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视角下高校教师如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08-21唐琼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唐琼

摘 要: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科学认识四个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与实践中踏实践行,真正成为四个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每个教师的崇高责任。

关键词: 四个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实践

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①。“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引领意义。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一方面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指导职责,另一方面是党的思想理论、政策路线的重要宣讲者,如何通过学习研究,既在“四个自信”视角下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又通过课内课外教学与实践,实现在四个自信视角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授业、传道、解惑三者统一起来,是对大学老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应有的要求。

一、在四个自信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对于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四个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把四个自信的发展历史和成就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社科素质,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②的重要条件。

(一)对道路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和国家危亡,不同阶级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民族危难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纠正了党内曾经出现的“右”和“左”的错误,克服种种艰难曲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党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理论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反思过去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在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冲破旧的思想阻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中华民族过去经历的苦难历史,对照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证明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利益的选择。这种道路自信,教师可以从中国现实发展成果和各种课程尤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呈现的历史里得到深刻认识。这条道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命运,还传承和弘扬了人民内在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既是一种政治选择,又是一种价值观选择,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二)对理论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建党90多年来,我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这两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是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所要讲授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理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其中有作为思想精髓,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根本出发点和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反思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后,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有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提出建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有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远目标。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同中华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价值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体现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又包含了社会主义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目标的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思想基础、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作用。

(三)对制度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们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等各项根本和基本制度,保证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党一方面结合时代要求对制度不断改革创新,另一方面对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创造进行总结,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制度本身要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提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方面,进一步提出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制度自信的体现,也说明只有在制度自信的前提下,才有不断深化改革的巨大勇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形成了人民当家做主、共同富裕、国家统一和谐等制度建构原则,还体现了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方面的核心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的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习研究中会发现,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改革实践中对核心价值观实现的程度越深刻、越广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能够体现,核心价值观越能够深入人心。

(四)对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④更基础,说明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的重要支撑;更广泛,说明文化自信渗透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深厚,说明文化自信的影响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些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内在一致的。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⑤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唯一没有中断、最有价值的文明,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人文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对解决当代人今天所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软实力。革命文化是在近代以来革命斗争的历史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使我们突破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基本内涵,则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 如和谐、爱国、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如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寄托着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如富强、文明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文化最广泛、最深厚的价值基础。教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不仅仅是对文化自信所包含的三种文化的认识与阐释,更重要的是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自信中的地位,文化自信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使命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实现文化创造、创新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所包含的三种文化在大学各种课程中都可以得到体现,教师可以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交融中同向同行,形成协同和放大效应。

二、在四个自信视角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⑥。这实际上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自身素质、教学与实践等方面的要求,不仅对理论要真学真信真懂,更重要的是真用善用。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要加强道德建设。高校教师尤其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肩负更高的事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和行為当中体现四个自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人格魅力中,以德立身,对学生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其次教师要有扎实学识,很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有没有吸引力,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水平,比如在复旦大学的思修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内容时常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等各时代各领域的经典作品,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要加强古今中外各国政治、经济、历史知识学习与研究,关注现实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积累, 以德立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在以教材为基本遵循的前提下,自觉在四个自信视角下把核心价值观渗透教学内容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使学生充分了解我们党在道路建设、理论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方面所进行的各项改革和取得的成果,对当代中国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使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紧密联系当前最新理论成果,最新的形势与政策热点材料,回应学生的关切,增强四个自信。在教学方式上,使用各种灵活与先进的方式,要注意理论深度与学生认知接受水平相结合,理论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在传统教学方式方面,老师讲授理论时,要多用大学生熟悉生动的语言、图片,多举大学生关心的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现实性的国外国内人物和事例,带动学生思考,使相对抽象的政治思想理论更加简洁、通俗易懂。同时结合课堂讨论,课堂视频、情景剧,课后小组实践展示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思考和学习的兴趣。在网络教学方式方面,信息技术植入课堂已成为普遍的趋势,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利用各种教学APP,很多大学教师已开始使用雨课堂、课堂派、蓝墨云班课等教学APP,把大学生不管生活中还是课堂上都离不开的手机变成辅助学习的有效工具。课堂派具有教学备课、分组学习、课堂互动、考勤表现、班级公告、教学分析、课程管理、成绩统计、随堂测试、教学资料备份、分析等16个功能,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既让老师更好地管理课堂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手机参与问答互动,使学生更好更高效地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在其他教学课程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融入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总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学相长,在对四个自信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实践教学。

除课堂教学以外,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教师在四个自信视角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据一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校园活动的满意度问题上,只有35%的学生选择了满意或十分满意,2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剩下的45%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或十分不满意⑦。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各科教师可以尽量结合自身专业背景,通过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四个自信视角下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组织学生成立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和中国文化方面的协会、学习小组,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开展学校历史方面的教育,各学院教师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校生日庆典、毕业典礼等仪式,介绍宣传本校本院的历史、校训、校歌、优秀校友等,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特色与办学传统,增强自豪感与认同感,使文化自信通过对学校的自信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在校风学风建设方面,各科教师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外,还要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于传授知识。一个对自己、对学生都严格要求的教师,其学生得到的收获要远远高于前者,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对于好的校风学风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校园建设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注重保护学校景观、校园环境卫生、美化宿舍建设;其他方面,还可组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文化艺术节、文化讲坛、校园微电影、戏剧舞蹈活动等, 师生在这些文化活动中提升能力, 拓宽视野,共同发展。

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据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当前学校设置的课程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上,68%的学生选择了否,只有32%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从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学校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需要逐步改善,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⑧。作为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考察实践活动,结合大学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学习相关背景知识后,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博物馆、历史纪念馆、文化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先进企业、重点工程等进行参观、访问,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尽量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如各种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专业老师要指导大学生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与创业,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为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大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时,教师可组织和指导学生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最后形成调查报告,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大学生组织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又帮助学生更好地关注社会,了解中国国情;学院和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到乡村、学校、社区等进行捐赠、助教、义工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于家庭困难特别是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信息与岗位,既帮助学生减轻家庭和心理负担,又提高学生的交际与生活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各种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对教师和学生同时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

(四)熟悉新媒体的运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各种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主平台,各种新闻类、学习类、社交类、游戏类APP层出不穷,利用手机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和娱乐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但同时网络文化中一些不良思想和错误言论的传播,也造成某些不良影响。高校教师尤其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首先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新形式,创办相关课程网站、思政课堂、思想政治類公共微信号、相关课程微博、博客等,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其次,新媒体内容要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满足学习和生活要求,课上课下与学生积极互动,及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进行引导,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已经使用新媒体参与课上课下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2014年人民大学创办的“别笑我是思修课”微信公众号,通过经典美文、教师观点、学生感悟、热点时评等收获大批学生“铁粉”,“大学思政课就像一把标尺,让我们不断思考和调整,更加坚定信仰,对价值观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⑨。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更好地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四个自信视角下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和扩大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和话语权。

三、结语

当前我国对外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内面临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高校教师在正视差异、多样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情况下,对内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对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在课堂上积极传播,在生活中模范践行; 在四个自信的视角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自己学习研究、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通过课内课外的教育宣传、文化活动熏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实践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师生凝聚力量、达成共识,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思想引领、文化导向作用,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注释:

①④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②⑥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

③习近平.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11-11(02 ).

⑦⑧廖亚雯.关于大学教育中的“社会实践教育”思考[D]. 武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6.

⑨厉害了,高校的思政课!错过这门课,你会好遗憾 [EB/OL]. 2016-12-21.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6-12/21/c_135921746.htm.

参考文献:

[1]陈晋.专家解读: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N].北京日报,2016-07-04(13).

[2]周素伟.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向文化强国迈进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6):107-110.

[3]印亚军,徐惠忠.文化自信: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J].常州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3-26.

[4]巴玉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31-35.

[5]刘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7(11):88-89.

[6]韦宏思.文化自信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策略[J]. 教育界杂志社,2017(4):10.

[7]李楠,潘学良.增强文化自信须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N].长江日报, 2016-08-29(09).

[8]余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自信”的价值支点 [N].光明日报, 2014-07-23(13 ).

[9]蒋金锵.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本质[N].光明日报,2016-10-26(13).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