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德里亚拜物教批判的隐性逻辑

2017-08-21肖芳芳

大经贸 2017年7期
关键词:拜物教异化理论

肖芳芳

【摘 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后来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做系统的剖析和批判做了缜密的逻辑前提,也为后来《资本论》中拜物教理论的提出做了基础的理论铺挚。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异化理论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解读与再认识。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异化生产理论,而现时代的时代特征是以消费为主导,因此他开启了以消费为主导的异化消费的理论批判。

【关键词】 异化理论 拜物教 符号政治经济学

拜物现象很早就有人研究,对这个术语最早开始系统化并明确给它定位的是查理·德·布洛斯,马克思把这个概念运用到社会领域并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的理论,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资本主义本质的表现。西方学者在研究拜物教批判理论时,集中在对文化批判理论上,这些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内容又不同于这些内容。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及物化意识导致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丧失,倡导唤醒人的总体意识克服物化,鲍德里亚则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物的使用功能让位于凝结于物的符号的象征意义,以符号学作为基础进行了符号拜物教的批判。

1968年五月风暴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退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后马克思思潮的兴起与资本主义新的政治经济现实变化有关,也与社会主义的实践进入低潮相关。鲍德里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重新反思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文本和革命策略,也同时开始站在新的理论立场上反思晚期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历史现实,试图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的突围”。同时,鲍德里亚理论还受到了整个20世纪中后期法国哲学思潮的充分浸染。较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亨利·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和情境主义思潮、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

“在这种矛盾中,物并不存在于对需要的满足之中,而是存在于象征性的劳动之中,存在于一种“生产”之中,这种生产包含证明与生产的双重含义——物不仅被生产出来,同时还作为证明被生产出来。他们存在于神圣化的努力中,存在于一种完整的执行之中,存在于一种对最终成果的强调之中,它们的意在提供某种社会价值持续而有形的证明。”「2」

在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中,如果说《物体系》与《消费社会》还主要是从马克思批判的生产逻辑出发的话,那么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开始了深层的质疑,这种质疑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早期鲍德里亚的一次重大理论转向,即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了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生产逻辑提出了激烈的批评,这构成了《生产之镜》一书的主题内容。

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五点批评。按照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伦纳的观点:第五个批评是最关键的。第五个批评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关系的反思。在鲍德里亚看来,虽然马克思希望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最后的解码,并且希望打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禁闭,但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产生于资本主义模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并被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冲突所组构着。虽然马克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码,但“从理论的理性到普遍的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性运动,冲突的连续逻辑,实证主义与否定主义——所有这些概念都是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想组织起来的”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的主题就是要走出这种生产式的社会批判理论,走向后生产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就是后现代思潮的

基础。

《物体系》一书是鲍德里亚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退隐之后,在以1968年五月风暴为标志的政治革命终结之后,熔炼新的理论武器来阐释和批判西方資本主义社会新的变化的尝试。在鲍德里亚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判断里,他得到的结论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完成了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的转变,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生产逻辑出发批判消费社会,另外一方面引入了符号学的分析工具,提示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编码操控而导致的社会身份的区分过程。

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试图将符号学分析方法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所确立的原则,鲍德里亚开始拒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将使用价值概念未经反思地当作自然透明的概念加以使用,证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更深处以更隐蔽的方式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谋。通过《象征交换与死亡》,鲍德里亚试图为克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提供一个更加根本的解决方案。这个路径被鲍德里亚确立为象征交换,在象征交换中存在一种与各种资本主义抽象交换形式的断裂,而正因为这种断裂,形成了由资本主义形式中逃离的可能。但是他仅仅理论地呼唤一场文化领域和理论领域的革命,以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交换形式替代抽象交换形式,却从未明确地提出任何具体的革命策略和革命实践。这样所谓“象征交换”也同样只是一种无根的乌托邦幻想而已。

鲍德里亚在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性解读中,由于缺乏对于马克思哲学原则高度的领会,从而对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产生了严重的误读。因此,如果以鲍德里亚为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案例的话,我们可以说由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则高度及其哲学蕴涵的深远影响,使得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的理论遗产无论是或继承、或发展,甚至或颠覆,都无法绕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业已形成的批判框架。

【参考文献】

[1] 《符号政治经学批判》,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59页。

[2] 《符号政治经学批判》,南京大学出版社,第9页。

作者简介:(1990—09月—26日)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拜物教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归化法在汉语典故成语翻译中的应用
唯物史观视阈中资本主体性的僭越与谵妄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的再探讨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拜物教实质与符号拜物教批判之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