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教师审美情感因素的课堂言语行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2017-08-23郭洋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郭洋

【摘要】文章主要从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兴趣、自信心,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这几方面,分析了渗透教师审美情感因素的课堂言语行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还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

【关键词】审美情感因素 课堂言语行为 小学语文教学

一、引言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本文立足于课堂上渗透教师审美情感因素的课堂言语行为,自下而上,展开实然性研究。主要采用了课堂观察法、材料分析法。

二、渗透教师审美情感因素的课堂言语行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语文教材具有深重的人物内涵和丰富的情感积淀,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以情激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完美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想达到这样的语文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言语至关重要。没有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语言,便不会产生与周围事物的感情性的联系。

(一)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语言文字学家倪海曙说:“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最大的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是浩瀚大海中的一只帆船,那“兴趣”就是这只帆船最大的动力——风。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感参与与推动,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理解和记忆将是一句空话。而渗透教师审美情感因素的课堂言语就像这风一样,给学生无限的动力,激发学生渴望参与,积极探究的欲望。

片段1:[朝阳××小学,郭老师,六年级,《丰碑》一课的导入]

师:大家都听说过红军长征的故事吗?

生:听说过。

师:都听说过哪些呀?

生:爬雪山,过草地。

生:飞夺泸定桥。

师:那你们知道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吗?

(无人举手)

师:大家不知道没有关系,今天老师就帮大家补上这一课。(老师的面部表情由微笑变得严肃起来)1927年的8月1日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蒋介石先后五次调集国民党军队对红色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军的前四次反围剿战争都取得了胜利。(老师皱起了眉头,语速减慢,语气加重)但是由于错误路线的领导,红军在苦战一年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了战略转移,于1934年10月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语速稍快,加手势)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老师像演讲一样的介绍吸引了班里所有同学的目光)红军长征由一开始的30万人到最后取得胜利只剩下了3万人,途中牺牲了多少战士呀?(学生像从故事中被打断,片刻后回答27万)(教师饱含深情)那到底是怎样一种人格品质使这27万的红军战士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这3万战士取得最后的胜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雪山》这一重要的篇章,从中找到答案。

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它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枯燥,没有兴趣。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又怎能深刻理解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又怎能体会得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所以在阅读这样题材的课文时,上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在导入部分如果找不到课文和学生的契合点,那随后的阅读教学就很难更深入地展开。而阅读有关长征题材的课文时,不仅需要教师心中有情,更需要激起学生心中的情、趣——学习课文的欲望,以及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郭老师是一位很有激情的教师,她通过渗透审美情感言语的讲述,不仅弥补了学生的一个未知点,与此同时,她的富有激情的言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通过她的言语以及她的一些表情、动作,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们进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感世界当中,尤其当教师说出“那到底是怎样一种人格品质使这27万的红军战士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这3万战士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这句时,达到了一个情感的小高潮。当学生被所要阅读的课文内容或相关内容触动时或对此产生兴趣后,学生必然会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

2.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在探索的过程中,有些人是胆怯的,学生也一样。当学生面对一篇全新的文章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勇气面对大家解读这篇文章,只有教师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學生们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在教师对学生们不断鼓励中,才能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自信。

片段2:[朝阳××小学,梁老师,《为真理而斗争》]

师:我们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生很紧张读得磕磕绊绊,师鼓励并指导)

师:(老师走到他的身旁)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能读好这一段,再读一遍。(拍了拍他的肩膀)

师:我给你拿着,读——

师:(老师的眼睛看着刚读完的那名同学,露出笑容)读得不错,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

如果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他的收获仅仅是一个知识点,那么他的收获是微小的。如果除此以外,他还能获得老师的肯定与鼓励。那么他的收获将不再是一个知识点。

学生读不熟课文是在语文课上经常发生的事情,有的同学是没有反复诵读所造成的,也有一部分同学是由于紧张所导致的。但教师在课上遇此情况似乎都给予同一个评价,就是回家没有好好读书。久而久之,你会发现班中读不好的老是那几个同学。是因为他们怕读书,怕读不好,同时也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读不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缺乏自信心的。而片段2中,梁老师的做法是很少有老师采用的。她让学生从失败走向了成功,她那饱含深情的言语行为,让学生的恐惧感逐渐消失,如“(老师走到他的身旁)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能读好这一段,再读一遍。(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师走到他的身旁,又拍了拍他的肩膀,正是这些细节使老师的话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种情感的表达,给了学生一种鼓励,一种自信。使学生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读书上,在梁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学生无私的爱,通过她饱含情感的言语给予学生爱,给予学生机会。

(二)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课文中语言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情感诱因,由情入手,以文激情,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灵性。以健康、优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只有渗透教师审美情感因素的课堂言语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美感,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片段3:[西城区××小学,孙老师,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个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了每个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师:他读出一個难过、痛心、恨。(板书“恨”字)这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

生:第五自然段。

师:读到第五自然段最恨,请同学们再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请你读第五自然段。

(一生站起来读)

师:请坐。看黑板(板书掠、搬、毁、放火),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情感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文本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此片段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孙老师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第一次归纳学生的感受时,无形地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孙老师结合板书有感而发的过程,也是点亮学生情感火花的过程。如:“看黑板(板书掠、搬、毁、放火),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在这段话中饱含着老师深厚的感情,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孙老师在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激发学生感悟“情”、体味“情”的教学意图,都在这段话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课文朗读,孙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学生读得很到位。她那渗透审美情感的言语架设起了沟通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的“情感”桥梁,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深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阅读活动有一个重要特点,便是阅读主体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接受和理解读物。“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片段4:[海淀区××小学,李老师,《鸟趣》]

师:你还从哪可以看出小主人公是非常喜欢养鸟的?

生:第五自然段。写小鸟死后,小主人公把这只小鸟埋葬。我自己也养过鸟,鸟死后没埋,而他埋了。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非常喜欢这只小鸟,非常在乎它。

师:那老师想问问,咱们班哪个同学家里养过鸟呀?

生:我家里养过。

师:那你是怎么养的呀?

生:我平时喂它食,没事的时候就和它说说话。我非常喜欢它!

师:你对待它就像朋友一样,你养了它多长时间呀?

生:养了不到三个月它就死了。但是它死后,我并没有像小主人公那样把它埋了。我已经非常喜欢养鸟了,从中我可以体会到他比我更喜欢养鸟。(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师:你可以把他逮鸟养这一段给大家读读吗?

(先一生读,后全班齐读,感情都很到位)

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感情:父母情、手足情、朋友情……对小动物的喜爱是小学生最常见、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因此,学习与这种情感相关的课文时,李老师充分调动学生这方面的体验去感受和理解课文,尽可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的新感悟、新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喜欢鸟,喜欢养鸟。走进生活,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既可用理性知识指导感性知识,又可通过感性知识巩固和加深理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唤起生活体验(包括从书本中得来的间接体验)理解作品。

三、余论

研究过程中,我认识到教师充满着审美情感的言语行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方面,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它能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它还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可以引领学生深入地学习文本。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对文学、对生活的审美修养,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感受力,也就是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广度及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只关注课本中的文章,还要具备较好的教师口语表达技能。只有教师具备了以上几点基本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给学生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此次研究,一方面使我深刻感受到了质的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论文不是写出来的,它来源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独立思考与不懈实践。另一方面,在此次研究中我受益匪浅。我感到做教学研究对于一名教师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教师深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专题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
四策齐放,课堂生香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