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岛传治为贫农发声

2017-08-22谌茂枝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贫农

摘 要:黑岛传治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都是以描写底层贫农或者是战争为题材,揭露了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充分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本文以其处女作《電报》为研究对象,重点从登场的主要人物各自进行分析,深层探讨这部作品。

关键词:黑岛传治;贫农;反战;妥协

作者简介:谌茂枝(1993-),女,汉族,湖北黄冈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一、作者概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以燎原之势占领日本文坛,涌现出一批十分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其中,既没有参加日本共产党,也未站在无产阶级运动的最前线的黑岛传治虽不像叶山嘉树、徳永直和小林多喜二那样,从开始发表作品就轰动文坛,但毫无疑问他终生恪守革命文学的信念,踏踏实实从事创作活动,是当之无愧一流的无产阶级作家。日本著名评论家小田切秀雄曾评价黑岛传治说,“这位质朴的作家,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更广泛地为一般人所知。”[1]战后,日本文学界对他的评价逐步有所提高。

黑岛传治的一生是不幸的。他于1898年出生于香川县小豆岛一个农民家庭,内海实业补习学校毕业后,在岛上的一个酱油厂就职。1919年春季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刚学了半年英文就被征入伍,翌年五月开往西伯利亚。从1923年开始创作的十年之间,他发表的作品有《电报》、《两分硬币》等六十余篇短篇小说,一部长篇小说《武装的城市》,一部《军队日记》和评论小说《反战文学论》等。由于《反战文学论》和《武装的城市》表现了黑岛的无产阶级立场,发表之后立刻遭到查禁,之后他不畏强暴发表了《入伍青年应该做什么?》,被判处监禁两个月,但尽管如此直到被病魔夺去生命,他始终没有屈服一直坚持革命文学,在敌人的监视下告别他所诅咒的社会。黑岛传治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农民为题材,一类以战争为题材,还有一类较少,写的是工人生活。他出身于贫农家庭,熟悉贫农生活,其作品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贫农形象,朴素、真实而又生动。在黑岛笔下,呈现的是一幅幅贫苦农民悲惨绝望生活的阴暗图景。其中,处女作《电报》这一短篇小说虽然没有包含像黑岛其它短篇小说中投放的死亡要素,却足以引人深思。

二、内容及主要人物分析

《电报》的主人公源作夫妇千辛万苦花了大半辈子积攒下几个血汗钱,为了不让独生子谷元跟自己走同样的路,让他到城里投考中学,不料却招致地主走狗小川的训斥和村子里众人的非议,并被强行提高了纳税数额。源作夫妇最终抵不住压力,只得用电报把儿子叫回来,尽管三天后收到了县立中学考试及格的通知,也没再让儿子上学。结局是谷元到了地主的酱油厂里当了小学徒,其人生轨迹在兜兜转转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父亲源作家境贫寒,是一个连村里的普通户都不如的自耕农。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省吃俭用耗光所有的力气才攒到一点钱,而酱油厂的老板和地主啥也没干就赚了很多钱,过着富裕体面的生活。因此他打心眼儿里不希望儿子和自己一样,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这一道理,毅然决然地送儿子去城里投考。一开始尽管遭到了其他人的冷嘲热讽和妻子的动摇,他也十分坚定没有改变初衷。后来遭到了村会议员小川要提高纳税额的威胁,他终于放弃了要改变儿子命运的这一想法。毫无疑问,源作这一主人公是具有极大的进步性的。首先,他深感现实的不公平,面对这一切他并没有坐以待毙。其次他深刻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这一道理,拼命攒钱希望儿子通过读书获得全新的人生,并且面对周围人的流言蜚语他始终立场坚定。但是最后他还是放弃挣扎输在了贫穷上,心甘情愿地接受儿子同自己走同样的路。从这一点来看,源作是软弱的,在受到金钱的威胁之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妥协。

妻子纪野是当时贫农的真实写照,胆小怕事并且极度自卑。从一开始她就不敢向村里人透露儿子去投考的事,但很快村里人就都知道了。作为庄稼汉的老婆,她深感自己地位低贱,去车站外接考完试的儿子都不敢和那些富人站在一起。她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使她浑身上下充满了奴性的细胞,不想改变现状也不想作出任何反抗。

村会议员小川一直喜欢仗着自己的势力刁难穷人并以此取乐,他是当时压迫贫农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代表,势利而又残忍。尽管说源作送儿子去城里投考跟他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他就是见不得穷人好,想尽办法也要折磨他们。他以人一上中学就只会变得骄傲自大,不干活,光抠道理对村子不利这一歪理说服源作,更重要的是他以提高纳税额相威胁,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下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压榨贫农的丑恶嘴脸。

儿子谷元全篇没有过多的描述,但在为数不多的侧面描写中可以得知他是一个成绩优异刻苦懂事的少年,他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对于人生不管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任何人的一个举动对他的影响都是致命的。他注定要同父母走同样的路,在酱油厂当一辈子的小学徒。没人会在乎他的感受,也没人会为他感到可惜,就算他收到了县立中学考试及格的通知,他的人生轨迹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三、结语

处女作《电报》是黑岛为贫农发出的无声呐喊,字里行间都包含着无可奈何。源作想要改变儿子的未来,但他没权没势别说敌不过酱油厂老板和地主,连村会的一个议员一念之间都足以让源作整个家遭受灭顶之灾。底层小人物只能在夹缝中拼命求生,活下去都很艰难,想要试图改变现状又谈何容易?文章结尾处,“现在,他们的儿子正在酱油厂当小学徒哩”引人深思,十分沉重。在那个时代,有千千万万像源作一家这样的贫农,他们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人生一直被别人所左右毫无选择。战争最先遭殃的就是贫农,使得原本生活艰难的他们更加雪上加霜。黑岛初期的作品中就充斥着反战的情绪,这一直贯穿他整个写作生涯,一直到后期监禁都没有动摇过。

注释:

[1]《黑岛传治全集》,第一卷第三七三页。筑摩书房一九七零年版。

参考文献:

[2]李弘慧:「从“抚顺”到“齐齐哈尔”—评黑岛传治及其两篇反战小小说」[J].1993。

猜你喜欢

贫农
贫农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乡村苏维埃政权的坚强柱石〔*〕
列宁
关于毛泽东“半益农”提法的考订
土改中贫农阶层内部的形势判断与行为选择
土改中贫农阶层内部的形势判断与行为选择
苏区贫农团的权能演变及其与苏维埃关系考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贫农合作基金贷款的历史考察*
贫下中农最干净
一字歌
贫下中农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