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民在传播网络舆情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理论探析
2017-08-18郭媛媛肖永辉
郭媛媛 肖永辉
摘要 网民是推动网络舆情事件发展进程的主要力量,而网民的心理状态又在不知不觉中对网民的言语和行为产生了影响。研究网民在传播网络舆情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提供参考依据。针对于网民心理的理论除了从众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群体极化理论等以外,应该还包括侵犯动机理论、去个性化理论和虚拟沟通理论。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网民心理 大众意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82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民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对网络舆情事件加以影响的头号主力。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因此,预防和恰当解决政府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首要任务是对网民的心理做出深入的分析。
1侵犯动机理论
“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动机的分类,人类主要的社会动机有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利他动机和侵犯动机”。其中,侵犯动机理论是可以解释网民在传播网络舆情时心理状态的理论之一。侵犯动机是指行为主体蓄意攻击他人,从而让自己在精神上获得快乐和满足感。而行为主体这种快乐和满足感的获得,正好符合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人类都是需要自我实现的,在满足了自己的衣食住行之后我们往往会寻找爱和归属感还有自我实现感。而在寻找自我实现感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性会变得扭曲,会倾向于通过造谣、无事生非等手段恶意攻击他人来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
典型的网络人物如秦火火,他曾在高铁动车事故中發布很多“内幕消息”,使不少民众丧失对高铁安全的信任,并且在郭美美的相关舆情事件中发布大量言论,使社会大众对中国红十字的信任直线而下、沉到谷底。秦火火为了实现自我满足,使自己变得广为人知并提高自身的言论影响力,他甚至精心谋划、组织了大量网络舆情热点新闻,从而使更多网民对他心怀崇拜、盲目追随。除此之外,他还与网络舆论领导人员联合、组织网络水军,长期在网络上制造莫须有的新闻、故意扭曲事件真相、引起事端,以此来满足他已然扭曲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一种扭曲的网民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做出的极端行为、发表的极端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不知真相的网民,而部分不知情的网民往往会赞同、推动这些极端的言论从而影响更多的人,以此来扩散传播网络舆情,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危害社会,危害他人。
2去个性化理论
去个性化是行为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普遍下降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主体对所做的任何行为的责任意识处于缺失状态,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平常想都不会想的事情。网络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较为平常的例子。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某一社会事件的某种观点如果被大部分人所支持,其他本来对此观点不抱任何看法的网民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入此观点的队伍,被其他网民的情绪、言论、行为所感染。
比如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事件中,愤怒的网友只看到狂暴的男司机殴打女司机的一面,纷纷声讨谴责,认为男司机不仁道,太过冲动。而之后这件网络舆情事件却又发生了反转,男司机指出他之所以殴打女司机是因为其突然变道的行为导致他与自己的孩子生命受到威胁,故而暴怒不已,网友们知道此情况后又纷纷指责女司机开车行为不规范、不道德。在该事例中,网民们是去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不再是单纯的自己,而是一个隐匿起来的、与他人相同、没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很有可能会因社会感染、群情激愤而与大众观点所保持一致。他们独立的想法很少,而其观点又往往受大众观点的影响,具有明显极端性。
在去个性化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是充满活力、不知疲倦的,他们常常会持续做一些有悖于常理与道德的事情而难以进行自我控制。换言之,网民对自身的某些言语攻击行为,即使自己意识到这是不道德的、不正确的,也会鬼使神差地持续攻击、无法停止。
例如在女白领写下死亡博客跳楼身亡的事件中,其丈夫王x被激愤的网民大肆搜索、公开谩骂,甚至有些网民还到其父母的住处进行威胁恐吓,使他的生活苦不堪言,并对他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网民的这些行为,虽然他们可能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在群体情绪的感染下,往往会做出有悖于常理、不符合自己社会身份与角色的事情。他们不再是可以独立思考的个体,而是被消磨了个性的网民群体中的一分子。
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侵犯行为紧密相连于去个性化。当行为主体处于去个性化情景中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跟随大众群体的行动,大众群体攻击,他们便攻击,并且往往不能主动停止。在网络上,人肉搜索、附和、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等也是网民们由于去个性化而引起的行为。去个性化的状态使行为主体大幅度降低了道德感、责任感与自我控制感,他们不关心外界的评价,感觉不到内疚、羞愧、恐惧等心理因素,他们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出的行为,使自身的侵犯行为增加,从而获得更高的自我实现和更强的自我满足感。去个性化行为的发生,是网民群体成为网络舆情的发展中的主力军,不自觉地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虚拟沟通理论
3.1虚拟沟通的概念阐释
所谓沟通,实际上就主体与客体之间对各自信息的接受和反馈的过程,而在网络上的沟通称为虚拟沟通。
网络沟通的过程是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在这里主要介绍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和反馈。首先,信息源是指具有某种信息并通过传播扩散让其他客体都接受到其信息的主体,也就是说,在网络舆情危机的起始阶段,某个网民针对某个事件而发一个帖子,他就是信息源,他通过文字信息向别的网民表达观点和意见,从而引发别的网民的讨论。而信息是主体想要传递给其他客体的思想、情绪、观念和看法,这种传递在网络上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字表达,从而感染传播客体的情感,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与信息主体产生共鸣。在网络上的信息就是指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某项政策等引发的网络舆情。最后,信息接受者也就是主体传播信息的对象,在这里主要是指其他的网民。网民接收到信息源传来的信息之后,会进行独立的思考。而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人们每天能够接受并且记忆的信息是他所接触的信息中极少的一部分。这就有可能使他们对信息产生不适当的理解。从而使网络舆情的走向逐渐偏离。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就是信息的反馈。网民通常通过对某项网络舆情的评论来完成反馈的过程。
3.2虚拟沟通的特点分析
网络虚拟沟通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不实名。虚拟沟通的主要特点就是不实名,正是因为网络交流的不实名,网民感觉有了安全的屏障。在不实名的保护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有时候会恶意攻击他人。有些网民会恶意扭曲、歪曲事件的真相,诽谤、造谣、滋生新的事端。比如众所周知的秦火火,他在动车追尾事件发布很多虚假信息,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一落千丈。他甚至还和别的网友组成网络炒作集团,大肆发布不真实的信息,混淆民众视线,侵蚀民众心灵,影响社会稳定。
(2)多向互动。虚拟沟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多向互动为基础,网民对某件事件的评论是一个多向的过程,包括传播信息的主体与接受信息的客体的互动,也包括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他们可以交换信息,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