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的话轮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探析

2017-08-21李玲玉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李玲玉

摘 要: 话轮是会话分析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话轮交接能力是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未得到相当的重视。本文运用会话分析学派话轮交接相关理论考察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话轮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的分布情况与真实自然会话的差距,探讨留学生在口语教材的学习中有效习得话轮交接技巧的可能性,揭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在呈现话轮交接技巧方面的不足,以期对口语教材的编写有所启示。

关键词: 会话分析 话轮交接方式 终止线索

一、话轮交接及研究意义

20世纪60年代末,在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下,“话语分析”产生并逐渐受到关注。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形式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功能所设计的,它密切联系语句的使用环境,将动态过程中的实际用语作为分析对象。

作为话语分析的主要分支之一,会话分析学派由美国学者Harvey Sacks、Emmanuel Schegloff 和 Gail Jefferson 于上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初开创。会话分析关注会话结构、会话的组织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会话是如何生成与被理解的。

在会话①中,语言使用者基于言语功能生成会话结构、表达会话含义。会话结构中体现言语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话步,话步在形式上表现为话轮。话轮是“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为标志”②(刘虹,2004:46),是会话分析关注的核心问题。会话的进行就是在话轮不断交接、话语权不断转移的基础上实现的。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会话双方需要遵守话轮交接规则。在绝大多数会话过程中,说话者掌握说话权,并有权决定下一说话者;听话者可不必等待说话者的指定而选择主动争取发话权。话轮交接规则中的一系列要素和线索保证了会话双方在交接话轮时避免出现停顿、沉默、重叠等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尽管留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交际必需的生词和语法,在课堂上可以流利地表达想法、完成会话练习,但是他们仍然会在实际交际中感到困难重重。这首先表现在留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首话轮发起一段会话;其次,与留学生进行的会话过程中,停顿、沉默、重叠等现象出现的情况更频繁。这是由于留学生还没有掌握会话过程中的话轮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造成的。我们认为,除了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外,在课堂的对话操练中教授留学生汉语口语的话轮交接规则也应该是对外汉语口语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

本文尝试基于会话分析理论考察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对汉语口语话轮交接规则的呈现情况,分析口语教材会话课文中话轮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的分布是否与实际生活中真实的自然口语存在明显差距,探讨留学生在口语课堂上能否通过口语教材的学习有效习得自然会话中的话轮交际规则,以期对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有所启示。

二、《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话轮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的统计

留学生习得汉语口语的话轮交接规则要以一定的汉语能力为基础。在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仍应以基础的词汇与语法表达为重点,同时考虑到初级教材中出现的会话课文篇幅过于短小,因此本文选取中级口语教材《发展汉语·中级口语》ⅠⅡ两本,对课文中出现的的话轮交接方式和终止线索进行统计分析。

《会话结构分析》(刘虹,2004)认为,话轮交接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由说话者选择下一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自选方式。在会话只有两人参与的情况下,根据语境,会话双方交接话轮既是说话者完成话轮后自然地将说话权转移的过程,又是听话者接收到说話者即将终止话轮的信号后主动接过发话权的过程。因此,为了有效统计不同话轮交接方式的分布,在对《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的课文进行分析归类时,统计对象仅限于教材中3名或3名以上语言使用者同时参与的对话式课文。

在统计过程中,会话课文中出现的可以被识别的话轮单位的终止位置,即话轮单位的可完成点,计为一个转换关联位置。

若话轮中间出现听话者对话轮所作出的反馈项目,如“嗯”、“噢”、“啊”等,该反馈项目不计入话轮数,被反馈项目打断的说话者的前后语段计为一个话轮。

若在某个转换关联位置上,话轮未完成时被听话者非正常打断,该未完成话轮也计为一个话轮,说话者在这个转换关联位置上采取的放弃话语权的信号计为一个终止线索。

对《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两本教材进行统计,转换关联位置共计212个。

(一)汉语口语中的话轮交接方式

刘虹(2004)认为,话轮交接主要以说话者选择下一个说话者和听话者自选两种形式进行:

1.选择下一个说话者的方式

持有话语权的说话者有权在结束话轮时选择下一个说话者。其方式包括:(1)注视下一说话者;(2)称呼下一说话者;(3)根据其话语内容,联系语境和背景知识,默认下一说话者。

在以上三种形式中,能够体现为书面语形式、出现在会话课文中的交接方式只有称呼及联系语境和背景知识两种方式。

在《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以称呼选择下一说话者的形式进行话轮交接的例子共计15例,以语境和背景知识选择下一说话者的方式共计62例,分别占出现在两本教材中的各种话轮交接方式的7%和29%。

2.听话者的自选方式

听话者的自选方式指话轮结束时,说话者没有指定而由听话者主动发言并获得话语权。这种方式分为正常的自选方式和非正常的自选方式两种。

(1)说话人自然地结束话轮后,听话者主动接过话语权,称为正常的自选方式。如下面这种情况:

大卫:对不起,我们不知道肉饼要等这么长时间,能换别的吗?

服务员:对不起,肉饼已经开始做了,换不了。

东民:那我们就等一等吧,看电影晚点儿就晚点儿吧。 (《两位请慢用》)

在上述会话中,服务员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达到交际目的后结束了话轮。话轮的结尾并没有指定大卫或者东民为下一个说话者,在这个转换关联位置,东民主动选择获得了发话权。

在进行统计的212个转换关联位置中,有107例以正常的自选方式交接话轮,使会话继续进行。正常的自选方式的出现频率占所有话轮交接方式的50%。

(2)非正常的自选方式

说话者还未结束话轮,听话者迫不及待地发言,打断并介入话轮,称为非正常的自选方式,包括三种情况:

a.非合作性故意打断。这种打断主要是由于听话者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反驳,或已不耐烦听完该话轮,因此故意强行打断说话者的话。如《发展汉语·中级口语Ⅰ》的会话课文《怎么办》中的例子:

大卫:他越想越后悔,这样的日子,有什么过头?所以最后他决定辞职。

王丽:他家人居然同意了?

大卫:同意才怪呢,他们都劝他,说太危险了。

在上例中,大卫正给王丽讲述一个朋友辞职后的经历。根据上下文语境,大卫还没有将这个故事讲完,但王丽由于急于知道朋友家人对待辞职这件事的态度,因此打断了大卫的话轮争取发话权,向大卫提问。这种话轮交接的方式打破了大卫这一话轮原本要表达的言语功能——传递关于辞职经历的信息,使会话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告知朋友家人的态度。

非合作型故意打断在《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出现了18例,占各种话轮交接方式的9%。

b.合作型故意打断。是指听话者由于没有听清楚或者不理解说话者的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语言意图,因此介入说话者的话轮,希望说话者重复或者进一步解释其所说的话。这种交接方式出于听话者对会话信息的兴趣,是对说话人所持话轮的一种积极反馈。合作型故意打断在212个转换关联位置中占5%,出现了11例。如:

大卫:不过,我还是有个问题。

王丽:什么问题?

大卫:又是官职,又是职业,又是年龄,这么复杂,我不出错才怪呢! (《叫错了也没什么》)

大卫在话轮中要向王丽提出问题,王丽介入这个话轮鼓励大卫解释问题内容,使会话更顺利地进行下去,从交际效果上来说,这是一个以合作型故意打断交接的典型情况。

c.非故意打断。这种方式并非出于听话者的有意为之,而是话轮还未结束时,听话者错误地以为说话者已经给出了放弃话轮的信号,并打断、介入话轮获得话语权。这种话轮交接方式在《发展漢语·中级口语》中未曾出现。

经过分析、统计,共有五种话轮交接方式出现在《发展汉语·中级口语》的两本教材中,它们的分布情况如下:

话轮交接方式分布

(二)会话结构中的话轮终止线索

会话过程的顺利进行取决于话轮的顺利交接,在这一环节,听话者需要准确判断出话轮的转换关联位置,才能在适当的时候争取发话权,减少停顿、沉默和重复。在自然的交际会话中,说话者在转换关联位置发出将要放弃话轮的信号,称为话轮终止线索。受到书面形式的限制,口语教材中出现的终止线索主要包括以下五个:

1.语法邻界。话轮末尾语法序列和语义序列的完成是说话者放弃话语权的重要信号。在口语教材中,一个话轮内语义序列的完成与语法结构的完整表达一般总是同时结束,这类终止线索,即语法邻界。如课文中出现的情况:

大卫:扬州在哪儿呀?

小林:扬州在江苏的中部,就在长江边上。

大卫:扬州大吗?

(《你是哪儿的人呀》)

上例中小林结束话轮时同时完成了话轮内的语法序列和语义序列,组成这个话轮的是一个语法合法、语义完整的句子。大卫接收到小林终止话轮的线索后,取得发话权,向小林发出疑问,完成了一次话轮的交接过程。

2.社会中心序列。在话轮结束时,有时会出现某种固定套语作为放弃话轮的信号,即社会中心序列。如:

东民:晚上六点,行不行?

王丽:行,就这么定了,我们六点准时在饭店门口等你,不见不散。

东民:好,一言为定……

(《今天我请客》)

出现在上述会话中的“不见不散”是汉语中的一个典型的社会中心序列,意味着说话者的交际目的已经达到,不再继续该话轮。“不见不散”作为说话者结束话轮、发起话语权的一个信号,帮助听话者准确识别转换关联位置,争取发话权。

3.话轮末尾附加具有响度的语气词。在会话中的话轮结尾,附加在一个完整的语法和语义完成句后的语气词,其后若伴随停顿,常常作为终止话轮的线索,提示话轮交接。

4.话轮中出现语义重复的语句。这种终止线索在《发展汉语·中级口语》被统计的212个转换关联位置中出现了6次。如:

王丽:除了我和大卫,还请别的人吗?

东民:还有三四个朋友,到时候我给你们介绍,大家认识认识。

大卫:好的……

(《今天我请客》)

上例中东民的“我给你们介绍介绍”和“大家认识认识”在语义上重复,不具有新的言语功能,这暗示着在这个话轮中东民已没有新信息要说明,话轮即将结束。这个信号可被视作一个语句语义重复的话轮终止线索。

5.话轮中出现总结性语句。如下例第二个话轮中的“这样挺好的”,带有总结上文与两性合租分别具有的好处的意味,也可看作一个放弃话轮的信号。

王丽: 异性合租?这也太开放了吧?

大卫: 有什么呀?女的会做饭、爱打扫,男的力气大,能干重活儿,这样挺好的。

东民: 你就别开玩笑了。

(《异性合租》)

上述五种话轮终止线索在《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的分布比例如下:

语轮终止线索分布

三、话轮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的分布

基于上述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发展汉语·中级口语》在课文选编的过程中对会话过程中的话轮交接技巧的关注程度。这体现在教材中话轮交接方式和终止线索的分布上:

(一)《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话轮交接方式的分布

首先,在能够呈现在会话课文中的六种话轮交接方式中,《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出现了五种,缺少非故意打斷型的交接方式。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全是由于教材编写者忽视话轮转接技巧造成的,也受到了教材选编时必须对入选文章进行改编的限制。口语教材中出现的会话一般要求流畅、通顺,构成话轮的语言单位也须保持语义、句法上的完整,而被非故意打断的话轮其语义和句法的完整程度也被打破了。这是造成各种不同的话轮交接方式出现在《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的频次差距很大的原因之一。

其次,在教材中出现的15个以称呼作为说话者选择下一说话者方式的例子中,11例同时作为会话开始的预示语出现在会话的首话轮中。这种话轮交接方式出现在会话结构中间的情况远少于出现在首话轮的次数,在这一方面,《发展汉语·中级口语》的编排情况较为符合自然的会话。

最后,选编进入《发展汉语·中级口语》的会话课文普遍缺少完整的会话结构:会话的首话轮中,开始一个话题的预示语不足,会话的结尾缺少收束语。会话的开始和结束都比较突兀。事实上,开门见山式的直白的开始和戛然而止的结束都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发展汉语·中级口语》教材中的会话未能从这一角度反映汉语自然会话的真实情况。

(二)《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话轮终止线索的分布

《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的会话课文涵盖了能够出现在书面形式中的各种话轮终止线索,不同的话轮终止线索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区别。以语法临界作为放弃话轮线索的情况远多于其他话轮终止线索。这一分布情况与汉语的自然会话相吻合。在自然会话中,“绝大多数话轮交接是出现在语法邻界上,也就是说,语法邻界是听话者判断说话者放弃话轮的主要依据”③。在《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出现最少的终止线索是话轮结尾的总结性语句,这一方面也反映了汉语口语话轮交接的真实面貌。

但是,以语义重复的话语作为话轮终止线索的情况在212个转换关联位置中只有6例,少于真实会话中语义重复的语句出现的频率。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编者在将真实的口语会话材料改编为会话课文时对真实会话中出现的重复、停顿等情况进行了整理,以确保会话课文的通顺与连贯。

在对会话课文中的话轮终止线索进行分析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发展汉语·中级口语》教材中也涉及了在非转换关联位置中维持话轮技巧的运用。如出现在会话课文《你想在这儿工作吗》中的一段会话:

王丽:为什么呀?

东民:回国吧,我已经习惯了这儿的生活了;不回吧,估计不好找工作。

王丽:在父母身边多好呀……

在上例中,东民在话轮中使用的“A吧,……B吧,……”的结构是一例有效维持话轮的语言技巧:它在话轮开始的时候先结构一个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使听话者意识到组成这个话轮的至少有两个从句,A与B之间的停顿并非是由于说话者要放弃话轮,而是句子间正常的语气停顿。这种保持话轮的技巧可以有效地帮助听话者区别非转换关联位置和转换关联位置,避免话轮未完成时被打断。

整体而言,《发展汉语·中级口语》在会话课文的选编方面兼顾了会话结构中不同的话轮终止线索和交接方式。某些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在教材中的分布特点真实地反映了汉语口语自然会话中的话轮转接。但是,由于对留学生话轮交接技巧的研究关注不足、对外汉语口语课堂忽视对会话技巧的教学、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对真实口语会话材料进行了处理等多种原因,《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的会话课文与现实生活中汉语自然会话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四、研究展望

本文对《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的话轮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的分析、归类、统计基于个人对口语教材中的语境和会话背景知识的理解,因此得出的数据存在一定误差。

其次,由于缺少真实的自然会话素材中各种话轮转接方式和终止线索的分布数据,因此未能定量地考察《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的会话课文与汉语自然会话存在的差距,这些都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研究。

目前,关于留学生习得汉语会话技巧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同语言中的话轮交接方式与终止线索之间是否存在共性与差异,这些是否影响留学生对汉语会话技巧的习得,留学生习得不同的话轮交接方式和终止线索是否有明显的难易差别,汉语教材的编写是否应尽可能将真实的汉语口语话轮交接的真实面貌展示给留学生,应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察。

注释:

①本文中出现的会话语料均来自《发展汉语·中级口语》教材。

②刘虹,著.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6.

③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03.

参考文献:

[1]刘虹,著.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平.话语分析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03):4-19.

[5]冉永平.话语分析的语用学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1):14-17.

[6]何山燕.留学生汉语口语话轮转换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75-177.

[7]于晖.会话结构探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6):13-16.

[8]陈新仁,李民.社会行为论:会话分析的新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6):1-5.

[9]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