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侗族大歌标题研究

2017-08-21蒋华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摘 要: 从黔东南侗族大歌歌曲的内外看,有的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来源于歌词内部,有的则来自于歌词外部,它们大都是歌词的表达中心。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可以用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亦可以表明中心或者自己的观点,还有可能是歌曲演奏时伴奏的工具。

关键词: 黔东南侗族大歌 表明中心 制造悬念

笔者从标题的来源、标题的结构及标题的功能等方面研究黔东南侗族大歌,以求得对黔东南侗族大歌较深入的理解。

1.黔东南侗族大歌标题的来源

有的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来源于歌词内部,有的则来自于歌词外部。先看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来源于歌词内部的。

1.1歌词内部

如果一首黔东南侗族大歌是四句歌词的话,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来源则有以下四种可能:歌词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及第四句。

1.1.1歌词的第一句

黔东南侗族大歌标题源于歌词的第一句,表明思想和看法,从而引发听者的兴趣。如:

(1)逼嫁的歌唱不得,句句都是泪和血;句句都是血和泪,哪天能做自由客。(《逼嫁的歌唱不得》)

(2)人不唱歌人快老,草不飘摇草快黄;年年唱歌年年嫩,不晓哪年老心肠。(《人不唱歌人快老》)

在例(1)中,歌词的起头一句“逼嫁的歌唱不得”与这首歌曲的标题《逼嫁的歌唱不得》完全一致。在例(2)中,这首歌曲的头一句“人不唱歌人快老”与其标题《人不唱歌人快老》相同。

黔东南侗族大歌歌曲的标题有的并不完全是第一句歌词,有的是与第一句的意义基本相同。如:

(3)同伴青菜真好,我常记在心,同伴萝卜真好,在那五开府内,十字街头,我总在思恋。三恋四恋,也难得,时时恋你如蜂把食恋。蜂子恋食有花蜜,你怎不记得我们从前的誓言。……

在例(3)中,这首侗歌的第一句歌词“同伴青菜真好”与其标题“同伴的菜真鲜嫩”两者意义相近,但并非完全相同。

有的标题则是黔东南侗族大歌第一句中的部分,如:

(4)鸟飞再远難离天和云,马跑再远难离青草坪。哥离情妹再远也会回程转,阿妹情意绵绵让我时时思念像那圈儿套哥心。(《鸟飞再远难离天》)

在例(4)中,这首侗歌的第一句歌词“鸟飞再远难离天和云”与其标题“鸟飞再远难离天”两者意义相近,但还是存在区别。

1.1.2歌词的第二句

标题来源于黔东南侗族大歌歌词的第二句。如:

(5)早早用计早设法,早进郎门早成家;堂屋推车姣纺棉花郎陪坐,书房点灯郎读文章妹织麻。(《早进郎门早成家》)

(6)笑也得笑哭得哭,眼泪泡饭我得吃;草秤架桥我得过,木叶作船我得坐。(《眼泪泡饭我得吃》)

在例(5)中,歌词的第二句“早进郎门早成家”与这首歌曲的标题《早进郎门早成家》完全一致。在例(6)中,这首歌曲的第二句“眼泪泡饭我得吃”与其标题《眼泪泡饭我得吃》相同。

1.1.3歌词的第三句

标题来自于黔东南侗族大歌的第三句。如:

(7)郎是高坡古木树,妹是山中一老藤。老藤缠树缠到死,树死藤烂心才平。(《老藤缠树缠到死》)

(8)小羊寻食在山头,吃饱嫩草放声唱。父母养大恩情重,膝盖跪地眼泪淌。(《父母养大恩情重》)

在例(7)中,歌曲的标题“老藤缠树缠到死”与歌词的第三句“老藤缠树缠到死”一致。在例(8)中,歌曲的标题“父母养大恩情重”与歌词的第三句“父母养大恩情重”一致。

1.1.4歌词的第四句

标题来自于黔东南侗族大歌歌词的第四句。先看四句的黔东南侗族大歌:

(9)抬头望天天无云,转眼看树树无花;情伴无情害我访,芙蓉无果害我栽。(《芙蓉无果害我栽》)

(10)去了去了又转来,扯根葛麻一路栽;我俩捡根葛麻样,葛麻牵去又牵来。(《葛麻牵去又牵来》)

在例(9)中,黔东南侗族大歌歌曲的标题“芙蓉无果害我栽”与歌词的第四句“芙蓉无果害我栽”一致。在例(10)中,歌曲的标题“葛麻牵去又牵来”与歌词的第四句“葛麻牵去又牵来”一致。

那么为什么有的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是歌曲的最后一句呢?我们认为,这是文学写作中的卒章显志在黔东南侗族大歌中的体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卒章显志,它的含义就是:文章在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1]。在黔东南侗族大歌中,有的歌曲要在最后的时候表明主旨,吐露心迹;这样的标题统贯整篇要旨,十分有力,也十分深刻。

1.2歌词外部

歌词外部即不在歌词内容当中。如:

(11)牛死留有角,人死留下歌。牛角挂在檐柱上,显耀祖先家业多;老人留歌众人唱。为将往事向后代人叙说。这支歌子很古老,洪水滔天的灾难刚刚发生过。在那洪水发生前,地下万物已成活;文娃造天天上起云雾,文五造地地下出江河,龟婆孵蛋世上有人烟,居坳造种才有谷与禾。……我们祖先上何处?我们祖先来何方?大家若要知根底,静静听我从头唱。(《侗族祖先从哪里来》)

在例(11)中,该侗歌的标题为《侗族祖先从哪里来》,而标题不在歌词中,是从侗族歌曲歌词内容概括出来的,告诉我们歌词的大意。

我们一共统计了670首黔东南侗族大歌,标题在歌词第一句的占到了百分之五十。统计的数据表明侗族大歌习惯于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把主旨和中心思想告诉听众。

2.黔东南侗族大歌标题的功能

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常常较简洁但能让人的心情放假,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文有文眼,诗有诗魂。那么黔东南侗族大歌之眼、之魂在哪里呢?我们认为,黔东南侗族大歌标题正是起着这种作用,有着画龙点睛的功能。

2.1引發悬念

黔东南侗族大歌标题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如:

(12)郎是高坡古木树,妹是山中一老藤。老藤缠树缠到死,树死藤烂心才平。(《老藤缠树缠到死》)

在例(12)中,标题《老藤缠树缠到死》令人难理解,给人以悬念:为什么老藤缠树非要缠到死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道理呢?听读者会有所思考。

在侗族大歌中,表达悬念的方法有疑问,也有信息不够引发的悬念。先看疑问。

2.1.1特殊疑问句引发悬念

在黔东南侗族大歌中,句子标题当中出现疑问词,有人称代词的,如“谁”,也有“哪”,还有“什么”等。先看疑问代词“何”的情形。如:

(13)太阳毒辣我也想,大雨滂沱我也思;村里人多地又广,不知为何单想你?(《不知为何单想你》)

在例(13)中,标题“不知为何单想你”表明,不知道为什么只想念你呢?这样听者就会思考,这其中原因何在呢?

有疑问代词“怎么”的,如:

(14)山高不能齐云天,太阳不能晒干河;船只不能上得岸,问你主意怎么拿?(《问你主意怎么拿》)

标题“问你主意怎么拿”中的“怎么”会给人们以悬念,令听读者思考。

特指疑问句用在黔东南侗族大歌中有其原因。蒋华(2011)指出,疑问句能唤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产生好奇心,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疑问句能使人从这种被动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促使读者思考、回答问题,使读者在心理上兴奋起来,使读者加深印象[2]。

2.1.2信息量不够引发悬念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他提出,为了保证会话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质准则即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量准则的内容是:①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在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②不应使自己所说的话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相关准则即说话要贴切,要相关,不要说和话题无关的话。方式准则即所说的话要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可参Grice H.P[3])。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在黔东南侗族大歌中,某些标题的信息量不够而引发悬念。如:

(15)天大地大爹娘大,爹娘嫁妹妹无法;只要你哥有心意,冷水栽花花也发。(《只要你哥有心意》)

在例(15)中,标题“只要你哥有心意”信息量不够,能引发听者的进一步思索。

2.2表明中心、看法

某些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表明文章大致内容。如:

(16)我们祖宗原来住江下,尼究、演究依山傍水美如画,因为跟那李家不和气,只好携儿带女含恨离开家。逆水行舟难撑又难划,岸上坡高路陡人难爬。刺蓬挂破衣裳成襟绺,裤子、裙子破得像烂麻。(《岩洞祖宗迁徙歌》)

在例(16)中,标题“祖源歌”意思明确,说明祖宗从哪里来,整首侗歌围绕此中心而发生。

2.3标题表明歌曲演奏时伴奏的工具

(17)梯田干了难插秧。水田干了难养鱼。山上无花蜂群散……(《笛子歌》)

该侗歌标题为“笛子歌”,它表明唱此黔东南侗族大歌伴唱的主要乐器是笛子。

统计数字表明,黔东南侗族大歌标题主要用来表明文章的大致内容,偶尔也用来制造悬念,引发人们的思考。

3.结语

黔东南侗族大歌离不开标题,一个新颖、漂亮的标题犹如一件合身的、诱人的外衣,它会为黔东南侗族大歌增光添彩,引人入胜。如果从黔东南侗族大歌歌曲的内外看,有的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来源于歌词内部,有的则来自于歌词外部。如果黔东南侗族大歌只有四句的话,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是第一句或者第四句,极少数情况下是第二句或第三句;如果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来自于第四句,这是文学写作中的卒章显志在黔东南侗族大歌中的体现。有的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来源于歌词外部,即不在歌词内容当中。无论侗歌标题来自于外部抑或内部,都是歌词表达中心的反映或概括。

黔东南侗族大歌之眼、之魂正是其标题,其标题有着画龙点睛的功能。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标题可以用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亦可以表明中心或者自己的观点;还有可能是歌曲演奏时伴奏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林添胜.试论幽默的内涵与方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100-102.

[2]蒋华.言语幽默的多维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3]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and Morgan,Syntax and Pragmatics[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本文系凯里学院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点课题《黔东南侗族大歌语言研究》(XTCX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