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族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研究

2017-08-21崔榕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民族团结

崔榕

摘 要: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必须组织实施好课堂教学、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大学生教育 民族团结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提高各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大学生维护、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是我国民族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情相结合,探索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结晶和科学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深入系统地向大学生讲解、灌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于促进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科学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政策和方法,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族群众的交往联系更加紧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

习近平多次强调当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1]。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2]。在复杂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各族大学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1]。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是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爱国主义是维护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不竭动力,是维系中华儿女骨肉亲情的思想血脉[3]。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国家利益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理论教育的核心问题[3]。民族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的教育,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各族大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民族高校应根据国际和国内社会发展形势新变化,以及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新思想,创新教学手段,确定适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知“家底”: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1.进行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4]。远古神话时代,“三皇”“五帝”与蚩尤、三苗、九夷等各民族部落,共生于中华大地;先秦及春秋战国时期,“四裔”与“华夏”共同开拓,逐渐形成了各族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疆土格局;秦汉至明清,各民族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近代以来,各民族英勇不屈,始终不渝,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新时期,习近平再次肯定了这一历史事实:“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5]重申了各族人民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这一“家底”,是激励各民族人民继承爱国主义传统,也是民族高校做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2.进行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其战略地位的教育。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为12.25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9%。我国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此外,我国约有2.2萬公里陆地边境线,其中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地域辽阔,占国土面积的64%,森林资源蓄积量占全国的47%,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5%,水利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66%,矿藏资源也多分布于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还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总之,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现实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只有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才能调动当代各民族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进行“多元”与“一体”关系的教育。

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5]。其中,“多元”与“一体”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民族高校要引导各族大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和“一”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国的统一强大,对于每一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国家繁荣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关系。

(二)增定力: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我国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他认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5]习近平的讲话旗帜鲜明,体现了对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因此,在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中,我们应结合中国实际,讲清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优势性,帮助大学生增强政治定力,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动摇。

(三)促团结: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1.要加强正确认识民族团结重要性的教育。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乎国家稳定、社会治乱、人民幸福。我国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是经过长期发展而来,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前,山河破碎,民族间来往较少,隔阂较深;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改善民族关系,中央派出大批民族访问团开赴少数民族地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各民族间交往不断增加,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民族感情日益浓厚。

民族高校是民族团结教育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域[6],针对这些现象,各民族高校应引导学生“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5],不能一叶障目,切实教育大学生要倍加珍惜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让他们理解“民族团结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2.要加强争取人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

要加强如何争取人心的教育。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5]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抓不住人心,就搞不好民族团结。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做好民族工作的素质和方法,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民族文化活动,多做温暖人心、凝聚人心的好事实事;多做融洽增进感情的工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与各民族人民交心谈心,以心换心。

要进行如何理解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民族交流是民族交往的进一步深化;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和结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认同的过程。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要让各民族既能各显特色,又能相互借鉴,携手共进,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三、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新时期,我国民族高校应立足于我国现实需要,组织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活动。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外,还应在“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延伸有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容,完善民族高校教学体系。二是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任课老师应向学生传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灌输“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意识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让大学生系统掌握我国民族理论的新思想、新论述,提高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三是在培养学生方面,在增強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将校园民族文化活动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抓手。

民族高校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构成特点,为大学生认识和践行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关系创造了现实环境,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6]。因此,开展校园民族文化活动,是民族高校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的主要抓手。各民族高校应主动创新宣传模式,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一是顺应网络时代新趋势,开展网络民族文化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拍摄宣传民族文化、反映民族团结主题的“微电影”、微博、微信,将校园网络建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网;二是打造实体化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各民族高校应广泛开展民族知识演讲、民族团结专题报告会、篝火晚会、民族文艺展演活动,积极组建乒乓球队、舞蹈队、合唱团、武术队等文体团队,开展文体运动比赛,加强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渠道。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民族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各民族高校应组织大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思考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途径,以实际行动去争取人心、贴近人心;鼓励大学生开展民族知识竞赛、少数民族歌舞大赛、民族政策宣讲进机关、进课堂、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的活动,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聚、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增进民族感情,自觉抵制各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增强大学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2014年3月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时的讲话[J/OL].人民网,2014-3-4.

[2]孔翠芳.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解析民族团结教育[J].文化学刊,2010(1).

[3]卢贵子.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8.

[5]习近平.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OL].中国网,2014-9-30.

[6]来仪.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再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7(2).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友善教育
由幼儿断乳引发的对大学生柔性管理的思考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