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及发展
2017-08-19孔欣欣
孔欣欣
摘要:新媒体时代有着传播便捷的强大功能,伴随着新媒体这个全新时代的到来,如何将新媒体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完美的结合,将知识和育人两方面任务更好的落实,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的困境,摸索出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规律,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应对所有利害,有突破性的、开放式的改革,这意味着新媒体时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及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3-0040-02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是人类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新兴科技浪潮,新媒体的产生和飞速发展影响着它的使用群体,而高校学生也是这个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物质、精神和实践的话语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的结合是不可抗力的大趋势。新媒体让高校学生增强了自觉性的学习,为知识的获取和相关资料的查询提供了更快捷的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教育模式变化中要做出正确的理解、适应和创新。
二、新媒体的特点
(一)获取便捷
新媒体依托着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网络环境,高校学生可以快速地在互联网上互相交流丰富的资源,是摒弃了传统的纸质报刊、卫星电视、调频广播等媒体的新科技,多元开放的新媒体时代信息更方便于不同人群,尤其是有利于高校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取资料。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平台,了解更多的资讯信息,这些新媒体平台通常都是免费开放性的,而且可以匿名进行互动,让高校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另外,学习参考资料便捷的获取方式,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美结合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具有创新多元、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等显著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最全面、最准确的动态、爱好,对高校学生健康思想观念的传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新媒体可以讓更直观的信息发布地更便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探索新模式,让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
三、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定位
(一)载体与意识形态
所谓载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传导,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为了能够顺利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有桥梁作用的载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要。在新媒体时代,应用软件成为信息快速、海量的传播载体,高校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快速接受和应用程序的普及,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增添了强大的办载体。在传媒还是传统媒体形式的阶段,道德和政治方向都是由其掌控的,这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是比较被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除了继承了传统媒体的功能,言论自由让这个新兴意识形态跨越了原有困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的内心乃至行为上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
新媒体应用平台中特有的互动功能,让高校学生以一种安全真实的心态展现自我,因此新媒体时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根据高校学生个体特点的观察,更直观准确地分析高校学生个体的类别,以点带面的从学生个体到多个群体进行效率更高的思想政治指导教育,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点
(一)信息自由传播
新媒体时代应用微博、微信、视频录制等媒体自由地传播信息,这种传播是不可调配的,一些不利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观点一经发布传播出去,短时间内无法收回,并在庞大的数据网里迅速蔓延,这对小众群体和校园环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谣言和色情内容等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会造成一种伤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减少学生因新媒体负面漏洞带来的不良影响,选择监管校园网络,然而学生们也随之转向了更私密隐蔽的手机上网模式,新媒体虽然更容易获取信息,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来说高校学生的管理难度和范围也大幅增加了。
(二)话语的脱节
新媒体时代数字虚拟技术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媒体时代虚拟网络中的流行语更自由诙谐,传播更快速广泛,这也更好地解释了这种改变是时代的必然现象。现实生活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沟通过程逐渐失效,没有与虚拟网络话语更好的同步化,古板、生硬、严肃的话语传播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这一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遭到了高校学生的质疑,新媒体时代中单一的话语内容很难在巨大信息浪潮中不被击退,语言内容的无趣让高校学生很难产生学习聆听的兴趣。
(三)道德价值观的改变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填鸭式”的方法灌输给学生们,那时学生们接触信息的范围有限,对于这种既定式的教育模式深信不疑,他们对于道德价值观有着统一和固定的认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在信息接收上远远超过了原有的范围,多种多样不负责任的自由言论映入了学生们的眼帘,有些个性跋扈的话语被鼓吹成标新立异,被认为是时尚的宠儿,殊不知这些价值观严重偏离了轨道的标签,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发的艰难,如何让高校学生认清现实,理智面对和吸收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显得更加重要。
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一)探索和研究
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通过互联网信息数据库进行有针对的筛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呈现给高校学生,不能过分依赖新媒体而忽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的把控。课下学生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在新媒体应用中自行查阅,让学生有自主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现实理论与虚拟新媒体平台的交互式研究,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的正确理解,使得研究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有说服力和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研究,要在内涵创新和表象创新的两个方面重点攻克,要符合高校学生的认知及新媒体网络信息平台的话语规范。
(二)教學模式贴近生活
目前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轨、教学模式过于模块化、学生无法将课堂中获取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现象。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面临着结构和内容的双向改革,要密切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和网络热点讨论,激发高校学生对现实生活大事小事的关注欲望,从民生问题中得出正确的世界观,以正确的视角来解答一些观点理论,只有最大化地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才能被广大高校学生群体所接受,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活学活用,在真正现实生活中成长为有能力、有担当、敢于面对一切问题的有用人才。
六、结语
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最大化地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建造多元互动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让教育模式的现状得到更好的改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新颖、更贴近生活,改变始于循序渐进,只要不断吸纳新媒体中的精华,去其糟粕,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形成成熟而稳健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许辉,郑方明,于兴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23-25.
[2]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2-13.
[3]伍安春,陈彩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及其应对思考[J].探索,2013,(05):36-38.
[4]魏晓文,李晓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03-05.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KONG Xin-xin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new media has a powerfu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convenient,with the new media in this new era,how to comb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and the more perfe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 aspects of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tasks better,l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dilemma,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the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w,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pe with all stakeholders,to reform and open a breakthrough,which means that the new media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 new height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medi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