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2017-08-23张斯琴秦宇
张斯琴 秦宇
摘 要:资源型城市普遍以能源矿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资构成了企业的主要生产成本,也是制约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产业优化的重要因素。基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空間模型,分析相对工资、市场规模与产业优化之间的影响机制,验证了b,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产业的路径依赖不断强化。资源型城市良性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改变资源依赖型单一产业结构,全面健全完善现代产业部门,政府更要着力加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吸引人力资本集聚。
关键词:相对工资;市场规模效应;价格指数效应;D-S空间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4-0077-06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于森林、矿产等本地现有或特有的自然资源,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专业职能城市[1]。资源型城市数目多、分布广,也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262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由于资源型城市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资源,其产业具有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而长期资源过度开采及近年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颓势,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型城市面临节能减排和寻找新的增长动力的双重压力,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一、相关文献回顾
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张米尔 等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障碍、转型模式、关键因素等进行了探讨[2];黄悦 等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性与主要传导机制,以归纳影响该类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3];钱勇则从资源开发补偿和资源租金角度,分析了矿产资源产品收入的构成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分配对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也有学者从技术及制度支持角度着眼,探讨科教支出对资源衰退型城市转型的影响机制[5](白雪洁 等,2014)、资源型产业集群低碳技术开发的演化博弈及仿真模型(吴洋 等,2015)、落实环境治理政府责任以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外部性的路径(王浩,2015)等。
企业的生产要素成本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不可流动要素成本,以地价、房价为主;另一类为可流动要素成本,劳动力价格即工资就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国内理论界就生产要素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2011)将要素相对价格视为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变量。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区域拥有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决定了要素的相对价格,后者进而决定了该区域的最优产业结构。陈建军 等(2010)、齐讴歌 等(2012)考察了房产和地产等不可流动要素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均衡关系及动态影响,指出房价上涨及交通成本的增加使中心城市的制造业扩散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程加剧,从而推动了城市产业升级[6]。高波 等(2012)基于拓展的C-P模型,分析了区域相对房价变化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诱发城市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的命题[7]。席艳玲 等(2013)从企业和劳动力的角度分析要素相对价格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探讨工资与房价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8]。
工资变动对于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可以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条路径解释。供给角度,工资水平的高低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变化,高工资会对劳动的高效率产生激励,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机制在斯密、配第、库兹涅茨等人的相关理论中都有论及。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通常工资水平可以影响劳动力流动,使就业更加集中于某一地区,进而改变该地要素集聚及产业结构状况 (Krugman,1991a;Baldwin,2003)。需求角度,凯恩斯认为工资增长会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使消费增加,从而提高国民收入。克拉克揭示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在需求和效率因素作用下在三次产业间移动的规律。库兹涅茨指出了工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路径:人均收入增加引起消费结构变化再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国内较早的研究认为,中国应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9];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优势的逐步丧失,近期的研究普遍认为,较低的工资水平提高了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临界点,会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因而是不可持续的,而提高工资水平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王佳菲,2010);刘丽 等(2011)的研究也证明我国的工资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工资水平的上升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反之亦然[10]。但是,对于资源型城市,充分考虑到其资源禀赋及产业状况的异质性前提下,这一结论又将如何呢?本文以探讨相对工资与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产业优化之间的影响机制为视角,从中探寻资源型城市突破要素价格约束,实现区域产业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的路径。
二、单一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城市产业优化的影响机理
(一)假设条件和模型设定
本文建立空间的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本着尽量简化、同时确保理论假设和现实结论合理性的原则,考虑一个两地区、两部门的经济体。两个地区初始条件相同,具有相同的偏好和技术。两个生产部门分别是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前者生产单一的同质化产品,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完全竞争性;后者是垄断竞争性的,供给大量差异化产品,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假定存在大量潜在的工业制成品,从而可将生产空间视为连续的。同时假设每个地区有农民和工人两种生产要素,二者分别服务于农业及制造业部门。农民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完全不能在地区之间流动,而工人则可以在地区间自由流动。
设消费者对农产品及工业制成品有相同偏好,效用函数为:
U=MαA1-α(1)
其中A代表农产品消费,M则是工业制成品综合消费指数,指数α表示购买制成品的份额。M符合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ES):
其中m(i)表示每种制成品的消费量,n则表示制成品的种类的数目,ρ表示消费者对制成品多样性的偏好程度,其值越接近于0,则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越大,引入系数σ表示制成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可知:
σ=1/(1-ρ)(3)
消费者的优化问题为:在消费者收入Y及各种商品价格pA、p(i)既定的情况下,农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组合的消费效用最大。由于农产品同质化且不存在运输成本,农业工资处处相等,即两个地区农民的收益是相同的,可暂不考虑农业和农民的生产消费行为。所以上述消费者行为问题等价于:
式(6)、式(7)揭示出了市场规模与价格指数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随着市场上制成品种类的增加,其价格指数随之下降,消费者达到既定效用所需成本将下降,而各种商品间差异性越大(σ越小),这种负向变动幅度就越大,新经济地理学将之定义为种类效应[11]。对于以边际成本定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而言,市场规模扩大促进了竞争效应,引起更多厂商进入,从而强化了市场规模与价格指数间的负向联系。另一方面,在名义收入不变前提下,价格指数下降使地区的实际收入增加,更多吸引制造业工人流入該地区,而消费者及厂商的进入在一定条件下将更加有利于该地市场规模的扩大。上述推导归纳为:
命题1:种类效应与促进竞争效应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市场规模与价格指数间存在着负向联系,即市场规模越大(制成品种类更多)的地区,价格指数越低。
命题2:在名义收入不变情况下,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工人实际收入越高,从而该类地区更有利于吸引制造业工人流入。
命题3:上述效应具有循环累积、自我强化的特点,使市场规模较大地区得以源源不断地吸引厂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入,进而进一步扩大该区域市场规模。
(二)机理分析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空间模型揭示出:所有市场规模效应都是通过产品种类的变化起作用的。经济发展繁荣期资源型产业部门增长快、回报高,吸引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入,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而轻工、服务等其他产业部门则因要素投入不足发展迟缓,产出能力低、市场供不应求,造成当地市场生活用品种类少且价格偏高。资源型城市支柱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工资构成了当地企业的主要生产成本。本地价格指数较高的影响是:既因生活成本高企难以吸引外来劳动力进入,也因生产成本高昂制约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发展滞后的相关部门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资源红利带来的收入效应未能有效转化为本地市场效应拉动城市产业发展与结构完善。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循环累积因果作用下不断放大,制约了部类齐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使资源型城市单一产业结构固化。这种缺乏健全产业部类支撑的城市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在经济不景气时外围市场对资源型产品需求大幅下降的影响会迅速传导并放大,造成对资源型城市经济体系的巨大冲击。
三、研究区、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案例地选取的典型性
曾经广受媒体关注的鄂尔多斯市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正是众多资源型城市“兴也资源,衰也资源”的一个缩影。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还是内蒙古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缓慢,其名字鲜为人知。另一方面,鄂尔多斯资源禀赋丰裕,仅煤炭探明储量就占全国储量的1/6。随着国家重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2000年以来煤炭价格暴涨,鄂尔多斯实现华丽转身,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一道成为带动内蒙古经济连续8年全国增速第一的“金三角”,到2013年其地区生产总值相较于1978年增长了1 143倍。其中以煤炭采掘和初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当年GDP的60.52%,仅煤炭产业一项就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鄂尔多斯的飞速发展受到举国瞩目,产生了一个专有名词——“鄂尔多斯模式”,概括这种后进地区依托资源优势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案例。
快速发展的煤炭产业部门推高了地价,征地补偿款使鄂尔多斯人从中获得了巨大财富。由于金融业发展滞后,投资渠道单一,寻找投资机会的大量民间资本蜂拥进入预期回报极高的煤炭开采及房地产业,进一步助推了煤炭产业一业独大和房地产价格飙升的局面,却挤占了其他产业部门的资源。相对于富裕起来的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展滞后的轻工业部门产出能力偏低而价格却因供不应求偏高,致使当地居民经常到外地消费。财富效应未能转化为本地市场的有效需求而推动其他产业发展。鄂尔多斯属于干旱地区,煤炭产业的急速发展加剧了其固有的生态脆弱、环境污染等硬性约束,使得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本就有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丧失,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高成本约束限制了产业优化,新的竞争优势难于顺利形成。2010年以来国际市场疲软,煤炭产品价格暴跌,鄂尔多斯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引发民间融资危机爆发、大量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断、新建城区空置一系列问题,单一产业结构经济的脆弱性集中显现,引起了人们对“鄂尔多斯模式”的重新审视。
(二)数据描述
由于鄂尔多斯连续的统计数据多是从1980年开始,本研究选用《鄂尔多斯统计年鉴》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80—2013年相关数据,参照目前学界通行办法,以非农产业就业率与非农产业产值两个指标衡量城市产业结构,采用相对工资指标度量相对工资,具体计算公式为:
样本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
(三)模型和方法
考虑到劳动力工资与产业结构优化间可能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VAR模型针对经典结构模型建立方法中内生变量可能出现在方程左右两边而使估计和推论复杂化的问题,采用非结构建模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变量间交互影响的内生性关系,是目前公认的考察变量间动态关系的实用方法。
四、实证分析过程
(一)数据初步分析
对1998年至2013年鄂尔多斯职工平均工资的考察发现,在20世纪末鄂尔多斯以及内蒙古的职工平均工资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2000年能源价格飞涨带动鄂尔多斯平均工资水平迅速提高并在之后保持一路领先,内蒙古整体平均工资也因同样原因有较快增长,截至2013年鄂尔多斯市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 286.43元。
相对工资与二三产业产值及就业情况的相关图【图1(a)和图1(b)】显示,相对工资水平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机制甚为不同,而相对工资变化对产业就业率与产业产值的影响表现也不尽相同。
(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作为分析变量,并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做稳健性检验。首先,采用wage、sgdp、tgdp变量对鄂尔多斯相对工资变化是否会引起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分析。
采用ADF单位根检验,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避免伪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在1%~10%的显著性水平下wage、sgdp、tgdp三个序列都不能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三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对经过一阶差分后的三个序列dwage、dsgdp、dtgdp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序列均在1%~10%的显著水平上平稳,均不存在单位根。通过分析,三个时间序列都是I(1)序列。
(三)VAR模型的设定与估计结果
通过滞后期长度检验(表2),表明最优滞后期长度为滞后1期,建立1阶的VAR模型比较合理。
通过AR根图(图略)可以看到全部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可得平稳的VAR模型。从而本文构建了鄂尔多斯相对工资及地区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之间关系的VAR模型。估計结果见表3。
实证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相对工资与产业结构呈正向变动,提高相对工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这与本文之前分析相一致。对于鄂尔多斯这类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相对工资的增长在短期内对第二产业的增长影响较大,有利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相对工资上升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并没有第二产业那么明显,但仍然显示出了正向拉动作用。
(四)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内生变量对随机扰动变化的反应,即对于误差项施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图2(a)和图2(b)是序列dsgdp、dtgdp对序列dwage冲击的脉冲响应图。
图2(a)和图2(b)显示工资变动对于鄂尔多斯二、三产业比重的影响不尽相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受到相对工资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后,在第一期即做出大约30%的正向反应,然后迅速下降,在第二期影响强度变为-10%左右,之后反应减弱,到第四期衰减为0。这表明鄂尔多斯相对工资的提升在短期有利于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引起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影响强度会迅速弱化。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反应不同的是,相对工资冲击对鄂尔多斯第三产业比重始终保持正向影响,并且影响时间较第二产业长。这与相对工资对二、三产业不同的影响路径有关。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主要以餐饮住宿零售等初级服务业为主,相对工资上升引起的社会需求水平增加,会对第三产业比重产生直接且持续的促进作用,进而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五)稳健性检验
本部分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与前文分析相似,对序列wage、semp、temp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序列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平稳,不存在单位根。通过分析,三个时间序列都是I(1)序列。赤池滞后期检验也服从滞后一期为最优滞后期,同样建立滞后一期的VAR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相对工资提升有利于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从而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与之前分析一致(限于篇幅,估计结果从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对相对工资的脉冲响应见图3(a)、图3(b)。
图3(a)显示,相对工资产生一个新息冲击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基期即做出相应的正向反应,总体呈现波动性长期影响,说明相对工资增加短期内有促进第二产业就业的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又会产生部分挤出效应,抑制第二产业发展。相对工资的冲击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性,与之前研究保持一致。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明,随着鄂尔多斯相对工资的提升,其产业结构会随之得到改善。
五、结论
工资作为收益和成本的双重指标,将因产业主体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以能源矿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工资构成了企业最主要的生产成本,相对工资与产业结构呈正向变动。相对工资上升在短期内有促进第二产业就业的作用,但是在缺乏健全产业体系支撑的情况下,又会直接引起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而抑制产业发展。相对工资上升对第三产业存在明显促进作用,主要源于收入提高带来的需求增加。
资源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形成的基础。本文的分析验证了,循环累积的市场规模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放大了成本变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产业的路径依赖不断强化。研究结果的政策涵义在于:资源型城市良性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改变资源依赖型单一产业结构,全面健全完善现代产业部门,既要利用既有设备、技术和熟练工人的优势,在节能减排、环保制造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环保产业有所作为[12],又要把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城市优化升级的重点和增长点。政府要通过政策和投资引导促进传统资源型产业“扩容”与升级,注重加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吸引人力资本集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Z].2013.
[2]张米尔.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8):102-105.
[3]黄悦,李秋雨,梅林,等.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5,146(6):121-125.
[4]钱勇.资源租金、资源开发补偿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34-38.
[5]白雪洁,汪海凤,闰文凯.资源衰退、科教支持与城市转型——基于坏产出动态模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320(11):30-43.
[6]陈建军,崔春梅.商务成本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三大地区间的经验证明[J].上海经济研究,2010(10):49-57.
[7]高波,陈健,邹琳华.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J].经济研究,2012(1):66-79.
[8]席艳玲,吉生保,王小艳.要素相对价格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分析——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J].财贸研究,2013(5):18-24.
[9]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4-20.
[10]刘丽,任保平.工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1(6):36-43.
[11]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M].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邓向东.推进娄底市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15(2):89-91.
责任编辑:张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