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物,才能真正理解生物
2017-08-22马瑞英
马瑞英
【摘 要】如何有效地进行生物教育教学,一直是生物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可喜的是,生物新课改正在大力实施,为生物教学的改革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因此,生物教师自当竭尽全力实践生物教学改革之路。生物课程固然抽象难懂,但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生物,触摸生物,就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生物。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1-0105-02
同其他科目一样,课堂教育永远是落实课程教学的主要阵地,生物课程也不例外,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成功的根本。同时,在利用好课堂教育之外,教师还应积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实验或者课外实践,构建学生和老师的良好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学生也可以在实验演示或课外实践过程中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充分消化。
一、通过主动引导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种子的萌发”这一节为例,由于初中学生大多生活常识比较缺乏,實践能力较差,教学时,如果教师单纯通过书本文字,描述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等知识,学习效果就不会很好。即使是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生硬地背诵,记住了这些知识,也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这个问题。一旦在以后的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的类似问题,就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导致其无从下手解决。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主动引导的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知识的广度和生活经验等各方面来讲,授课教师的经验无疑会比学生高出很多。基于此,教师在讲授“种子萌芽”这课时,就可以从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日常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前将要在课堂上作为讲解的种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种子萌芽的实验,并要求记录实验的全过程,从课下实验的现象入手,要求他们根据不同时期的种子变化提出各自的问题。接着,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针对相似的问题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若问题比较复杂,教师就应给予适当提示和帮助,最后由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达到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对生物的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都十分有帮助。
基于以上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提升,接着引入课堂问题,比如,“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是不是具备了种子萌芽的必需条件,种子就一定会萌发成幼苗?”等等。由此,通过主动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此外,根据课程安排,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新课题,形成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提升课堂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通过问题驱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求知是人类特有的本能,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尤其强烈,通过提出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也能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此模式的应用提高并丰富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求知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他们提出问题奠定基础。一个合理有趣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抛离生物学习枯燥难懂的原始观念,使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集中于生物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一节时,教师就可以从日常生活出发,先为学生准备几个有趣的问题,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生物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生物与我们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周围的这些生物有什么主要特征?”“这些生物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呢?”“有没有可能有些生物是我们人类肉眼所无法看到的?”等等。在这些有趣的问题提出之后,一个生物课堂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成功地创设出来,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所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通过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不经意之间就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充分消化。
三、通过课外实践提高生物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生物教学不能脱离课外实践活动,这是所有生物教师和学习人员的共识。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达到牢固掌握书本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物教学的课外实践活动重点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实践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外实践的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一般来讲,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包含生活型课外实践活动、观察型课外实践活动、热点型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型课外实践活动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开发并且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丰富生物学习的内涵和形势,加深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实验型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做科学这个学习目标,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获得体验的愉悦感。结合笔者的经验以观察型课外实验活动说明课外实践活动在生物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学好生物,离不开良好的观察能力。授课老师应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在观察实践活动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归纳和思考,其中获取的知识同课本上讲授的知识进行对比,找到共同点和差异点。对共同点可以熟悉掌握,对不同点可以深究为何不同,最终达到对课本知识的全面吸收。在学习“观察蚯蚓”这一章节之后,笔者组织授课班级在教室外进行了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蚯蚓的体态特征。在此次以观察蚯蚓为主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影响蚯蚓的爬行速度主要有两个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且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尽管不同学生得出的结论不相同,但同学们在观察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比单纯地移开记忆和模仿的学习方式更有效,同时同学们对蚯蚓的身体构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生物教学给了授课教师和学生无尽的提升空间,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有效的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且结合课上实验和课下实践活动提高授课质量和学生知识的掌握力度,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