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人性人心之映照

2017-08-22高军哲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四世同堂国民性战争

高军哲

摘 要:作为抗战文学乃至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丰碑,《四世同堂》通过对老北京市民形象的剖析,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国民特质。作者以“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的艺术风格,向我们描述了战争年代平民生活的真实图景,反映了战争背后所体现的人性。

关键词:四世同堂;战争;国民性

作者简介:吴知维,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

《四世同堂》创作于抗日战争之时,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抗战题材小说的想法。

小说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写作传统,笔触平实而不平淡。小羊圈里的四世同堂无非是些家长里短的平凡事。守旧慈爱的祁老太爷,隐忍睿智的瑞宣,虚伪贪婪的冠晓荷……他们彼此不同,却相安无事。可随着抗战的到来,矛盾的激发将北平人民推向历史舞台,他们各自的特点愈发鲜明起来。作者从描写城市市民着手,以小人物的人生遭遇来反映世事变迁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一、奋起抗战——被压迫民族生存的唯一法门

《四世同堂》讲述了当日军铁蹄横扫中国大地时,给它的人民所带来的痛苦和欺辱。这本书并未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而是围绕小羊圈这一小场景。通过北平西城胡同里几家邻居的家族兴衰和他们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向我们展现小说的中心主旨——“落后就要挨打;亡国,便是最大的罪!”

文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和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院、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清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知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当一座古城遭受战争的侵袭,虽风景依旧,却物是人非;当一个古老的民族遭受外敌的入侵,即使再爱和平也难逃劫难。作者以诗的眼光来看待破碎的山河,古老孕育了北平一切的美,却因战争被毁于一旦。这也让我们深思,为何“最爱和平”的泱泱大国反被日本欺辱?

一个民族的落后,一个国家的积贫积弱,会使它的人民都变成丧家之犬,任人欺凌!而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与它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假如国难当头,而它的人民仍无所作为、苟且偷安,那么最后的代价便是灭亡。就像《四世同堂》中所描写的所有老实本分的人,在太平年岁,他们是顶好的公民。可战争动乱年代的顺从吃亏和忍气吞声并未给他们带来好运。唯有奋力一拼,才可能找到生路。就像文中钱默吟先生所说:“就是这样吧!这才是斗争!只有死,死,才能产生仇恨;知道恨才会报仇!”

二、《四世同堂》中的国民形象

小说描写的市民种类众多: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文中用富善先生的视角对不同种类的人进行剖析。“富善先生仿佛一眼看到了一部激变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是最地道的中国人,“它的必定让客人坐上座,它的一会儿一让茶,他的谦恭与繁琐,都使富善先生心中高兴”;瑞宣是新派市民,他是个纯粹民国的人,“他与祖父在年纪上虽只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相隔有一两个世纪。”大赤包与冠晓荷则是洋派市民的代表,“大赤包与冠晓荷穿着顶漂亮的衣服走进来,为的是给英国人一个好印象。大赤包穿了一件薄呢子的洋衣,露着半截胖胳臂,没有领子。她的唇抹得极大极红,头发卷成大小二三十个鸡蛋卷儿,像个漂亮的妖精。”富善先生吓了一跳。他正在想:“中国人都在变化,可是万没想到中国人会变成妖精。”

小羊圈的百姓真正意识到战争的阴云笼罩了北平,反应却各有不同:以冠晓荷一家为代表的亲日派,钱默吟先生那样的抗日派,大部分人选择的沉默,还有像丁约翰那样的亲英人士。一个小羊圈,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三、战争阴云下的“国民性”特点剖析

小说对中国人形象的塑造特点,可说是生动而饱满、丰富而复杂。作者通过对各阶层市民形象的描写,引出其背后的“国民性”内涵。

(一)封建保守,苟安度日

有像祁老人这样最传统的中國人,老舍写出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千年古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民族美德:淳朴善良、吃苦耐劳、讲究礼节。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誓死守住心灵深处的“净土”,保持着我们民族不屈的气节。他们最大的心愿便是维持家庭的圆满,保证“四世同堂”的不散伙。但却因此忽略了对是非标准的判断,而变得目光狭隘。祁老人认为:“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只有用破缸把大院门顶住,便足以消灾避难。”他一厢情愿地相信在战争来临之时,只要一味屈服顺从,便能够躲过灾祸。

当民族矛盾尖锐激烈时,这些民族美德常因变异而显现其另一面:淳朴善良成了懦弱胆怯,吃苦耐劳变为委曲求全,讲究礼节成了只求敷衍。“这些‘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使人们在敌寇的淫威下虽能努力保持民族的气节,但却安于现状、忍辱受屈、惶惑偷生。老舍在作品中愤愤地写道:“爱和平的人而没有勇敢,和平便变成屈辱,保身便变为偷生。”在对祁老者这类扁平人物的描写中,充满了作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文化的反思。

(二)自古忠孝,难能两全

有像祁瑞宣这样的“矛盾混合体”,他们有见识、有抱负、深晓一切民族大义。他们不愿屈就在太阳旗下作顺民,却因传统奉老养子的观念不能奔赴前线。理想与现实的天平,在任何时代都是考验人们的利器,他们可以做的便是尽力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清白。

(三)卖身求荣,丧尽天良

有像大赤包、冠晓荷这样的汉奸。他们爬高踩低,一切都只是自身利益当先,而将礼义廉耻抛之脑后。他们不是愚昧之人,是教钱权蒙了心,只把海市蜃楼当作天堂来追捧。他们是国家动乱之时粉墨登场的跳梁小丑,自以为聪明地想发国难财,却最终落得个惨淡收场。

(四)血性义气,拼死一搏

有像小崔、长顺、孙七、刘师傅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对“家国”的定义甚至不如冠晓荷一流来的清晰,也不懂得“民族”、“社会”这样的名词。可日本人来了,抢掠他们的家园,阻断他们的生路。他们心里有一股子气儿,一股子不服人的,特别不服日本人的气儿。他们也很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与抢匪斗上一斗。尤其是小文夫妇就算死也要在暴敌面前站着死去,无不是国民精神得以绽放光彩的中流砥柱。

(五)舍身忘己,深晓大义

还有像钱默吟老先生这样真正的战士。在太平时候,他们是隐士诗人;可当真亡了国,他们便扛起武器、上阵杀敌,不惧流血牺牲。就像文中所说:“太平年岁,他有花草,有诗歌,有茶酒;亡了国,他有牺牲与死亡;他很满意自己的遭遇。”钱老人是小羊圈中最早觉醒、参与抗爭的人之一。他的抗日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家被害,执着复仇——加入抗敌联盟,坚持合作的爱国主义——心态沉稳,以坚毅勇敢去获得和平。钱老人实现了人生境界从苟安懒散地活着到英勇无畏的革命的转变,他的勇敢坚强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文中对此也有细致描写:“在平日里,他有什么感触,便想吟诗。现在,他似乎与诗告别了,因为他觉得三子仲石的牺牲,王排长的宁自杀不投降,和他自己的命运,都是‘亡国篇中最美好的片段——这些事实,即使用散文记述下来,依然是诗的;他不必再向音节词律中找诗了。”

钱先生与牛博士是文中两种鲜明的对比,他们本都是学者身份,不闻纷争,潜心学问。战争应该与他们最为无关,却讽刺意味地在两人身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面。其实我会想,如果钱先生没有遭遇家破人亡,他会怎样?与牛博士一样鞠躬于膝下吗?不,他不会的。知识会在一个有爱国心的人胸怀中蓬勃,在一个苟全自保的人身上落寞。知识就是力量,但它要播撒在正义的土地上才能开出花朵。正是有千千万万钱老者这样的人,这样有血性的人,使得中华民族最终得以保全。

《四世同堂》以它悲剧性的感染效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当国破之际,唯一的做法便是奋起抗争,苟且偷安只能自取灭亡。

参考文献:

[1]老舍:《四世同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1).

[2]杨剑龙:《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老舍<四世同堂>的文化分析》[J].抚州师专学报,1995(04).

猜你喜欢

四世同堂国民性战争
TWILIGHT LOVE
Twilight Love
家里的宝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他们的战争
《四世同堂》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