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7-08-21李长顺
李长顺
[摘要]: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 浅谈 小学数学 小学兴趣 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给学生找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若被调动起来,思维就活跃了,探究知识就轻松了。就不是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模式中,而是使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处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求知欲。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专门让学生动手简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使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不枯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够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识,已知与未知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造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如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在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设疑:“是否个位数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呢?”然后请同学用“3、4、5”这三个数组成的书去验证、去探知、去发现。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二、优化课堂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如果能够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果转化教师角色,让学生来当老师是一种好方法,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边板书便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学生:“是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师:“对,怎么加法,我们以前学过没有?”教师巡视,见学生睁着迷惑的双眼。生:“分母不能直接相加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同学们那么聪明,联系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想个办法,看谁想的最快,就让谁来当老师。”学生悄悄的笑,积极动脑相继举手。师再问:“有的同学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我们请他们来当老师,大家要仔细听,看他们的方法能不能解决问题,有没有道理。”生甲:“因为分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我想:要先通分,把两个分数的分母变成相同的。”生乙:“对!那就变成了刚学过的同分母相加了。“听完发言,许多学生就动手计算。师生一起研究,学生当小老师既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以良好的榜样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兴趣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必须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优秀素质,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数学智慧与学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日常教学把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由衷的赞叹。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才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进行认识性的学习,也进行感情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用多鼓励和多表扬来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总之,要想让同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得以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参考文献]:
1、柳海平,《教育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维,《小學儿童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