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2017-08-21韦丹
韦丹
摘 要: 从我国高校当前写作教学基本情况看,传统写作课教学因受现有教学习惯与教材体系的制约,摆脱不了理论分解、问题讨论、作业练习这些套路。其最大缺陷是,因受对学生写作实践重视不够和训练不足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探索出一套“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思路与方法,对改变当前高校“写作学”教学局限和增强写作教学效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写作学 实践教学平台 建设方法
一、“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理念的提出
“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指为满足“写作学”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并打造的各种阵地。建设这一平台的目的是为学生专门化的写作训练提供条件和保障,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练习”的舞台,指引“训练”路径和技巧,最终实现“写作学”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课程目标。
“写作学”一直是许多高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写作学”学科知识及学理的传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写作本质与规律,并用之指导写作实践,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同时也最关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会写文章、写好文章。但从高等院校这些年来的写作教学基本情况看,传统写作课教学因受以往教学习惯与教材体系的制约,无论多么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都无法完全摆脱“理论分解、问题讨论、作业练习”这些套路。这些套路的最大缺陷是老师教得再好,学生学得再努力,仍然难以排除“纸上谈兵”之嫌。最终教学效果往往是关于写作的学理知识老师教了一大堆,学生记了一大堆,学习者的实际写作能力却得不到实质性提升。这些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写作学理论、“写作学”教学的探讨不少,成果也很丰硕,但专门研究如何系统地建设既有学理依据,又简便易操作的“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的极少。基于写作能力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这一客观实在性,在“写作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写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建设好一系列写作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练习路径与条件,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得到专门指导与系统训练,从而实现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
“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是承载写作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舞台,也是实现“写作学”教学终极目标的根本保障。它的建设与打造既是写作教学改革与尝试,又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一方面要求把“写作学”教学重点由传统学理传授转变成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让“教写作”真正与“写”的活动直接联系起来,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或“隔靴搔痒”的层面上。
由于写作活动是多环节、多流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流程所要求的素质与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所涵盖的内容应与写作活动基本环节、基本流程相呼应,能根据不同环节、流程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设计出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支撑的科学、合理的平台,并加以建设,使之真正承担起“写作能力培养”的重任。
二、“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由于写作能力主要由素材采集、创作基本功、作品艺术呈现三种关键能力构成,因此“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围绕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展开,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素材采集训练平台。写作素材的采集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完成。相对于一般人而言,工作、学习、生活都是重要的源泉。而对于在校学生,阅读与体验则更重要。阅读是学生的本职工作,因此,素材采集训练平台的建设和工作重点是学生体验生活场所的选择与建设。要选定并打造一批学生校外采风实践训练基地。这些基地承担的使命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民生,感受与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各种文明等,在这一平台上学会如何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如何在众多现象中发现问题、挖掘问题,收集汇总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并培育出写作感悟。让学生以此为点,举一反三,延伸到面,最终学会在复杂社会、环境中获取写作素材,拥有写作源泉。为完成这一使命,这些基地一般要具备下面一些条件:(1)地域文化特色比较明显;(2)有相当的地域规模和足够丰富的素材资源,适合学生较长时间驻扎并开展实践活动;(3)交通方便,社会治安良好;(4)消费不高,不会给学生实践活动带来太多经济压力。
具体做法是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学校周边及周围的省区,考察与寻找3到5个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地点,并与这些地点的至少6家单位,如宾館、客栈、景区管理单位、文化管理部门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让这些单位在学生到当地进行采风训练时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如提供住、行、上下沟通、资料提供、费用减免、见习指导等方面的帮助。
本平台建设的主要成果是合作办学协议的签订及学生校外采风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是创作基本功训练平台。由于创作基本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小至遣词、造句、练字,大至主题提炼、材料取舍,因此本训练平台建设主要抓好“关键基本功能力训练题库”的建设,重点建设好以下几个题库:“想象联想能力训练题库”、“分析概括能力训练题库”、“审美鉴赏能力训练题库”、“语言表现能力训练题库”。
“想象联想能力训练题库”主要责任和使命就是让学生通过做题训练,能熟练掌握写作不可或缺的想象与联想技能,包括:抽象概念物像化,一般现象个别化,模糊印象典型化,客观世相情感化等。因此,本题库设计的题目均以上述能力的实现为指针,让学生通过做“题”,反复练习,从而在操作层面完全掌握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和发挥想象与联想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训练题库”主要责任与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在众多原始素材中筛选出有价值和写作目的的题材,并能按具体要求完成对这些题材的归类、浓缩凝练,或延伸应用,类似于申论考试中的“要点归总”、“原因剖析”、“对策建议”和“问题论辩”。这个题库的建设工作就是收集大量来自社会各方各面的各种素材,设计好分析概括的题目,要求学生对应训练。
“审美鉴赏能力训练题库”则着重训练学生对具体文章的鉴赏能力,先“能读”,后“能写”。这个平台要求学生能分清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差文章,并能领悟文章好与差的根源与本质,从而形成相对成熟的对文章的价值判断标准,然后写作练习时能够做到“扬长避短”。本题库建设任务相对简单一些,就是收集各种写得好的、写得一般的、写得很差的文章,建设成试题库,让学生研读,并进行评判,认为写得好的,说明好的理由;认为写得不好的,说明不好的理由。以此培养学生对文章好坏的感性经验,从而为提高自身写作品位奠定经验基础。
“语言表现能力训练题库”主要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其细节性要求更高一些。由于写作本质上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这个题库的终极使命就是让学生学会“艺术地使用语言”。具体来讲,题库主要包括:遣词造句训练、词句拓展训练、删繁就简训练、语言的规范化训练、语言“陌生化”训练、无节奏语言的“节奏化”训练、有节奏语言的“无节奏化”训练等。通过这一系列题库建设与做题训练,有效提升学生语言组织及实际应用水平。
创作基本功是写作童子功,工作开展越细致到位,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就越有保障,为此,每一类型题库的建设都应考虑针对性与实效性,题库建设的任务量,应每类建有基础题百套以上,而且题目还可不断拆分与组合,让学生的训练能做到题源“源源不断”。
三是作品艺术呈现平台。同学们有了写作的材料,掌握了写作的基本功,学习了如何写文章,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让他们写出的作品有展示的平台。所以,作品艺术呈现平台建设就是打造一批供学生展示写作作品的阵地,实现写作的“面世”功能、交流互动功能、价值认定功能。
由于写作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建设应结合这种渐进的体系规划。我们计划从三个逐渐提升的层面着手建设:(1)培育与建设由学生自发创建的作品展示平台,以班刊、班报为基本形式。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派老师进行指导,协助学生多办、办好每一期班刊、班报,给每一位同学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与机会。重在营造氛围和调动大家参与写作的积极性,贵在人人参与。(2)由教研室创办较高水准的学生作品展示园地,通过老师负责、学生协助的方式,办一些高质量的内部刊物,择优选登学生的优秀作品,并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向外界宣传,借以扩大学生作品的影响力,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把这些园地建设成学生学习写作的磁场和风向标。(3)与新闻机构、出版单位、杂志社等建立合作关系,向这些机构或单位推介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这些单位拥有的媒介平台,刊登学生作品,实现学生在正式媒体公开发表作品的愿望。
这三个平台的建设由于理念偏重于“寫”而不是“教”,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将学习重心从“写作学”学理的把握转移到实践能力训练上,并因为有完备的训练平台而使训练既具体又系统,从而实现“化学为用”,“化用为能”,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系统方法
(一)明确任务和目标
高校开设写作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为实现这个目标,写作教学必须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把写作课的注意力集中到写作实践方面。这个转变要努力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实现的目标是:
其一,通过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既科学合理又便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崭新的写作教学方法。这套方法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老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受业、解惑”之人,而是亲力亲为的“实践者”,他所传授的“写作经验”必须感同身受,用自己的“写”引领学生的“练”。
其二,围绕“写”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由老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先确定“写什么”,比如办一期报纸,出一辑杂志,编一套丛书等,由老师对学生提示写作内容、写作风格、写作要求,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写”的活动,老师有作品,学生有作品,用老师的作品为学生做示范,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
其三,打造一批供师生进行写作活动训练及交流的平台,如班刊、班报、社团刊物、内部刊物、定期不定期的各类作文大赛等,让学生永远有“写不完的活”,在“写的实践”中领悟写作知识,感受写作技巧,锻炼写作能力,以实实在在的“做文章”取代“学文章”。
其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引导学生术有专攻,让有不同写作兴趣、爱好与能力追求的学生最终都能扬其所长、写以致用、学有所成,并最终“以作品为证”。
(二)按部就班推进
其一,通过学校师资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建设和打造一支“能写”、“能教”,而且所教为所长的师资队伍。“师傅领进门”是所有学艺者精通技艺的前提与基础。由于写作技艺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针对性不同,比如有的人喜欢文学写作,有的人喜欢新闻写作,有的人喜欢公文写作……这就要求教写作的老师由不同专攻的老师担当。这些年我们将写作能力培养专攻方向主要设定为文学写作(含诗歌、小说、散文等创作)、新闻写作(各类新闻文体的写作)、应用文写作三块,并分别为每个方向对应配备了至少两到三名主讲老师,而且这些主讲老师必须先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一是解决了“隔行如隔山”的问题与局限;二是充分实现了“身教胜于言传”。将老师的实践当作榜样,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用老师的经验给学生现身说法,老师所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或教条,而是实践、体会和感悟,它在强化写作课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写作课对应性强、生动活泼的品质,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分班和分组教学,改变以往大班教学不重视学生个人兴趣,只为完成任务而“满堂灌”的教学行为,将学生角色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效果质的提升。
其三,通过课程与教学环节的改革,减少写作理论及体系梳理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对写作具体问题分解与案例分析的课时,以“操作技能”为重点,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与环节,变“为学而学”为“为用而学”。
其四,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写作练习平台。先从内部平台做起,以班报、院报,班刊、院刊为起点,在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再与社会各方,尤其是各类媒体及出版单位合作,良性、有序地推出师生作品专栏、专刊,通过社会认可度检验教学成果。
总而言之,写作教学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实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终极目标,只有在写作实践上多下功夫,扎实地开展工作,各个环节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写作学”实践教学行之有效,并最终促成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2]王泽龙.中国写作学探要[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张学知.基于写作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体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5]郝学华.大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社科纵横,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