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昭雪岳飞
2017-08-21黄全彦
黄全彦
七月,孝宗执政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即下诏对岳飞冤情进行昭雪。诏书写道:“故岳飞起身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同年十月,孝宗再发第二道平反诏书,对岳飞功绩是褒扬备至:“故前少保岳飞,拔自偏裨,骤当方面。志略不专于古法,沉雄殆得于天资。事上以忠,至无嫌于辰告;师行有律,几不犯于秋毫。外摧孔炽之狂胡,内剪万张之剧盗。名之难掩,众所共闻。”这两份诏书,标志着对岳飞进行全面平反。孝宗追复了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等官职、爵位,岳飞夫人李氏追复了楚国夫人的封号,儿子岳云、岳雷也都追复旧职。同时对岳飞以隆重礼仪进行改葬,并以百万巨资在其家乡建庙立祠,赐名“忠烈祠”,以供纪念。同时,又下令归还岳飞全部财产,寻访其流落各方的后代,予以录用。另外,对那些参与诬陷谋害岳飞的秦桧党羽和爪牙,则一一问罪,追究责任,给予重处。孝宗此举,可谓大快人心,朝野上下一片振奋。
岳飛冤屈,至此得以彻底昭雪。按宋廷规定,文武官职位在三品以上者,身后都要谥以美名。淳熙四年(1177年),江东转运副使颜度上书,提出应为岳飞定谥,太常寺拟谥为“忠愍”,孝宗未予同意。太常寺经过复议,上书孝宗道:“兹按谥法,折冲御侮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公内平群盗,外捍丑虏,宗社再安,远迩率服,猛虎在山,藜藿不采,可谓折冲御侮矣。治军甚严,抚下有恩,定乱安民,秋毫无犯,危身奉上,确然不疑,可谓布德执义矣。合兹二美,以武穆谥公,于是为称。”(《金佗续编》卷十四《武穆谥议》)孝宗同意了这一提议,于是正式宣布,确定岳飞谥号为“武穆”。至此岳飞生前之位与身后之名,全部得到公正处理。
孝宗一生,侍奉高宗甚为勤谨;但他初登帝位,即一反高宗意旨,对岳飞进行全面平反。这其实渊源有自。
宋高宗一朝,以“和”为国家最高决策,一日不和,寝食难安。清人王夫之评道:“高宗之畏女直(即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宋论》卷十)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十二月,即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岳飞的被害,正是“和”的结果。
宋高宗一直以为,“和议”一旦签订,即能换来国家的安稳和皇位的永固。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气势汹汹提兵六十万,分四路南下,意在一举覆灭南宋,无情击碎了高宗“和”的美梦。
完颜亮的南侵,最终在采石矶一战,被虞允文击溃,金人侵略以失败告终。但完颜亮的毁盟伐宋,对高宗一直奉行的“和”,无疑是最沉重打击和极大反讽。次年高宗退位,孝宗登基,实乃历史之必然。
孝宗执政,压抑已久的主战浪潮再次高涨。在主战声中,对岳飞的平反,自然提上议程。前不久,完颜亮入侵在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太学生宋苞便上书道:“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首次提出了平反岳飞的建议。
宋孝宗在位期间,不遗余力昭雪岳飞,追复官职,赠以谥号,一方面是顺应民心,同时也是其执政意图之所在。
宋孝宗长久以来即存有恢复之志,绍兴三十二年,甫一即位,就宣称:“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四朝闻见录》丙集)并一再向大臣表示:“朕不忘恢复,欲混一四海。”(《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于此记载道:“孝宗有恢复之志,置恢复局,览华夷图,建国用使,开外都督府,立奉使司,自偏裨而下各有长记,将自准备而上又有揭帖,江北诸城,浚陴增隍,沿淮分戍,鼓声达于泗、颍,盖无一日不为恢复之事。”
宋孝宗在隆兴元年(1163年)组织了符离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并未气馁。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任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使,和虞允文约定,自己率大军出兵淮上,虞允文率大军出兵四川,东西夹攻,会师中原,以图恢复。孝宗说道:“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遗憾的是,不久由于虞允文的去世,作战计划没能执行。但孝宗仍然积极备战,等待时机,即使在后来禅位的时候,也是希望“英武类己”的宋光宗,能够继续其志业。
纵观孝宗一生,尽管他恢复中原混一四海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摒弃高宗“和”的国是,胸怀壮志,恢复自信,确实给国家带来了勃勃生机。《宋史·孝宗本纪》即赞孝宗道:“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宋史·岳飞传》记载,孝宗初立太子时候,岳飞见到,就曾十分欣喜说道:“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想来岳飞对自己的期许,孝宗定然铭记在心,所以一直存有一统四海的“中兴”之愿。昭雪岳飞,自然也在情理当中。只是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对君臣没有遇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