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创新与区域产业升级关系模型构建
2017-08-23王爱民
□ 董 绮, 王爱民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长江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品牌创新与区域产业升级关系模型构建
□ 董 绮1,2, 王爱民1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长江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为保持相对竞争优势与维持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必须将品牌创新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与此同时,品牌创新又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品牌创新的投入也会影响区域的产业升级路径。文章在综述品牌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内涵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品牌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影响,并将品牌创新纳入产业升级模型,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产业升级最优路径模型。
品牌创新;产业升级;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最优路径模型
区域产业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企业、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议题,其中一个根本的理论需求是如何促进区域产业的升级。与此同时,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中产业地位的象征,区域品牌产业的发展也是地区发展中最重要的产业。区域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由核心产业的品牌竞争力水平来衡量。品牌创新是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品牌创新和区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联,进而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了产业升级最优路径模型。
1 文献综述
1.1 产业升级理论
为满足大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各国都根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都希望以产业升级带动国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于是,产业升级成为了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共同的研究重点。产业升级是产业经济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其有多种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要素禀赋优势说。当然,全球范围内至今未形成统一的答案。
国外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国家要素禀赋优势说。要素禀赋优势理论认为,产业升级是当资本更加充裕时,相对于劳动力以及其它资源禀赋而言,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产业升级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依次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演化的过程[1]。
而后一些学者的研究多为在上述概念基础上的深化或者细化。比如:Gereffi(1999)提议,产业升级是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发展将更具获利能力,并将产业升级分为四个层次,包括产品升级、经济活动升级、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2]。Schmitz(2002)将产业升级总结为企业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市场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提高竞争能力,进而从事高附加值的活动,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这一理论将产业升级拘泥于企业能力的提升。而Poon(2004)认为,产业升级就是企业原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优势,生产低价值产品,现在将成功地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换,升级为生产高价值产品[3]。
国内学者的初期研究将产业升级基本等同于产业结构升级,仅是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升级的进一步解释。如刘志彪(1995)认为产业升级是指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变过程[4]。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将产业升级定义得更宽泛,如高秀艳(2004)认为,产业升级除了产业结构升级之外,还包括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传统产业产品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升,以及产业链的整合[5]。张耀辉(2006)更为细致地将产业升级描述为,为保障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地增长而开展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和发展水平的经济活动,并将其分解为三方面:在整体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大;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从制造初级产品,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演变[6]。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代表性观点,与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理论、雁行理论相符合,均注重的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区域内部的转换与演进,认为劳动力、技术、资本、自然资源等禀赋的不同造成了各个地区的相对比较优势,这种相对优势推动各地区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演变为升级。简言之,产业升级是在地区的相对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过程。
1.2 品牌创新理论
品牌是使企业和企业的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使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武器和手段。也是彰显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名片。为保持相对竞争优势和赢得竞争,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品牌创新。企业的品牌创新能力是进行品牌创新和获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一种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品牌创新的系统综合创新能力[7]。
首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要求品牌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动态化。并且这种变化的速度已经超过企业产出和变革的速度。企业只有不断采取创新的行动,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地创新产品、创新品牌,才能同步甚至创造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才能在长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更多顾客满意的产品,进而建立关系,形成忠诚的老顾客,这才是企业利润长久的源泉。
其次,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品牌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市场上企业间的自由竞争更加激烈。在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造成品牌之间竞争更为复杂。高度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进行差异化经营,使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区别于竞争对手,显示出独特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在品牌名称、标识、品牌文化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全面性的创新活动。
最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品牌创新。目前经营品牌在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企业必须考虑开拓市场空间,这时必须辅以品牌的创新。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品牌覆盖业务已饱和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是最终的归途。而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既要实现“全球化”“标准化”,也要实现“本土化”,即投放到其他国家的产品如何适应当地文化的需求,这也要求品牌进行“本土化”的创新。
对于品牌创新这一概念,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刘宝玲(2005)提到,品牌的创新和价值保护,涉及到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其内外部资源,并具备实现企业品牌创新与保护的战略[8];吴秋琴(2006)提出,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情感需求和功能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满足感和满意感,企业应该依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对品牌的要素进行新的组合,这一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组合,应该将品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对各个要素同时进行创新,才能引起质变,单独的对其中某一个因素创新是达不到质变效果的,组合的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品牌形象创新[9];刘希宋(2007)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对企业自主品牌创新功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自主品牌创新功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自主品牌创新的功能[10];邓立治、樊聪聪(2013)将自主品牌创新能力体系看作一个工程运作系统,构建了以自主品牌创新能力运行体系为基础和保障的企业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系统[11];何浏(2014)在制造产业升级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制造产业升级的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区域品牌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测评[12];尉建文、黄莉(2016)运用Ologit回归模型集中探讨影响老字号企业品牌创新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认为企业基本特征、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经营状况、社会资本状况等因素对老字号企业的品牌创新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13]。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品牌创新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多为对品牌创新的概念、功能、体系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而对于品牌创新和产业升级关联的研究较为稀缺。
2 品牌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性研究
2.1 品牌创新实现企业转型与升级
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营绩效,会进行具有系统性和跨越性的企业转型,企业转型具备一定的阶段性,一般自上而下,通过观念、组织、流程、人员能力等一系列的变革,进而实现管理的结构性变革,以及业务变革。企业转型实际上就是一种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结构向高级进行转变。而企业实现转型与升级必须依赖技术的进步。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而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企业的升级,就是使企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以此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相对竞争优势提升的基础上增强品牌的影响力,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品牌创新就是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进行品牌建设,是从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包括产品的研发、制造、包装、流通、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的系统性的转型升级。
2.2 品牌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品牌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重要标识,不仅用以识别某个产品,更成为企业强势的代表,是企业竞争力和先进技术的重要标志。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进步与发展,成为行业内的一流标准企业,必须要有品牌意识。品牌是一个经济名词,它不仅是标识和符号,更是一种无形资产,象征着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情感维系,是企业长远的利益和价值的来源。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强烈认可的品牌形象与定位对企业来说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质量,经历品牌化后,即会形成溢价,它的经济价值就会成倍地提升,这就是品牌的效应。
同时,品牌能够影响广大消费者的意识,从而形成社会观念和消费观念,其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市场地位,还体现了消费者对企业的情感和认可。因此,品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维系新老顾客,实现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3 品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企业能直接影响产业升级换代,企业的品牌优势不仅是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重要基础,也对企业所在的产业的升级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伴随市场经济的丰富,市场上各类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价格、包装、技术、购买方式等有了更高的需求。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为最终目的,跟随市场导向,实现产品品牌化,优化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品牌产品优化配置,将推动资源优势向质量和效益优势转变,这也就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产业优化升级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技术等个体属性,从而形成优质品牌,将用以满足消费者无限的欲望与多变的需求,通过满意感的提高,达到市场份额的扩大,进而带来更多的忠诚顾客,提高企业的盈利。由此看来,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创新性品牌才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出发点[14]。
以上观点是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也是实践的成果,目前广泛地运用到市场竞争中,效果十分显著。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创新已被列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为特点,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已满足不了产业、企业乃至消费者的需求,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其根本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因而有必要分析品牌创新与区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
3 品牌创新推动下产业升级最优路径模型构建
假设在产业结构三分法的条件下,所有产业的生产函数均服从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CD函数),并且考虑了品牌创新成本。则产业i在t这一时期的终点收入为:
其中,Ri,t、Yi,t、Ai,t、Li,t、Ki,t、Pi,t分别表示产业 i在 t这一时期的终点产品销售收入、产出、技术水平、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产品的价格。
在生产过程中各行业为了有效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式中,MPLi,t、MPKi,t、PLi,t、PKi,t分别表示产业 i在 t这一时期的终点的劳动边际产出、资本边际产出、劳动力价格、资本价格。其中,各个行业均可以通过调整和变动产量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所以:
式中,MRi,t、Ni,t分别为产业 i在 t时期终点的边际收益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倒数。
假定品牌创新总量为Bi,t,则投入要素总成本为:
式中,CTi,t、PBi,t、Di,t分别为为产业 i在 t时期终点的显性成本、品牌创新产品价格和品牌创新系数。品牌创新系数表现为产值的函数,即 Bi,t=B(Yi,t)。
由此可以计算边际成本为:
NLi,t、NKi,t、NBi,t分别为产业 i在 t时期终点的劳动力投入价格弹性系数、资本投入价格弹性系数、品牌创新总量弹性。
由MR=MC可知: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在引入企业品牌创新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最优产业增长率构建了产业升级最优路径模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在成本方面,从生产者角度看,企业品牌创新投入并未包含在生产成本之内。从上述研究过程可以看出显性成本率和显性成本变动率才是影响产业最优增长率的成本因素。而这些变量主要是传统的成本构成因素,包括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等。
其次,从需求方面来看,影响产业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仍然是市场需求。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关系,虽然它较为隐蔽,但是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倒数和产品价格都对产业最优增长率存在重要的影响。其中,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倒数代表了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最后,良好的企业品牌创新模式与机制对产业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将品牌创新纳入成本将会迫使企业对品牌进行新的组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的质量、技术等个体属性,从而实现品牌创新,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控制力,进而提升产业增长率。生产者的品牌创新确实能够显著影响区域产业升级路径。所以进行区域产业升级时,必须将企业品牌创新放在重点考虑的位置,保证产业选择的升级路径与理论要求的最优路径相一致。
[1]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Macmilan,1990.
[2]GEREFF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37-70.
[3]POON.T.SHUK-CHING.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e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 ,2004,1(1):130-144.
[4]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5]高秀艳.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升级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4(9):243-244.
[6]张耀辉.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
[7]王兴元,王连森,石岩.基于符号学整体品牌模型的品牌创新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2):99-102.
[8]刘宝玲.关于企业品牌创新及保护的战略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11):129-130.
[9]吴秋琴.“老字号”品牌创新策略[J].时代经贸,2006(3):162-163.
[10]刘希宋.自主品牌创新功能及其效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7):14-16.
[11]邓立治,樊聪聪.企业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系统构成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5):55-57.
[12]何浏.区域品牌创新能力测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开发研究,2014(6):50-54.
[13]尉建文,黄莉.“老字号”企业品牌创新及其影响因素[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18.
[14]苏楷晨.品牌建设在企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中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贸,2014(6):49-50.
责任编辑 李利克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7.026
F260
A
1004-0544(2017)07-0141-04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2016447);荆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6AD50-10)。
董绮(198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王爱民(1961-),男,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