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探究*
2017-08-22刘学伟刘凤娟
高 沛,刘学伟,刘凤娟
(1.陕西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2.陕西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汉中723000)
在线教育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探究*
高 沛1,刘学伟2,刘凤娟1
(1.陕西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2.陕西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汉中723000)
在政府“互联网+”行动计划政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模式开始转型,在线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分别对在线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措施,从而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在线教育;SWOT分析;发展战略
一、问题提出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战略以来,“互联网+教育”迅速成为全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2016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指出,自2013年起,我国互联网教育行业保持着每年30%以上的增长,预计到2017年整体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800亿[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线教育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艾瑞克咨询分析师刘冬梅《在线教育二十年: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文中对中国在线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在线教育发展历程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在线教育已从最初以文本为主的教育远程化转变为多元的教育在线化,并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正在逐步走向“教育4.0时代”。从本质上来看,在线教育是对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组合应用,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代表,在线教育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2]。笔者基于对当前在线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通过SWOT分析法分别从在线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剖析了目前在线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并运用科学的评价视角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我国在线教育未来发展存在的借鉴意义,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建议。
二、在线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战略态势分析法,它是一种针对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风险(Threats)四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对在线教育进行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指导将要实施的策略和提高策略制定的相对正确性[3]。S(Strengths)、W(Weaknesses)指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是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属主观因素;O(Opportunities)、T(Threats)指外部的机会和威胁,是对组织发展存在直接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客观因素。因此在调查分析时,不仅要着眼于历史与现状的客观要求,更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完成前期的因素分析与SWOT矩阵的构造后,进一步采用系统性的综合分析法,发挥优点,完善缺点,应用机遇,解决威胁,将所得的各种条件因素相互匹配整合,得出一系列科学的、优化的战略战术措施,指导组织的发展。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SWOT分析法具有更为显著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特征[3]。
(1)学习方式便捷,课程跨越时空局限
与传统的在线相比,在线教育跨越了时空局限。直播、录播形式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为灵活方便,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了出来,使学习更加便捷化,更加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网络平台如同一个信息资源系统,使资源更加系统、丰富和智能,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所需随时随地查阅相关资料,满足了教育教学中海量的资源需求。
(2)差异化教育与用户自主选择性
与传统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不同,在线教育的普及面更加广泛,同一课程,同一课堂中不只是年龄相仿,学历相仿、背景相似的同班同学,而是扩展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人,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求同存异,共同学习,促进了教育的差异化发展。其次,对于用户本身而言,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者通过对自身的分析,选择与自身发展相符合的学习内容,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
(3)注重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的社会性互动
在线教育处于“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它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跳出了学校环境的限制,而走向大众化与普遍化,受教育者不仅仅只是学校中的学生,还包括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群众,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学习的范围面相对来说有了很大的扩展。
2.在线教育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他还想就午餐的内容跟那人探讨下去,可人家却从他脑满肠肥的呵欠中闻到了口臭,觉得和他的交情仅限于打个哈哈,点了点头,笑了笑,那人就迅速进屋了。
(1)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仅存在于表面现象
在线教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式,对市场上的在线平台进行研究分析可发现,目前的在线教育在教育结构方面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将传统课堂教育依附于互联网平台,内容上仍处于表面结合内在分离的状态[4]。这样的教育模式流于形式,不利于长久的发展,因此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的在线教育停留在初级阶段,传统的教育理念仍然占据主流。
(2)直播学生出勤率无法保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从教学质量来看,直播与录播课相结合的模式为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从教育过程的利用率来看,在线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即自身的主动性和意志力来完成,以直播课的形式很难保证学生的出勤率,一旦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较弱[5],学生的时间与上课时间无法得到完全统一,造成课程堆积以致无法进行后期的课程学习,最后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3)缺乏实际互动性和现场感
依据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念,当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时,学习者在两周后的平均存留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3种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平均存留率分别是50%、75%、90%,而被动的听讲、阅读和视听,学习存留率均低于50%[6]。笔者经过对在线教育授课方式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在线教育的实施多停留在基于互联网视频授课的层面上,并未涉及教育的本质,缺乏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过程[5]。直播式授课方式虽然对互动性有所改善,但从教育的长久性来看,仍旧无法实现传统线下教育所带来的教学真实感。
3.在线教育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移动学习”初始黄金阶段
随着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在线教育也逐渐向移动设备端平移。依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统计,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约1.18亿,半年增长率为7%;其中移动手机端的在线用户占比59.3%,达到6987万,与2015年底相比增长了31.8%,在线教育课程的关注度超越传统教育机构。与此同时,约56%的用户表示愿意对手机在线教育APP付费。这些数据都表明“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在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
(2)“互联网+”战略政策的大力支持
伴随着“互联网+”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加速了行业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产业的优化、重构和创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完整的产业体系建设为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建了稳定的平台,以实现在线教育的多重深化发展。
4.在线教育的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1)课程资源侵权行为的威胁
在线教育多采用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移动客户端,视频购买者可以直接下载已购的课程视频,这便给许多竞争者和不法分子恶意传播提供可乘之机。资源侵权行为的频现,为平台课程资源与产品安全构成威胁[7]。
(2)未形成较成熟的在线教育模式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在线教育通常与“教育+互联网”等同,在国内至今还未形成系统性,有深刻影响力的成熟在线教育模式。换句话说,即依据目前的发展状况,除了在形式方面的转变外,“互联网+”新常态下的在线教育模式并没有为我国的教育带来太多的实质性改变。
(3)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完善,没有统一标准
随着2015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概念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以来,进一步扩大了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用户人数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根据数据统计,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在未来将保持30%的超高增长率。然而过高的增长趋势也为市场带来很多压力,政府虽然出台了较多的政策以促进在线教育的发展,但在市场商业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上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有的企业融资靠商业模式,有的靠用户规模,这使得在线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较大的挑战[7],对其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三、在线教育的发展战略措施
1.创建互动交融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在线交互评价系统的全面性
互动相融模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互动”为核心,将在线教育、面授学习、小组协议交叉互融,实现意义建构的新型教育模式,使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从二元对立转向二元融合[4]。在线教育应重视互动交融教学模式的创建,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师生互评等形式相结合,做到“时时评价、事事评价、处处评价”,使教师与学习者时刻了解学习动态与不足。
2.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可视性学习分析系统,提高在线教育的针对性教学
大数据技术是指大小超出常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8]。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在线教育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分析,根据对数据分析得出理论结果,指导在线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进,优化教育评价系统,使学习者得到满意的学习体验。其次,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在线教育应依附于大数据之上,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性、系统性的优势,对学习者进行大数据分析,充分了解学习者自身存在的优势、不足以及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对应的教学课程,有计划、有针对的辅导学习者进行学习,体现教育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Asha Singh Kanwar称未来教育教学的重点将会转向衡量并且计算在线学习的效果。她强调未来的在线教育应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定性评估和足够灵活的多种选择方案,以促进学习。
3.促进品牌建设与平台发展的相融合,构建垂直传播体系
在线教育除了要深挖内容外,更要注重平台体验建设,树立独特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好的品牌代表了优异的产品质量,无与伦比的优质服务,优越的零件管理系统,良好的融资政策和遍布全球的经销网络[9]。教育开发者要根据公司的产品定位,创建自身独特的品牌模式,构造广告效应与平台建设相融合的垂直传播体系,打造具有较好口碑的产品模式,以品牌推动教育的发展,以教育促进品牌的影响力。
4.注重管理,降低网络存在的潜在风险
作为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在线教育的市场开放,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平台,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平台的良莠不齐也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风险。对此问题,资源开发平台需要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并对在线教育机构实施长期有效的监管,使在线教育平台有条不紊的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健康发展。
5.深化改革,促进在线教育在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化教育改革,是影响在线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在线教育主要分为四大领域,即学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10]。每个领域都有极大的市场潜力,目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占据较大的市场比重。而其他领域相对较为薄弱,例如:K12教育由于学校环境的约束主要集中在线下教育,故可总结并寻求应对之道,促进K12教育线上、线下两种教育载体融合,构建以O2O模式为主的在线教育形式,从线上、线下教学的内容、手段以及组织形式上着手,形成两者间相互补充和循环的关系,建构有利于在线教育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体系,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的相融互通[11]。
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不可忽略的教育模式,对教育的快速发展产生着推动作用。首先,从在线教育的本质上看,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是产业的融合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次,从在线教育的发展看来,要想更快更好的促进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便要在创新中不断创造,在非凡中寻求超越,以优质课程内容为核心,改变过去教师、学生、平台之间松散的互动模式,以技术升级互动体验的方式,实现了三者间的紧密互联。最后,从长久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都是在传统形式下的一种转变,对于在线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必将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换句话说,在线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不代表互相取代,而应该是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李德芳教授所言,伴随着教学形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重新定义,“混合式学习”将成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切入点[12]。
[1]2016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EB/OL].[2017-03-20].http://wenku.baidu.com.
[2]吴剑平,赵可.论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政策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4):1-5.
[3]庞华媛.“互联网+教育”的SWOT分析和优化措施[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180-181.
[4]张茂聪,秦楠.互联网+教育:内涵、问题与模式建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03):22-28.
[5]戴宁,曹辉.“互联网+教育”:颠覆、应对与重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7):16-20.
[6][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莱文森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谢润梅,陈峰.在线教育企业基于竞争态势分析制定竞争战略研究——以A企业为例[J].情报杂志,2016,05:113-118.
[8]Manyika J,Chui M,Brown B,etal.Big Date: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EB/OL].[2017-03-20].http://www.mckimsey.com/insights/business-technongy.
[9]王征.论企业品牌效应与企业发展[J].中国外资,2013,(02):4-7.
[10]陈琪琳,鲍浩波.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J].学园,2014,(26):184-185.
[11]蒋大成,王明宇.中国在线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5,(09):68-69.
[12]夏溦.在线教育迎来教育新模式[J].新经济导刊,2016,(Z1):88-91.
(编辑:郭桂真)
G40-057
A
1673-8454(2017)16-0001-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大数据视域下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及推进路径研究”(编号:15XJC880008);2016年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我校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SLGYJG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