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困境探究
2017-08-22王万康
王万康
摘 要: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格局被打破,新媒体打乱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論的业务生态,呈现出传统媒体人才向新媒体转移,新闻评论进行舆论引导的时效性不强等趋势,除此之外新媒体赋权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枝独秀”的格局,民间话语权的释放削减了官方话语的权威性,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遭遇困境,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品牌化战略实现突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051-02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宣传的旗帜和灵魂,能够集中地反映社会舆论动态,强有力地引导着社会舆论的走向。当下新媒介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新闻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多元化等特征,从传统媒体时代向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媒体的传播规律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剧烈变动。除此之外,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也悄然改变,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这些变化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社会舆论引导上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打乱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业务生态
1.人才竞争与流动:传统媒体人才向新媒体转移
当下媒体之间的核心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经验丰富新闻评论人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许多经验丰富的新闻评论员显得“炙手可热”,在薪水和上升空间的吸引下选择跳槽已经成为新苗头,这是目前传统媒体正在遭遇一个重大挑战,传统媒体内历练了多年的人才又纷纷流向新兴媒体,为其输入新鲜血液,助其快速成长。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纷纷流失却难以补充新人,即便马上补充上的人也大都需要从头开始培养。这无疑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另一方面受传统媒体体制因素影响,现在纸媒的评论很难适应网络传播的要求。无论是议题设置,还是话语尺度都受到太多限制[1]。这种限制导致了许多优秀新闻评论人不愿意在传统媒体耕耘,与传统媒体评论空间收紧、版面萧条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媒体言论的勃兴,自媒体在表达效率和言论尺度上显得更为随意也给新闻评论员提供了一条新渠道和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已经变得更专业更及时,而且领域越来越细分,尺度也越来越大使得传统媒体的表达边界变得越来越窄,传统媒体继失去信息供给的优势之后,进一步失去观点市场的优势地位[2]。
人才的流失导致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班底出现空洞化,致使评论文章出现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对于社会热点或者突发新闻事件新闻评论往往停留在公众对于事件的第一看法或观点,缺乏深度的评论作品。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试问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新闻评论班底,传统媒体如何去引导社会舆论呢?
2.新闻评论进行舆论引导的时效性不强
新媒体时代突发和热点事件很快就会成为舆论激荡的焦点,在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中,单单只提供新闻报道是远远不够的,在新闻报道同质化的今天,丝毫没有竞争力。新闻评论应当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才能够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有效地引导舆论。这符合社会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即人们对于陌生人的印象与他获取信息的顺序相符合,首先提取出来的信息总是占有优势。推而及之,就某个问题的评价或评析,最先出现的往往能占据公众心理上的优势,易为公众所接受,从而达到好的舆论引导效果。这也正是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在舆论引导中的发挥[3]。
在进行相关新闻评论时,要尽量缩小评论与所反映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只有具有时效性的新闻评论才能够发挥“及时雨”的作用,而作为“马后炮”的新闻评论则会丧失其本身应具有的价值。前不久的泸州初中生坠楼事件,由于当地媒体未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发声,错过了舆论引导的“黄金时间”,使之演变成舆情事件,随后不管是当地媒体还是政府的声音都不被外界认可。“马后炮式”的新闻评论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而且也极大的损害了媒体自身形象。新闻评论及时性是摆在业界面前最大的课题:一方面在追求评论的及时性的同时,又要追求新闻评论的可读性以及深刻性,二者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正确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学界和业界需要探讨的重点。
3.新闻评论话语风格,不适合当前的舆论环境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上还遭遇新的困境,传统媒体在新闻评论工作中,忽视新闻传播规律,评论文章中大话、空话、套话、官话太多。说教式、生硬性、单一化的舆论引导方式致使受众对传统评论产生了刻板印象,削弱了受众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认可度,致使其舆论引导乏力。
当下,新闻评论必须适合于大众阅读,重视新闻评论社会效果,缺乏市场的新闻评论,很难会引起受众的重视,更不用说会起到引导舆论的效果。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往往展示出的更多的是训诫色彩,严重隔离了新闻评论与受众的距离。当下大多数受众受网络文化影响较深,新闻评论也应当吸取网络文化精髓,在新闻评论中适当增加网民能够熟知的词语,笔者并不认为使用网络用语会降低新闻评论的客观性,反而是一种“接地气”的表现,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也使用了“蛮拼的”等网络用词,不但没有有损权威性而且赢得全国人民的叫好,笔者以为新闻评论的权威性指的是,评论能够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事件能够有理有据的进行评述,而不是因为用了几句网络流行词语就缺乏权威性,要增强新闻评论对于舆论引导的艺术。“思想贫弱症”和“语言贫乏症”几乎成为党报新闻评论的通病[4]。这严重制约了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新闻评论不仅要追求严谨权威更应该增强艺术性,传播的便捷性最重要一点就是适合传播,符合互联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这样的新闻评论才能“叫好又叫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新媒体赋权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枝独秀”的格局
随着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凭借其平台的开放性、信息海量化的特征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在舆论场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传统舆论引导格局,传统的线性单一传播“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
1.民间话语权的释放削减了官方话语的权威性
在新媒体之前,新闻评论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一枝独秀的状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便捷的社交媒体为广大新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得人人都可能是“新闻评论员”成为现实,在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上,广大网民往往会借助新媒体进行“发声”表达他们的意见。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把关人”角色逐渐弱化,官方的议题设置影响力受到了冲击,失去了对社会舆论的绝对主导权。
在传统新闻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使用权主要掌握在政府、专业新闻组织手中。在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加工、记录,向受众传播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作为社会成员认知、判断和行动的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培养受众的“主流意识”。
然而新媒体的交互性,为受众参与话题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提供了平台。新闻评论已经从过去的“宣传阵地”成了现在的“观点自由市场”,网民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立场出发,自由发表意见,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站在与传媒观点相反的立场上。[5]”相当数量的个体的网民缺乏理性且容易被鼓动。以致在某些话题上不理性网民利用谩骂或极端语言攫取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权[6]。让理性的声音得不到传播,给整个社会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民间舆论场的不断“发声”,稀释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造成了信息的紊乱,进一步加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2.受众个体意识的增强
舆论引导与行政命令不同,舆论引导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如果受众拒绝接受,谈何舆论引导。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凭借自身的权威性一直在新闻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新闻评论行业同样也是借助自身的权威性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当下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受众的从众心理逐渐弱化。个体意识不再一味盲从,而是自主化加强。受众接受态度由肯定趋于怀疑、不再一味求同去异。另外受众的表达趋向多元化,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新闻评论的单一的评论视角不复返,受众对权威的迷信也随之弱化,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会不断受到质疑,受众也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发声”,这些观点的碰撞无疑给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上带来新的挑战。
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自我救赎
新闻评论在新的传播语境中呈现出的格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为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可能,新闻评论在新的传播语境中,其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原来粗放型的局面会向集约型转变,传播高质量意见信息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换言之目前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热闹繁荣的局面会被打破,受众终将回归理性,观点的自由市场将会被权威性所代替。其次就是评论功能由混沌向清晰转变,目标受众进一步细化,评论作者更加职业、专业[7]。这些变化对传统媒体来讲是一种机遇,借助品牌化战略能够逐渐的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品牌化让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通过在题材内容上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瞄准社会热点和受众所关心的话题,秉承理性和批判的态度,让时评版真正变成社会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打造一支评论员队伍,形成相对稳定的评论员人才库,增强对全国范围内各类新闻的反应速度,作为近几年来评论界的一匹黑马《新京报》的评论文章坚持有见地的以理性探讨的方式刊发评论,形成自己独特的風格,在整个评论界和社会树立自己良好的口碑,能够提供一流水准的分析与解读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上扮演舆论领袖的作用。能够让受众在突发事件上找到“主心骨”,找到权威声音。
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担负起自身的应有的责任。不能单单停留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追逐,应当更加公正、更加开放、更加关注民生与公共利益相关新闻,努力发掘和设置更有社会价值的公共议程,杜绝浪费媒体资源,让“媒体中有质量的内容”不被那些“狭隘的、自我放纵的信息和娱乐”所淹没[8]。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引导舆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敏.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评论之变——以17家媒体评论人访谈为基础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5(5).
[2] 陈敏.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评论之变——以17家媒体评论人访谈为基础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5(5).
[3] 韩立新.新闻评论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4] 侯煜,杨恒.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能力分析[J].社科纵横,2010(11).
[5] 马莉.网络新闻评论浅析[J].新闻战线,2010(3).
[6] 郑萍.中国传媒公共领城探究——基于学界的争论[J].中国行政管理,2010(1).
[7] 曾建雄.转型期新闻评论功能的拓展与内容形式创新[J].国际新闻界,2012(12).
[8] 埃弗利特·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王纬等译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