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师培训模式探析
2017-08-22刘帅,陈莹,季隽
刘 帅,陈 莹,季 隽
(1.上海师范大学 数理学院,上海 200234;2.上海市黄浦区劳技教育中心,上海 200011)
翻转课堂教师培训模式探析
刘 帅1,陈 莹2,季 隽1
(1.上海师范大学 数理学院,上海 200234;2.上海市黄浦区劳技教育中心,上海 200011)
翻转课堂的理念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初步普及,其常态化实施将会成为下一个研究重点。翻转课堂源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考,实质上翻转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职能已经从“教”转变为“导”,让教师掌握翻转课堂的实施策略和技巧成为常态化开展翻转课堂的先决条件。当前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对理念的宣讲,缺乏实践和操作的培训。文章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开展翻转课堂教师培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得出了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培训的框架。
翻转课堂;策略;教师培训
美国林地高中、可汗学院、美国总统奖……伴随着这些关键词,翻转课堂正式进入了国内一线教师的视线,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乍一听很兴奋,想一想又开始胆怯,做一做就觉得摸不着头脑”却是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最真实的感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是微课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笔者参与了全国众多翻转课堂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一种可借鉴的翻转课堂教师培训模式。
一、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国内近些年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多年的研究,众多学者对翻转课堂的概念、教学模式、与具体课程整合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1]。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翻转课堂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一挑战在于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能力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微课的设计、课堂活动的设计、个性化辅导的开展等,都成为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个关卡。翻转课堂旨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与学,教师作为翻转课堂的“导演”[2]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对相关教师培训的探讨甚少,这也反映出翻转课堂研究中的一大缺失,必然不利于翻转课堂的真正有效落实。
二、翻转课堂教师培训策略探索
1.翻转课堂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在教师积极配合的情况下,翻转课堂也未必能够有效开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的缺乏
在实践中,学生对于新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是翻转课堂实施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低年级的学习者这一问题则尤为突出。他们的学习多是接受的、复述的和指令性的,难以达到翻转课堂对学习主动性的要求。[3]而高年级的学习者也同样存在问题,他们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也达不到要求,而自学和协作恰恰是翻转课堂实施中的重要环节。
(2)教师对新角色的不适应
在翻转课堂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和推动下,教师虽然有意转变自己的角色,但是仍无法完全适应“导演”的身份,尚未真正地变“教”为“导”。不能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课和教学活动设计,学习者无法完成课前阶段的学习目标,往往导致在课堂上学习者迟迟无法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与讨论,课堂气氛沉闷,最终仍会转回到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对微课中的内容进行重复阐述。这表明教师在从传统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转变中尚存疑惑。[4]
2.翻转课堂实施策略
(1)三要素
对于教师而言,翻转课堂实施的三大要素在于:学习环境搭建,微课的开发以及对应学习单的设计,课堂活动的设计。
学习环境搭建。大到教室的室内设计,小到座位的摆放布局,特定的空间会诱发一系列适宜这个空间的行为,传统课堂中约定俗成的布置更适合教师讲授,却不利于学生分享,物理环境的搭建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更适合学的空间氛围。
图1 翻转课堂与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的对应关系
微课的开发和对应学习单的设计。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借助微课和学习单在课前能够对知识进行识记、领会和简单的运用,即达到布鲁姆目标分类中的前三个目标(如图1所示)。这就要求教师将课程中的重难点录制成微课,同时还要编制对应的学习单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微课,旨在指导学生在课前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课堂活动的设计。学习者在课堂外已经完成浅层次学习,即使教师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课堂上也会留有大量时间进行深度学习。在课堂中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达成更深层次的学习目标。
这三个要素是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学习环境搭建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起主要驱动作用(如图2所示)。营造促进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环境才能够保证其他环节的有效进行,翻转课堂才能真正有效。结合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翻转课堂实际实施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翻转的脚步太大、速度太快,导致教师的工作量突增。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也需要逐步培养。因此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之间的切换需要循序渐进,切忌一步到位、完全翻转,而应有一个过渡和适应的阶段。
图2 三大要素的关系
(2)三阶段
针对以上三个要素,提出翻转课堂实施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适应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习者适应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此时,教师扮演着导师和团队协作者的角色,合理引导学生,促进小组内的沟通和交流。[5]此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学习环境的搭建上,包括硬件环境的搭建和学生心理环境的搭建,让学习者在交流与协作中形成学习共同体。
翻转课堂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但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教师精力有限等问题,让教师难以保证对班级所有学生都有一对一的辅导。此时,教师就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合适的建组方式来帮助学习者构建良性的学习共同体,让后进生能够在组内得到相应的帮助,尖子生得到应有的提升,在协作交流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教师需要从学习环境和分组策略上入手解决适应阶段的问题。在硬件环境上,主要目标在于为小组学习交流的开展提供便利,让学习变得轻松、活泼。[6]我们给教师的建议是:果断摈弃传统的座位排法(如图3),这种座法沿用了几千年,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一样深入人心,却不便于小组内学习者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建议教师寻找更加适合的排座方式来支持翻转课堂,例如图4的布局方式,即小组内的成员面对面的坐成一个小组,这样就提供了小组相互学习的条件。
图3 传统座位排法
图4 新的座位排法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机制让小组成员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关系,这里建议采用异质分组[7]。良好的伙伴关系的建立依然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通常会的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帮助不会的学生,而不会的学生也不愿意去请教其他同学,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手段。[8]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协作性的任务来增进小组内部的感情,也可以在小组间引入竞争机制,让小组形成利益共同体,或者采取激励的方式等,在小组内部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组内关系和组间关系是开展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第一阶段教师可以选择采取传统授课方式,之后再逐渐过渡至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铺垫之后,在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组内和组间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来实施翻转课堂,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选择采用大翻转(课堂内外)或者是小翻转(课堂内部的翻转),亦或采用更加灵活的微课程教学法[9],即在课堂内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详细见黎加厚博客。此阶段教师的重点工作(见图2)应放在微课程和学习单的设计和制作上,帮助学生在前期的自主学习中完成课堂准备工作,同时帮助他们适应自主学习模式。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设计高质量微课程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机制,要让每位学习者都体验到快乐,成绩差的能够轻松学会,成绩好的建立自信。这非常重要,因为要让学习者从心里认可这种方式,就需要让他们得到比过去更好的体验。如果刚开始就让他们发现这样学习起来有困难,他们就会有畏难情绪,所以刚开始教师应该更多给予鼓励,积极引导,帮助学习者学习,让他们养成通过学习单来学习微课的习惯。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如何设计出能够吸引学习者的微课。当然除了自行设计之外,教师也可以去网上搜索别人的微课。自行设计微课就要从图5中的角度去考虑设计制作,即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审视制作的微课,是不是采用了易于学习者理解的教学策略,表达方式是不是贴切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技术工具的选择是不是最恰当的,该知识点是不是有必要录制成微课,以及其他教师在录制相同知识点时是不是采取了更好的策略。微课虽小却应“五脏俱全”,即微课的制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有导入和总结。其不仅仅是讲解知识点,应该和其他两个要素配合,恰当添加需要的东西。学习单的设计亦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告诉学习者如何来学习和串联教师提供的微课。[10]我们总结学习单大体要包含图6中的模块,但是这些模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动态设定,总之学习单是衔接微课知识点和课堂学习的纽带,也是连接学习者和教师的纽带。
图5 微课设计策略
图6 学习单设计框架
第三阶段:丰富课堂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顺利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都已经适应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不再需要花额外时间去辅助个人和小组学习的开展,可利用的时间增多,此阶段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基于学习内容的教学活动。此阶段重点关注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就某个问题让每个小组都到讲台上去讲解,还可以就某个问题发起辩论和投票,或者是基于项目的小组协作学习,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让小组之间PK等等。此时学生形成了小组形式的共同体,各种活动就很容易开展,课堂会变得生动活泼。
案例:常州某学校的课堂就是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来进行的,当然前提是他们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已经顺利进行了很久,他们的课堂活动是模仿综艺节目开心辞典的(见图7),在学生已经通过微课和学习单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游戏的组织方式,让每个小组自由抢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但是抢到之后由教师自由点名组内的某个学生回答,并且需要有讲解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让组内形成共同体,会的同学需要教会同组同学才可以抢答,否则就有可能被扣分。教师在组织、点评、计分的同时,如果出现所有小组都不会的情况,就需要自己讲解。而且这些问题还包含一些需要协作完成的手工作品,需要形体表达的问题等等,最后教师统计出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协作、应变、表达等各种能力。上例是典型的基于游戏的学习。以此类推,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案例学习、发现学习等都可以设计成课堂活动。
图7 常州某学校的课堂活动
三、翻转课堂教师培训框架设计
基于以上的三个阶段理论以及教师对应学习的知识的安排,笔者提出翻转课堂教师培训的框架,如图8所示。底层的网络平台记录每位教师在线活动的情况,提供讨论的环境,对不同的等级自动给予积分。参训的教师都按不同的学科划分成不同的组,每组都有一个培训团队的研究生成员全程参与,培训团队成员组织每个组进行线上线下共同学习、交流、研讨,同时会对参训教师的表现情况进行统计以激励教师更好的参与学习。知识的学习按不同阶段的能力需求循序渐进的开展。培训形式包括面对面的线下集中培训、在线的学习交流等。其中听评课就是对整个培训学习的检验,是整个培训的主要驱动力,在组内和组间开展听课,既能够相互学习,又能够让参训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积分评奖是贯穿整个培训的外部激励机制,主要由培训团队成员和网络平台记录,最终会评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是对积极学习的个人和小组的激励,同时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8 翻转课堂教师培训框架
四、总结和展望
基于以上的框架设计并在苏州市的翻转课堂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了实施。苏州市电化教育馆组织全市优秀并愿意开展翻转课堂的骨干教师75人,基本上包含小学、初中、高中的各个学科。基于以上框架制定了为期半年的培训计划。该计划分为5个部分,开课部分主要是对整个培训学习规则的宣布,让教师了解整个培训的计划安排,包括内容、作业、学习方式、学习周期、评奖方式、形成学习小组等。第一到第三部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其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微课制作技术的学习就采用了线上微课自学的形式,线下讨论交流,全程都有培训团队成员跟踪,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部分的培训间隔不能太短,需要给教师消化和实践的时间,一般一个月时间较为适应。第四和第五部分主要是成果验收阶段,第四部分主要是组内相互听评课,组内选出优秀的案列;第五部分就是组间的相互听评课以及参与对外的展示课。
通过这样的培训设计,教师在良好的氛围中体验了翻转课堂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为其有效开展翻转课堂以及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当然,只有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下一阶段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支持翻转课堂的资源建设以及整个课程的改革,就目前来看,当前的学期内容容量过大,学生负担还是很重。翻转课堂的开展,势必有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但是就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协助、探究、创新能力等方面一定是高于传统课堂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笔者希望能够以骨干教师的培训为切入口,真正让翻转课堂这种模式能够落地生根,为学生带去更好的学习体验,当然这只是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陈利,李洁,梁卫权.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基于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5):105-108.
[2]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4(5):49-52,67.
[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4]郭际.翻转课堂:中美教育环境差异下的困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72-76.
[5]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49-51.
[6]光佳.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顾汉杰,金林樵.民办院校Visual Basic实验课的异质分组策略[A].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4)[C].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2010:4.
[8]孙键.面向课堂协作学习的分组专家系统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9]微课程教学法的定义[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df0fc0102e8xf.html.
[10]尹乐.以“学习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广西教育,2013(1):52.
(编辑:鲁利瑞)
G451
A
1673-8454(2017)16-00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