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接生活实际,建构趣味物理课堂

2017-08-22梁树旋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趣味课堂初中物理

梁树旋

【摘 要】初中物理的特点非常鲜明,可以说是数理参半,逻辑、常识方面的内容占据很大的比例。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链接生活实际,将物理知识趣味化和生动化。本文从导入思考、情境实验、学以致用和实践作业四个方面入手,探究生活融入课堂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链接生活;趣味课堂

物理,即万物之理,它的范围是很广很杂的,这也体现了物理在各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初中物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启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因此,物理要学得扎实,这就需要兴趣作为支撑。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重点讨论生活实际在物理课堂中的体现,分析其在课堂中建构趣味的作用。

一、实例导入,引发思考

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在一些物理知识的引入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用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做引导。所以说物理本身就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保留这一份趣味,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讲解了一个经典的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在运动学中惯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很多惯性的例子。例如东西扔出去之后,虽然没再有任何的接触,物体还是向前运动,这就是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规律的一种特性。运动规律既有运动也有静止,也就是说,物体在运动时会保持着运动的状态不会变,除非有外界的作用迫使它改变运动规律。在介绍惯性时,我引用了啦啦操中的花球例子。我们在进行一些球类比赛时经常会见到啦啦操队员们挥舞中手中的花球,非常好看。可是当队员们手中的花球放到地上时,就成为了一束长长的“穗”,完全没有了球形。这是为什么呢?带着疑问,我引领大家思考:花球在被挥动的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受力是不相同的。花球的中心部位受到了一个集中握力,是随着手而运动的。但是花球丝带的末端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为惯性的原因,丝带也在运动着,但是改变运动状态比中心部分要慢一些。花球整体上是随手而动的,但是动的“先头部队”在于花球中心,其他部分是要慢一步的,所以随着手的摆动,花球自然就开散了,成为了球的形态。如果细致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花球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球形,相反,它是很不规则的,体现了其受力不均衡的特点。在啦啦操表演队员的挥舞之下,花球由于自身运动状态的不断变化和末端丝带的惯性,就产生不规则的散开的现象。

通过实例的引入,学生能够具体地分析问题,从而针对性地寻求原理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有了实例也就有了分析的兴趣,让整个物理课堂更加活跃,更加适合学生探讨物理问题。

二、结合情境,自主实验

生活与物理的碰撞往往具有一定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下物理可以很自然地进入生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实验的方式让生活元素进入课堂。

我们经常会见到筷子伸进水杯时,进入水杯的部分好像变“弯”了一样。当然我们也都知道,筷子并不是真的弯了,而是视觉上的错觉。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视觉误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筷子变弯”的生活情境带入课堂,进行一个实验。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所以说要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疑惑。我为学生们准备好了筷子和水杯,将实验的“舞台”搭建好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除了“主角”之外,直尺、量角器、白纸板、铅笔等测量用具也都准备齐全了。实验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测量筷子的弯折角度,测量的方法就是用白纸板当作背景,描出筷子的轮廓,然后用量角器测出这个角度。通过测量发现,在不同形状的杯子中,筷子的弯折角度都是差不多的,这就说明筷子的弯折角度不是杯子的原因造成的。那么“罪魁祸首”的名分就落在了水的身上,因为有水才导致了筷子的弯折。实验结束后我点出原理,这其实是光的折射,让我们见到的图像也产生了折射后的效果。

筷子弯折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如果放到物理课堂上来,就变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生活情境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有利于自主实验。

三、妙解难题,学以致用

生活对于物理是一个“素材库”,那么反过来讲,物理对于生活来说也是一个“工具库”。学习了物理知识之后,就需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于生活中现象,学生应当能够做到用物理知识来解释。

举一个运动学的例子,在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出现了“功和机械能”的知识,学生们也都逐步认识了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抛物做功”的问题。比如打篮球中的投篮,踢足球中的传球,都需要控制好“抛物”的角度和距离,那么我们的“付出”即做功会是多少呢?虽然我们在做这些“抛物”动作的时候不会去计算和度量,但是了解其中的原理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让“抛物者”了解到做这些运动究竟消耗了多少的体能。以足球的长传冲吊为例,足球场地很大,因此足球在场上运动的空间是比较富裕的,足球在地上可以滚得很快,在空中可以运动很远的距离,在高度上也有足够的运动能力。守门员开出的门球、后卫踢出的大脚解围球、中场给前场的长传球,都是具有足够高度和距离的吊球,是足球场上经典的抛物运动。假设我们大力地踢出一个足球,以一个门球的例子进行分析,假设一个后卫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将球踢高的方式解围,让足球向上飞行了20m,达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一个足球的质量为0.5kg,那么人对做的功是多少呢?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过程,人对足球的作用力和作用距離是不明确的,只能采取功能转化的方式间接求解。人踢球的瞬间给球赋予了很大的动能,然后球飞起后逐步消耗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忽略摩擦力做功和能量损失,最终实现全部转化,也就是说人对球做的功即为球获得的重力势能,写成表达式就是W=mgh=0.5*10*20=100J。

运用功能转化的方法让物理问题有条不紊的解开,同时也解答了生活中的疑问。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就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关系。

四、实践作业,课外延伸

物理与生活的链接重在物理进入生活,因此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实践的学习。物理中的知识、原理可以很自然的走入生活,通过一些小实验、小任务,就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中,我带领学生们认识了一些简单机械模型,其中就包含了滑轮。滑轮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可以帮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节省力量,提高效率。学习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动滑轮可以“省力”,那到底是怎么个省力法呢?力怎么会在动滑轮中消失不见呢?学习了动滑轮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们基本都能解答出这个问题,但是也都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基于这种情况,我让大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制作一组动滑轮,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从实验室为学生们准备了足够多的滑轮,让学生带回家亲手制作,体会动滑轮省力的原理。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动滑轮之所以省力,其实是将绳子传来的力进行了平分,一部分留给人,另一部分则是直接传导给了固定端。所以说动滑轮的“省力”是省了人的力,其中的原理一目了然。

做完了实践作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生活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又紧密了一些。物理知识延伸到课外,会更加有活力。

总的来说,物理学习的天地非常的广阔,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平台。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应当把多彩的物理世界呈现给学生,融入生活元素,物理课堂将会趣味横生。一个有趣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秀娟,陈玉营.以生活实际构建精彩课堂的几点做法[J].山东教育,2008(31).

[2]张祚文.让生活融入课堂:趣味物理问题妙用举例[J].湖南中学物理,2016(11).

猜你喜欢

趣味课堂初中物理
例谈小学语文趣味课堂的构建策略
“趣味课堂”在技工院校语文课中的应用探究
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小学体育与健康“趣味课堂”的教学实践
如何利用电子白板打造趣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