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2017-08-21高松福
高松福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中可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根据课本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必定会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教学双方共同开展的互动合作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初中物理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和一切有利因素,努力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遵循学科原则,更新教学观念
仔细比较研究近二十年的初中物理教材,我们会发现初中物理教材已经完成了由抽象、难懂到形象、生动的完美转变。翻开如今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会发现课本里到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有趣现象。捧起这样一本物理课本,绝大多数初中生都会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因此触发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本质规律的动力。有了这样的好教材,初中物理教师就如同一个守着蕴藏丰富宝藏的看宝人,就看他能否引导学生挖掘更多更珍贵的珍宝了。水平高的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引领学生挖掘到很多寶贝,而平庸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守着宝藏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所以说,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初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遵循学科原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要求。如初中物理的一些知识要点都可以从生活中见到实实在在的实例,这些实例往往是大家熟视无睹的,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相信能够激发起他们的探究热情。如晒衣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水从衣服上跑掉了!”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认识物理学里的汽化现象;可以通过“木块和铁块放到水里的不同表现”认识物理学的密度的概念;可以通过“筷子插到水里变成折断了”认识物理学光的反射现象……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事例是以怎样的角色出现在学生学习中,学生又是如何获取知识的。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是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的,而有的老师却是想办法让学生自己悟得这些道理。
二、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
初中物理活动虽然是初二的时候才开展,但是在学生的实际经验中,学生已经建构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开展什么性质的课程,我们都需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已经建构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建构,促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比如在声现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以前玩过的“土电话”来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感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果振动停止了,那么声音也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学生在通过对“土电话”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固体不仅可以传声,而且传声效果更好。并且用一次性纸杯做成的听筒和话筒可以利用它特殊的形状来减少声音的扩散,从而提升听到声音的响度。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土电话”这一简单的课堂道具蕴含着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这个道具架起学生的实际经验与物理课堂的桥梁,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参与,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注重“生活”的价值体现
就初中物理知识而言,基本都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内在价值的激发是多元化的,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内在欲望,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把生活中的物理和课堂中的物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物理学科的价值,在生活中也在时刻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存在和应用。比如在“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充分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对家用电器的认识,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生活经验中的物理知识。问题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家用电器?问题2:这些家用电器的用途是什么?问题3:这些家用电器消耗什么能?获取什么能?问题4: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书本中的表格,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的思考成果。问题的来源是学生早已建构的生活常识或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之中,答案的呈现让学生更系统、更透彻地认知原先的生活常识,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有了生活的味道。而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再去解释其中的能量转化,解释用电器的本质功能,让生活充满了物理味道,体现了物理的价值。这样的“生活”本位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而且都有自己思维层面上的达成和提升。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
高效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最佳状态,为此,我们教师的设问要避免随意性,要有启发性,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浮力”的教学,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如果不更多地给予关注,他们就会产生为难情绪!因此,在浮力概念建立过程中,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如通过让这些学生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浮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发现浮力大小的变化等问题,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调整好学习状态!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对于初中生来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物理学习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态度,同时受学生个体特征的影响,学习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过同一个班级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为此,我们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和布置学习任务时,必须具有层次性,尽可能给各类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中等学生“吃得饱”,优等学生“吃得好”,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这一问题时,可设计如下问题:(1)静止的小车受几个力?它们有什么关系?(2)当阻力大于拉力时速度如何变化?反之如何变化?(3)拉力减小到零,小车的运动状态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设置,使学生自然从已知过渡到未知。
参考文献:
[1]彭春花.中学物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初探.上海师范大学,2005.
[2]钟带生.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江.西教育,2011.
[3]鲁仁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探讨.新课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