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丧葬文化与生死观

2017-08-22赵欣

神州·上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死观

赵欣

摘要:印度是东方古老文化代表之一。印度的丧葬文化是印度独创的古老文化习俗,反映了印度人独特的人生哲学和生死观。瓦拉纳西是印度“圣城”,同时恒河是印度“圣河”,从丧葬文化及相关着手,本文着重探讨印度的“出世”与幻想、业报轮回和恒河信仰三个方面,对生死观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印度文化;丧葬;生死观

印度是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印度人对于生死的情节,对于宗教的虔诚,对于恒河的崇拜,都引发人对印度文明的遐想。恒河,是印度最神圣的河流,在印度人看来,是“天堂之水”,可以洗涤人体的罪恶。人死后要被投入恒河之中才能避免轮回之苦,升入天堂。

恒河边有印度的圣城——瓦拉纳西。每天24小时,瓦拉纳西都有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尸体,送往恒河边的火葬场。瓦拉纳西的火葬场,常蒙上灰色,是由于每天焚烧的死者过多,骨灰飞扬。因此当地空气质量较差,恒河水也遭到严重污染。

而瓦拉纳西,是许多中国人无法接受的地方。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道:

焚烧一直没停,恶臭扑鼻,工人们浇上一勺勺加了香料的油脂,气味更加让人窒息。这一切不仅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而且居然成了恒河岸边最重要的景观。几个烧尸坑周围很大一片陋房,全被长年不断的烟火熏得油黑。火光烟雾约十米处,浮着半头死牛,腔休在外,野狗正在啃噬。再过去几步,一排男人正刷牙咽水,一口又一口[1]。

余秋雨对瓦拉纳西火葬场场景描写,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到此的真切感受。宗教中灵魂升天圣地,却毫无秩序,毫无“道德约束感”,但印度人并无感觉。瓦拉纳西还保留着中世纪的风貌,宗教朝拜之风兴盛,恒河边的场景千年如一日。

“火葬”的丧葬习俗,从中可看出印度与中国迥然相异的生死观。

1.注重“出世”

印度思想中极度重视“宗教”。印度全民信教,对幻想世界极度关注,而对现实世界较为冷漠。黑格尔曾对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评论:“在印度人看来,一般来说感官的知觉亦不存在……并且把任何梦想都视为真理及现实的。”[2]在瓦拉纳西,印度人对拥挤混乱的交通、恒河边的焚尸、简陋的“房屋”、污浊不堪的空气、污浊不堪的恒河水等,都已经淡然处之。印度人把幻想的神话故事往往看作是真实的,而把自己感官所感知到的各种东西(现实世界的事物)视为不存在或虚幻的(吠檀多不二论就认为现实的事物是虚幻的)[3]。他们对于现实的苦难采取超脱态度。

在恒河边上,我们看到的是焚尸,骨灰熏天,而静静观看的印度人则看到的是他人灵魂升天与罪孽救赎。许多人在恒河边的临时住所非常简陋,依靠向游客讨要和当地政府的接济度日,却不感到痛苦。他们追求极致的精神体验,对生老病死采取超脱态度。

2.业报轮回

“业报轮回”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灵魂不死”观念。在《梨俱吠陀》时代,已经出现了主管灵魂的神,它就是“阎摩”。当时,阎摩是专管人死后去往何处的天神。到了奥义书时期,灵魂不死的观念也与“业”的观念结合在一起,便产生出“业报轮回”的思想。业报轮回的观念就是:人死后,只是躯体的幻灭,内在的灵魂可以摆脱原有的躯壳,转移到另外一个躯壳中获得重生;转生形态的好坏,则取决于他前生所做的“业”(作为),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

这一思想在印度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人是永生的,会一生又一生地生活下去,直到达到目的地——“天堂”。因此,印度人对死亡并不恐惧,他们认为“死亡是新生活的开始”。因此瓦拉纳西恒河边的“火葬”,在印度人看来,是人最好的结局,是用恒河水洗刷自身罪孽,灵魂升入天堂。

因为印度人极度信奉“业报轮回”的思想,所以他们在极度敬奉恒河的同时,要经常在恒河水中洗刷罪孽,以免自身的恶报。虔诚的印度教徒平时多加行善,奉行“极度苦行”,遵守严格道德规范。

3.恒河信仰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雅丽安人进入印度,在恒河感化下,创作出了圣典《吠陀经》。还有探讨、解释吠陀经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均产生在恒河边。瓦拉纳西,是湿婆镇压原来恒河波涛汹涌时施法的地方,是河流集聚汇集的圣地。恒河作为印度最神圣的河流,承载印度文化,是印度人的精神依托,同时也是印度文化的表征,是印度人付出最珍贵感情的河[4]。

正如泰戈尔在《森林的宗教里》所说,在恒河里沐浴“可以使人死后达到极乐。……

河水沐浴,就是依靠这种接触,不仅洗涤了肉体上的污垢,而且还洗涤了他思想上的痴愚。”[5]在恒河中,印度人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属,灵魂才能够得到净化。他们认为恒河水具有“自净”的功能,不管表面如何污浊,他们都不相信眼前所见。他们放心地饮用这里的恒河水,并且用容器把水带回家里,以便在一些隆重日子喷洒在自己身上[6]。因此在瓦拉纳西进行火葬,是许多印度人毕生追求。死后升入天堂比人世间的追逐名利更为重要。

印度,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古老东方之国,通过丧葬风俗,我们探讨了印度人的深层生死观念。印度人极具幻想精神、信奉“业报轮回”、将恒河视为圣河,将死亡视为新生,把死在恒河边上作为一生的福祉。本文仅是通过对瓦拉纳西丧葬文化解释进而对印度生死观进行初步探讨,这一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之研究之。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千年一叹,作家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朱明忠,宗教文化与印度的国民性,东南亚南亚研究[J],2013 年第 1 期.

[4]毛世昌,恒河 ——象征印度文化的圣河,科学·经济·社会[J],2010年第4期.

[5]泰戈尔著,刘安武编..泰戈尔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渡边,最接近天堂的圣地 瓦拉纳西(Heaven for the Varanasi),2014年2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死观
医学院校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现实价值及路径探索*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论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