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

2017-08-22刘明

现代交际 2017年16期
关键词:返璞归真天人合一

刘明

摘要: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化形式,不仅承担着修行、祭祀、举行斋醮仪式等宗教功能,还有传达道教美学思想的重要作用。本文试从道教文化和道教建筑的形成发展入手,从五个方面阐释道教美学思想在道教建筑中的涵义,旨在让更多的学人了解道教文化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深入发掘、提炼其精华所在,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抛砖引玉。

关键词:道教建筑 自然之美 返璞归真 天人合一 重柔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94-02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内容广大深邃,曾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化形式,除满足休息、住行等物质功能外,还承担着祭拜、修行、舉行斋醮仪式等宗教功能,因此了解道教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对传承道教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道教及道教建筑概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道教最初起源于民间巫教,至殷周时期渐由民间占卜发展演变成祭祀仪式,春秋战国时期被奉为“显学”,魏晋时期逐渐由民间宗教转向了官方道教,汉代时期为便于皇权统治,儒学逐渐宗教化,并与阴阳术、黄老思想等流派相融合,道教由此形成。唐宋时期,道家文化发展达到巅峰,原本是宫廷建筑的“宫”和“观”也开始成为道教建筑的名称。明清以后,随着统治者尊佛弃道,曾经盛极一时的道教开始逐渐转衰。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作为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化表现形式,道教建筑是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道教自身对建筑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理念的重视,而被赋予神圣的象征意义。可以说,道教建筑既是修行者休息、修行、祭祀的场所,也是道教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道教美学思想渊源探究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是在悠久的中国文化基础上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道教美学思想的。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道教美学思想的产生,主要源于下面几个方面:

(一)古代鬼神思想

中国古代先民因无法解释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出于恐惧心理将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下的山川五岳和人间的圣贤英雄视为神灵,并对他们进行祈祷和祭祀,久而久之,形成一套神灵系统。发源于民间巫教的道教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承继了这种思想,并在不断完善和改革自身理论过程中,将更多的神灵纳入道教。

(二)巫术和神仙方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生和怕死一直是两个不能逃避的话题,为了满足人们求得永恒生命的愿望,古代民间产生了众多的成仙方法和学说。战国时期,随着神仙说方术渐盛,燕齐一带出现了神仙方士,他们吸收利用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神仙家。此后,随着统治阶级对求生之术的渴望,原在民间盛行的神仙学说开始走向官方系统,此后,道教正式承袭了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学说,方术士亦逐渐演变为道士。

(三)黄老思想

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景提倡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以迎合当时社会动乱,人民要求和平稳定的社会思想,黄老学说逐渐演变为养生求仙的思想。直至汉末,神仙说在民间大盛,黄老思想逐渐与阴阳五行学说和神仙方术相结合,演变为以养生和求仙为主的神仙方术。道教形成之初,从黄老思想中吸收了诸多的哲学思想,为道教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道教美学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

(一)“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哲学家认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世间万物的变化都要遵守一定的自然规律,凡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原则的事物就是美的,是和谐的。可以说,“道法自然”既是老子提出的哲学原则,也是贯穿道家文化的美学原则。

道教在宫观选址、布局与营造上都依照 “道法自然”这一原则,尤其是在山地宫观建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武当山、峨眉山、九华山的诸多道教建筑的地址选择多依山傍水、因山而势,或建在险要之地,或隐于山谷峦峰之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环境,还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生,这都是“道法自然”的具体呈现。

(二)“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在道家信仰中,天是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指明了天人本是一体的。此后,庄子在承继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大美无言的主张。他认为,自然的美在于其本身从来没有意识去刻意追求什么,但是却在无意之间造就了一切,这就是自然无为的最好体现,是“万物与我为一”。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道教建筑的发展。

道教建筑作为道家文化的外化形式,在外部造型上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思想理念:轮廓柔和,曲线丰富,稳重有变。而在建筑空间上,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建筑高度还是建筑空间都以人的居住尺度为标准,即使是武当山这样的皇家道教建筑,其空间尺度也以人体为衡量的标准。同时,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三)“返璞归真”的美学思想

“返璞归真”最初见于老子的《道德经》:“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都是道教返璞归真思想的来源。在道家文化中,“朴”多用来代指事物的最初原始状态,是最接近“道”的本质存在。道教哲学家多将“朴”作为衡量“美”的最高标准,崇尚自然、质朴、简单、不事雕饰的自然之美,排斥堂皇富丽的装饰之美。在道教建筑中,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展示了“返璞归真”的美学思想:

1.色彩

与佛教建筑的庄严稳重、气势磅礴不同,道教建筑在色彩使用上更偏于素雅、低调、含蓄的冷色调,如青、灰、白等色。以这些色彩为主色调的道教建筑,不仅能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还从视觉效果上明显有别于其他宗教建筑。如道教建筑的门、柱子、匾额、对联常用黑色,房顶和墙体则多采用黑灰色的砖瓦。不同的色彩不仅丰富了建筑的曲线,增强了道教建筑的外观特征,还为整个建筑增添了庄重肃穆之感。

2.造像绘画

在宗教建筑中,为了方便广大信徒祭祀、参拜,常常在建筑中布置与宗教有关的影像和信息,道教建筑也不例外。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崇拜信仰的神祇來源广泛,既有道教神祇,也有人间的历代圣贤;造像色彩多使用墨绿、孔雀蓝等色,造像表现方式则以彩绘为主,而绝少使用佛教造像常用的贴金镶嵌工艺,力避富丽堂皇的奢侈靡费之感。

3.材料

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只有尊重自然、认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在美的体验中实现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因此,道教建筑在构建过程中,同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一样,尽可能地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不破坏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采用木质结构作为主体材料,这一方面取决于木材自身材质较轻、受力性能好等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教思想中对自然的推崇,符合道教文化中最大努力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使建筑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美学思想。

4装饰

与佛教建筑的雄伟壮阔、少见图案装饰的风格不同,道教建筑内的器物多用白鹤、神仙、祥云等具有求仙象征意义的故事作为装饰图案。除此之外,富有长生意义的太极八卦、灵芝、仙草、乌龟、仙鹿等图案也常被用来作为建筑的装饰之物。这些带有吉祥意味的图案,凸显了道教建筑追求与自然相和谐的趣味。

(四)“重人贵生”的美学思想

道教文化认为,生命是天地之间最美的事物。《养性延命录序》称:“人所贵生者。”《老子想尔注》说:“生,道之别体也”,把生提到“道”的高度来体认。 敬重生命,畏惧生命的终结,必然导向追求道教所谓的“神仙不死”。《太上老君内观经》说:“生与道合一,可以长生不死,羽化成仙。”在道教思想中,修道学仙、求得长生不死,即是修行的至美境界,在此,“生”就是“仙”,是道教美学中最美象征的体现。以此推断,现在生存于世的人,虽然还没有化羽成仙,也是已经具有通过修行达到神仙资格的人,因此,凡俗之人和神仙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二者之间的居住之所也就不应该存在无法超越的差异。具体体现,就是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皇家道教建筑,其空间尺度都以人体为衡量的标准。

(五)重柔的美学思想

作为道教思想物质载体和外化形式的道教建筑,在整体建筑风格上明显区别于佛教建筑的雄浑刚健的风格,无论是房顶呈现的曲线变化,还是屋脊的翘式设计,都呈现出流畅的阴柔之美。这种审美上的差别体现了道教建筑中的重柔美学思想。《道德经》中道: “柔弱胜刚强。”“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由此可见,与刚健庄严的佛教相对,道教文化更注重对柔的推崇。

虽然中国古代建筑都有一定的曲线,但道教建筑的曲线变化却较其他宗教建筑更为夸张,其中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反翘曲线屋顶。这种屋顶设计有着漂亮的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看都是曲线效果,使建筑在视觉效果上始终呈现一种柔美的感受,可谓是道教追求羽化成仙的具体体现。

四、结语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其物质载体和外化形式的道教建筑,无论是在空间布局、地址选择,还是在建筑的色彩、装饰、材料、造型上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道教建筑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不仅可以让我们对道教文化有更进一步地了解,也对未来的道教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林同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21.

[2]周琰.明代写意花鸟画笔墨的人文情怀构建对当代花鸟画创作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5.

[3]潘显一,殷明.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嬗变[J].江西社会科学,2010(4).

[4]续昕.浅论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2(2).

[5]谢路军.浅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2).

[6]凤飏.试论道教的生存关怀意识及其对唐五代小说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

责任编辑:于 蕾

猜你喜欢

返璞归真天人合一
返璞归真亲切自然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让阅读教学走向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