛苦。
要知道什么才是孩子真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东西。并不需要刻意回避孩子,制造二人世界来经营感情。而是让他们参与其中,才能有所感受。一次家庭旅行,一场咖啡馆里的聊天,一次争吵后的和解,孩子不仅仅是旁观者,更像一块海绵在吸收和吐纳。
我们在为人父母这所学校里,由fresher逐渐变为junior、senior……多希望孩子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能用自我成长抵抗必然老去。
诗人海桑说:“他(孩子)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而不是朽坏下去。”与各位父母共勉。
郭蕴雯,南开大学传播系毕业。现从事杂志编辑,影评、育儿、美食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