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英译中意义建构的认知分析

2017-08-21周琼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不确定性意义

周琼

摘 要: 本文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认知语言学视野下诗歌意义的阐释及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讨论了诗歌意义建构的认知路径,并以理雅各与许渊冲对《秦风·蒹葭》的翻译作为语料,结合其迥异的翻译策略和接受状况,探究其认知框架模式,不同输入空间和各類映射网络的作用,分析诗歌翻译过程中尤其是意义建构过程中涉及的各类具体复杂的操作,对诗歌翻译给出建议。

关键词: 诗经翻译 不确定性 意义

1.引言

《诗经》翻译自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始,其历史已有近一个半世纪,共有九个全译本和多个选译本诞生,将这部中华古典文化的瑰宝推向世界,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做出贡献。《诗经》集结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各类主题的诗歌,如宗庙祭祀诗、朝会典礼诗、抒情诗和各国民歌,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去古已远,文字古奥艰涩,又缺乏旁证材料,虽然部分内容相对容易解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为后人理解造成了困难”(李玉良,2006)。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是翻译的基础,译者对《诗经》进行翻译之前通常参考如《毛传》、《诗集传》、《传疏》等对原文的训释。即便如此,《诗经》的意义传承与传播依然是翻译领域的一大难题。

本文拟通过对《秦风·蒹葭》的理雅各和许渊冲两个译本的分析,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结合两位不同国籍不同历史时期的译者迥异的翻译策略,探究其认知模式,不同输入空间和各类映射网络的作用,为古诗外译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过程提供认知视角的例证分析。

2.概念整合理论视野下诗歌翻译研究

Fauconnier在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1997)中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作为其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整合理论视野下诗歌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古诗英译中的意象的阐释与传递。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概念整合理论为诗歌的意象的解读和翻译提供了理论框架。束定芳(2000)、陈丽霞(2011)、储常胜(2012)、田园(2012)、董淑新(2012)等从诗歌意象的语言分析、意象构建和意象传递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束定芳(2000)认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不是意义与语音的融合,而是意义与被唤起的意象的融合。陈丽霞(2011)认为,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可以尝试将意象组合作为翻译单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尽量使原文中的意象得以在译文中再现,在译文中建构起类似于原文中的意象组合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标。

(2)古诗英译中的隐喻研究。一部分研究者以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隐喻”为研究对象,对其解读和翻译进行了研究,如束定芳(2000)、顾春江(2007)、靳宁(2009)、张向霞(2011)、阮宏芳(2013)等。束定芳(2000)认为隐喻与诗歌同质,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诗歌语言陌生化和意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译者通过在意义不同层次上的反复考量,以及译者对概念结构的取舍,决定了最终的整合结果——译诗的风格和效果。还有研究者结合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诗性隐喻进行了研究,如林茜(2009)、李气纠、李世琴(2011)、刘远芳(2011)等。如李气纠、李世琴(2011)认为,对诗性隐喻的解读依赖人类所共有的认知心理机制、共同生理结构、形似的心理基础,接近的认知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刘远芳(2011)认为受到认知隐喻观和翻译观的启发,将翻译整合网络应用于诗歌隐喻翻译过程,提出隐喻的翻译不仅是在译入语中寻找本体和喻体的同义词或者对等表达式,而且是一个动态语言加工过程。

(3)古诗英译中的概念整合过程研究。于敏(2010)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分析了翻译的实质及翻译中的概念整合过程,简要介绍了四种翻译模型,并以中文古诗的英语译本为例,证实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不同文化之间高文学性诗歌翻译的重要意义。宋畅(2012)从隐喻概念着手,举例分析了古诗词中隐喻的概念整合过程。

通过分析国内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古诗英译的研究主要从语义、韵律、意象等微观角度展开;研究篇章主要集中于研究译诗的风格和形式;即使是跨学科角度研究古诗英译也多是从美学、社会文化和文体修辞等方面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古诗英译,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将某理论解释一番,举例说明该理论对于诗歌翻译的解释力等方面。虽然这些研究对古诗英译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多数研究没有进入诗歌翻译意义构建过程的内部,很难说明诗歌意义解读过程、传递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译文。

3.《秦风·蒹葭》译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秦风·蒹葭》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对此诗意义的理解向来存在不同理解,“爱情说”、“明志说”、“刺襄公说”、“求贤说”、“哲理说”等综述纷纭,其中“刺襄公说”与“爱情说”最为人接受。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所以将招来亡国之祸。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如今,普遍认为这首诗描绘的是爱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全诗重章迭唱,每章只略微改动数词,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不同,使得语义往复推进。

理雅各将《蒹葭》理解为一首充满神秘色彩的诗歌,描绘了一个“捉迷藏”的场景,而该诗的主题则是“友谊”。许渊冲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歌,至于描写的那位“伊人”是男是女,则他倾向于赞同大多数评论家的意见,使用“她”。

3.1词义的不确定性

31.1蒹葭

蒹为没长穗的芦苇,而葭则是初生的芦苇,蒹葭一般指芦荻、芦苇。在蒹葭这一主题词的翻译上,雅译和许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理雅各在对这种植物并未特别了解的情况下,将蒹葭在标题中翻译为“keen kea”音译有些让英文读者不知所云,虽在正文中用“reeds and rushes”加以补充说明,但标题与内容中对“蒹葭”的翻译没有逻辑的提示,依然容易产生误解。相较理雅各,许渊冲译为“reed”则是基于对诗经文字的训释研究的更准确的翻译。

3.1.2苍苍、萋萋、采采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越来越寂寞。这三个叠词的意义均为“茂盛的样子”。理雅各在翻译时分别处理为“deeply green”,“luxuriant”,“abundant”依照原文,直译策略明显。而许渊冲则译诗译诗,在“三美”观的关照下翻译为“green,green”,“white,white”,“bright,bright”,不仅用类似的两词叠用仿拟了原文叠词,而且营造出了层叠茂盛之意。颜色词的使用让画面感和灵动感猛增,“bright”还强化了画面的色调。简单几笔勾勒出国画般的神韵,可谓匠心独运。

3.2意象的不确定性

3.2.1伊人

本诗中“伊人”一直是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想必“伊人”定是一位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对于伊人的性别,理雅各在参考历代儒家学者的训释认为伊人即为一位看似容易寻找,却怎么也找寻不到的人。将其处理为“man”。这一处理更契合“求贤说”中寻找的明君或贤臣。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伊人”形象进行考量,我们不难发现更多的人,将其理解为一位女性,她长裙飘飘,款款地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之中,她遥远而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心中一个令人惆怅的情结。许渊冲据此将其处理为“she”,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伊人”意象的认知。同时,许渊冲对该诗译文的注释“中国诗歌中第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爱情诗”,也佐证了译者的选择。

3.2.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阻”、“长”、“跻”、“右”分别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寻觅“伊人”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而且难度还不断增加。虽然如此,主人公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丝毫未减,执着追寻、不畏险阻。理雅各译为“but the way is difficult and long”,“but the way is difficult and steep”,“but the way is difficult and turns to the right”,忠实原文格式,却有些拘泥。而且在“右”的处理上,其本意为“绕远”,而非理雅各处理的“to the right”。相较而言,许渊冲的译文则风格迥异,他分别处理为“the way is long”,“hard is the way”,“the way does wind”。第一句省略了“阻”的意象,第二句省略了“长”的意象,第三句同样省略了“长”的意象。看起来,意义有所缺失,但从引申意义的角度不难推断出省略的意象,而且使得译文干脆利落,回味隽永。

4.《秦风·蒹葭》两个译本的意义建构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Mental Space)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 Ⅱ)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输入空间Ⅰ和Ⅱ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建构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來自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概念整合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概念隐喻理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属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操作方式,是构建新意义的手段。

对《秦风·蒹葭》而言,之所以理雅各和许渊冲的译本存在诸多不同,是因为译者在将诗歌原文与个人的体验和意象图式整合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译者通过调取概念框架—构建输入空间I与输入空间II—两个输入空间经过投射产生合成空间—成为新的整合网络的一个输入空间—这一新的输入空间会与其他输入空间进一步合成的过程,对诗歌进行解读和翻译。

两位译者对于原文符合“刺襄公说”、“明志说”或是“爱情说”的判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作中那些不确定性填补时的译者选择。同时,其中意象和隐喻的厨艺,在翻译中也会由于译者文化交际模式的不同使用迥异的文化模式。多数情况下,直译的译文无法将原文的意象和隐喻意义整合进译作,因此缺乏了解原作交际模式的译文读者很难对原作有深层的理解。

5.结语

古诗英译作为译者与原文概念整合融合的过程,需要首先了解诗作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含义,再填补译文中的不确定意义,进而通过概念整合将这种意义整合到译文中。由于《诗经》的含义丰富、年代久远,常常咏物言志,借物喻情,译者需要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原文意义和译文接受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Liu,James Y.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M]. 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62.

[3]Waley,A.The Book of Songs[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7.

[4]陈大亮.古诗英译的思维模式探微[J].外语教学,2011(1).

[5]陈丽霞.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诗歌意象语言及其翻译[J].临沂大学学报,2011(01).

[6]程俊英.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储常胜,高璐夷.概念整合对诗歌意象构建和传递的阐释[J].鸡西大学学报,2012(09).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广[M].北京:北京广学出版社,2008.

[9]王密卿,王治江,赵亮.汉诗英译中认知语境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6).

[10]袁宝泉,陈智贤.诗经探微[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1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2]张保红.古诗意象思维英译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06).

[13]朱纯深.从词义连贯、隐喻连贯与意象聚焦看诗歌意境之“出”——以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及其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0(01).

本研究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5Q001)成果。

猜你喜欢

不确定性意义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有意义和无意义
具有凸多面体不确定性的混杂随机微分方程的镇定分析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RELAP5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不确定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