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国学教育研究

2017-08-21朱林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

摘 要: 国学内涵丰富,大学生国学教育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国学教育要从加强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强化实践育人、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方面统筹推进。

关键词: 大学生 国学教育 传统文化

一、国学的含义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周官·乐师》,其本义指国家、朝廷设立的教育机构及学校:“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1]“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2]。

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大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危机四伏,同时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剧烈碰撞,为了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精神,唤醒民族意识,一些爱国学者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指代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1902年秋,梁启超提议创办《国学报》,用‘国学替代‘旧学、‘国粹。1904年,黄节、刘师培、邓实等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1906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成立‘国学讲习会和‘国学振起社,作《国学概论》的演讲。国学的名称逐渐流行起来”[3]。

学者肖云霞认为,国学是“包括义理之学(哲学)、考据之学(史学)、辞章之学(文学)、经世之学(政治经济学)、科技之学,等等,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医卜、星相、礼仪等为枝叶的整个传统中国文化体系”[4]。明史专家毛佩琦在《国学与我们同在》一文中提出,国学“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5]。以领导新文化运动著称的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6]并且列出了国学的范畴: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派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制度史等。

可以说,国学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宽泛性、广杂性,同时极具弹性的概念,且国学与儒学、汉学、国子学、中国学、国粹、经典、传统文化等概念又紧密关联[7],无疑更增加了其概念厘定的难度。

概括起来,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国学概念:狭义的国学是指关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文化的学问,其侧重于精神形态;广义的国学是指中国过去的一切历史文化,涵盖学术、思想、文学、伦理、道德、制度、礼俗、风物、衣食、百工、术数、医药、建造、艺术等内容,其侧重于文化形态。

二、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学具有一定的“准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维系着国家政治、伦理和制度的运行,但又不同于政教合一政权的“原教旨主义”。

近几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包括国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学渐热,似乎迎来春天。

任何一种学说、思想、文化都是生长于、服务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正如享有“最受读者认可的世界通史读物”美誉的《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谈到为什么该书第1版问世才几十年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时所说的那样:“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8]今天我们研究国学,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首先要对国学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理解,既要学习、传承国学的精髓,又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以当代视角阐释、弘扬国学,运用国学和传统文化应对时代问题,自信地赋予国学新的时代内涵,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一,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必先复兴。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核心、最根本的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思想、精神、文化的“价值母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生力军,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和文化的“底色”,促进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第二,有利于应对当下某些文化负面效应的挑战。社会发展的加速、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快餐文化、生态危机等给人们带来焦虑。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焦虑,充盈现代人的心灵。

第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如儒家的修齐治平、仁义礼智信、“忧乐”天下,道家的自由、抱朴、法自然、天人合一,释家的悲悯、和敬、善行等精神。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弘扬传统美德,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健康人格,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

国学不是纯学术、学问或者知识,而是包含道德伦理、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的“学术-文化”体系,大学生国学教育在文辞、艺术、饮食保健、审美等方面具有价值。

但是,对于国学及国学教育有几点必须明确: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既不能食古不化、生吞活剥,又不能全盘否定、弃如敝屣。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绝不是靠“回归孔子”、“回归儒家”就能“药到病除”的,国学内容应进行现代性的诠释、演绎、建构和发展提升,赋予其时代内容与活力。国学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农业社会、封建皇权与宗法制度基础上的,其中的“仁”、“义”、“信”等面向的是家人、亲戚朋友、上级下级等“熟人”,局限于“熟人”社会、血缘社会,在今天则要将其扩展到公民社会、业缘社会,从“熟人”向“生人”、向需要帮助的人扩展,现实中的慈善、志愿服务等就是这种现代性的扩展与转换很好的例子。将所谓的道德问题等归咎为国学教育的不足,认为抵制“洋节”、上个读经班、淑女班,读一读四书五经、《弟子规》就能“拯救”道德问题、社会问题,会落入将国学“神话”、“万能化”的窠臼。

三、大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办了国学院、国学(儒学)研究院、传统文化研究院[9]、国学班、国学社团、协会等,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某些高校搞、“毕业典礼汉服秀”、“国学空乘专业班”等“特色”国学教育活动,则不免让人疑虑,从本质上说,这类“国学教育”属于“表演性”的国学教育,表演意义、形式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学者肖鹰对此曾评价:“现在好像一打出‘传统的招牌,就天经地义。”[10]其实,“徒具仪表的国学行为虽然热闹非凡,虽然从者如云,所带来的却是国学品格的降级”[11]。

概括而言,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对国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由于分数的“工具理性”的指导(国学对分数的直接贡献度还不够大),致使某些大学生入学时国学基础比较薄弱。加之部分国学内容晦涩难懂,导致某些大学生认为国学没什么用,对国学疏远。难以量化考核,对于人才培养没有“立竿见影”的实效,所以某些高校不重视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的方式不够有效。某些高校“刮风式”、“运动式”地开展国学教育,对大学生国学教育长期性、长效性、制度性的路径探索、规律总结不深入。某些跟风而动、随机而行、率性而为的做法,难以对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思想品格和人生成长产生持续、深刻的正面影响。

对国学教育的设计不足。相关教育措施的具体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教育教学随意性、主观性较强,课程、教材体系、师资队伍薄弱,一些国学教师由其他专业教师或者相关行政部门人员“客串”。根据我们课题组中沈鑫、巩翔等人在南京相关高校的一项调查发现,选取了《论语》、《易经》、《老子》、《孙子兵法》等经典,67.1%的学生读过《论语》,因为《论语》的很多节选都被收录在中学教材里面,而《易经》、《老子》、《孙子兵法》等很少出现在课本中的经典的阅读率分别为9.8%、11.0%、20.7%,说明教科书中加入经典,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了解国学内容。关于大学生对国学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被调查对象中有9.8%的认为是“过时文化,没什么用”,69.5%的认为是“艰涩难懂”,48.8%的认为是“高校不够重视”,79.3%的认为是“身边没有学习的氛围”,15.9%的认为是“其他”。

对国学教育的急功近利。某些学校过于注重形式,走过场,把大学生国学教育简化为听几场专家报告,读几篇古典诗词,上几碗“心灵鸡汤”或者自娱自乐地作几场“秀”;学校对作为大学知识殿堂与文化重要象征的图书馆的设计,以怪异、夸张、“标新立异”的造型为美,背离大学应有的厚重与中华文化的审美取向;社会上的某些快餐化、速成化、商业化的“国学班”使国学异化为装点门面、标榜高大上的“奢侈品”,对经典的戏说、“水煮”、解构等不良倾向也在影响高校国学教育,“发展到当下,被利益所裹挟的国学传播却呈现出许多怪现状。有的披传统文化之皮,倾销成功学;有的借国学之名,宣扬‘怪力乱神”[12]。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的缺位、错位、乱为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尚未构建科学、健全的国学教育体系、制度机制。国学影响、塑造着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大学生又辐射、带动着社会风尚的转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有效路径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四、大学生国学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大学生国学教育内容的“四层面优化体系”

国学教育应该分层推进,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呼隆式地进行。结合实际,根据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和领域,我们梳理出一个四层面模式。

国学内容是多层次、多形态的,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应该从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素养、思想品格、价值观念等多方面考虑,关键是要“接地气”、融入生活、融入现实、融入成长发展,使大学生真正“学国学,用国学”,将国学的知识识记转化为相关能力的培养、人格品性的提升。“国学指根,在中华之道的承载、宣扬,不仅有知识体系的传承,更要有道德价值的坚持,不仅对国故如数家珍,更应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再造文明”[13]。

(二)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具体路径

1.加强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等国学教育的主渠道建设。

大学生国学教育最基础、最便捷、力量最集中的渠道是课堂教育教学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国学博大精深,国学古籍浩如烟海,“有七八万种之多”[14],即便是梁启超、胡适等人经过精挑细选,为国学初学者开具的“精简版”必读书目也有40多种,其中包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巨无霸”书目。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最核心的内容,学习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人生取向,学以致远(思想、品行)、学以致用(生活、实践)、学以致新(弘扬、转换)。

某些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两课”教学作为重点,其他则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还有一部分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且选修范围较窄。

要扩大国学教育相关必修课、选修课的范围;将国学教育纳入通识教育,将国学概论类课程列为大学生公共选修课,同时,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国学相关专业(需量力而行,不能变成国学“大跃进”),编辑校本国学教材。要加强国学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国学教师整体水平,这是重中之重。通过教育教学,将国学的相关知识内容、价值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习惯、品德、气质、人格,培养大学生诚信、友善、担当、好学、刚毅、自强的积极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国学教育不能完全寄托在作為“金字塔”顶部的高校的单极重视上,作为“塔基”的小学、中学的国学教育应有配套措施并与大学国学教育有机联系、对接。

2.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相比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外显性,校园文化属于间接性、内隐性的国学教育方式,但是校园文化具有引导、陶冶、塑造等功效,文化育人更具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影响持久的优势。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营造“和”、“雅”、“善”、“美”、“健”、“活”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设立国学长廊、国学塑像、国学主题空间,教室、活动室、阅览室、走廊等悬挂、张贴一些国学方面的格言警句、诗词字画等,优化物理空间和育人环境。例如,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博物馆、药学名人雕塑、药用植物园等就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鲜活载体。寓教于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把国学文化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和接受国学与优秀传统文化。

组建并积极发挥国学社、古风社、书法协会、大学生人文发展联合会等国学类、人文类学生组织与社团在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的作用。经典是国学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经典诵读活动是国学教育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之一,组织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诵读学传”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参加大学生“国学达人秀”、“青春国学荟”等文化学术比赛,打造“汉字英雄”、国学讲堂、国学征文、国学活动月、中药文化月、镜湖诗歌节、民族歌舞晚会、民族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节、“孝”文化节、礼仪大赛等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弘扬国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播撒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的种子。

3.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大学生国学教育。

无论是“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还是“智”、“仁”、“勇”“三达德”,最终都要落实到“力行”上。大学生国学教育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以古喻今、削“今”适“古”,而是要融入现代智慧、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开启、涵养心灵和思想,助推成长发展的精神内驱力。

开展节日文化教育,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国学教育和仪式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文化调查、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文化古迹、国学场馆等,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砥砺思想品格。

强化知行合一、实践育人,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领会、运用国学精神,弘扬和践行信义、孝道、仁爱、向上向善等理念。例如,中国药科大学建立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宁东晋博物馆等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新生民俗第一课”、“民俗馆志愿服务”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东山敬老院等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开展“孝心药大人”敬老爱老活动,弘扬“孝”文化……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4.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国学教育。

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交往载体甚至生活方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谁“占领”了大学生的网络阵地,谁就“占领”了大学生的头脑和思想阵地。

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要不断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开展大学生国学教育。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开设国学教育网课、网络专栏、微博微信专题,开发网络国学文化产品,注意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形式的可读性、活泼性的有机统一,吸引学生广泛关注。

要重视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情况。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及学习、工作、生活时间的“碎片化”分割,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快餐阅读,短平快、高效便捷,能有效利用零碎时间,所以要利用“碎片化”阅读的特征向学生推送相关国学知识和网络文化产品,以期“微言大义”。但有人指责此举会让国学阅读鸡汤化、快餐化、肤浅化,失去国学的厚重与深度。笔者认为国学教育、学习的方式应根据教育对象大学生的特点和诉求与时俱进。难道非要沐浴更衣、正襟危坐、抑扬顿挫地“子曰诗云”才是“纯正”的国学教育吗?如此,将极大地阻碍国学的推广和现代化。

此外,教育教学与党团、宣传等部门还要形成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合力,打出国学教育的“组合拳”,构建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协同”机制,努力实现国学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不断提升国学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精粹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4]肖云霞.國学导读与当代大学生的国学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10(5).

[5]孔子编选.图解诗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6]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J].国学季刊,1923(1).

[7]朱林,孙云龙.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J].考试周刊,2016(79).

[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http://www.qycn.icoc.cc.

[10]学者提醒警惕神化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秀,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7-01/7375866.shtml

[11][13]郭万金.国学商品化的精神背离[N].光明日报,2013-05-07.

[12]鲁博林.国学传承:取何精华,去何糟粕[N].光明日报,2016-06-13.

[14]方厚枢.目录学入手[N].光明日报,1962-03-06.

本文系中国药科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医药院校大学生国学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5XJJGGL0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