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审视与培养策略

2017-08-18方惠慧覃兵

科教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方惠慧 覃兵

摘要 近年来,国际教育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促成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目前,核心素养所关注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国内因为培养目标不明确、脱离生活真实情境、相关条件不支持等因素,造成中国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缺失。本文将从制定中小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从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问题意识、加强学生问题解决实践的引导与适时反馈等策略,促进中小学生养成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73

进入知识社会以来,传统的工业时代教育已不能满足创新驱动的职业形态、个人自我实现和处于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新需求,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由此产生。1997年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先开启了“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其后,各个国家与国际组织从自身的服务目的与价值取向出发,出现了包括由欧盟所建立的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美国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21世纪学习框架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培养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也展开了许多探讨。作为教学理论研究人员,笔者认为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其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关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很有必要研究的。

1核心素养与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联

1.1核心素养基本认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素养”一词的解释是:修习涵养,侧重于后天的学习与养成。在国际上,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核心素养是促进个人实现成功和社会良好运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绪和价值观的集合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以及学会改变。0欧盟(European Union)指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可迁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它每个人发展自我与融入社会所必需的。美国提出的核心素养则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和生活与生涯技能等。这些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在字面上更强调能力或技能的获取,而对学生品德方面的关注较少。通过比较发现,在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批判性地借鉴核心素养国际研究的构建方法与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林崇德教授带领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则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由此看来,核心素养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的,以此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1.2以培養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个人运用认知去直面并解决真实的与跨学科情境问题的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又包含了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这里的实践创新具体表现为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可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从基础教育的本质上说,人的教育更注重对人的思想、态度与方法的影响与培养。这里的思想强调的是学生特定学科思维方法,即通过长期的学习体验活动潜移默化到学生思想深处的、可迁移的稳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需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础,以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来体现的。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完成。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则需要通过长期的课程实施来达成。

2当前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缺失审视

2.1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各个课程标准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无疑成为了重点,但在实际上却并未能反映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这对于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开展没有依据,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达成也没有目标可参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2.2课程实施过程的综合性不明显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情境的,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但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尚不能充分体现与现实生活中相关联,对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思考也仅是单视角的思维方式,比如在问题解决能力中仅仅只是针对于学科内部的难题,学科化倾向严重。而在课程实施中也只是采取学科案例或学科教学思维进行教学活动,导致中小学生在逻辑推理与质疑思考方面有所欠缺。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项目组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改进研究的课题中,对初中语文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具备质疑思考精神。当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只有4.8%的学生能较为正确地做到,28.6%的学生不能提出任何问题。据此,教学活动本是学生长期进行学习体验从而获取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却成了仅是获取学科知识的手段,这就造成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生活的背道而驰。

2.3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相关条件不充足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为了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增设了探究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以期从活动的开展中获得达成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成效,但这类课程的开设距离成功并非只是一步之遥,它还需要完善整个教学系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3.1制订具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目标

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目标就是中小学生能否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对问题解决活动的性质、方式有规定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各大高校的课程与教学专家、一线中小学教师进行研讨,从纵向角度反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从横向角度体现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各要素的影响作用,从而制定相关的指标,构建问题解决活动的培养目标。

3.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表明,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在重视培养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首先应该重视培养中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结构非常熟悉,掌握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其次,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与积累中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一旦遇到问题时,学生通常会基于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了解释问题的假设。这要求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二次开发,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美国的“未来问题解决计划”中的社区问题解决项目,聚焦于一个真实的社区或学校问题,提供给学生一个更有意义的信息场景和学习经验,使学生直面现实生活的复杂问题,把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技能运用到社区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3.3聚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突破学科界限,能够运用多学科解决生活情境下的复杂问题,这就要求中小学生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以及综合运用学科问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對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堂中主动观察、操作、评价与交流等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应对生活中的复杂情境下的各种问题。

3.4适时反馈,促进学生反思问题解决活动

教学反馈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以此来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有本质性的再认识。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回忆问题解决活动中的思路与表现,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追问与探究,通过不断地引导与追问,学生能够反思问题解决结果的不足,追求更好的方案。另外教师应对解决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知识与方法的补救,或从其他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案中积累经验并不断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可能会存在系统性不强,甚至出错。此时教师应将这些知识或技能连串起来,形成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的知识,使学生对整个问题解决活动有全面的认识。

以核心素养的角度谈中小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于当前中国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关注学生认知层面的同时注重学生在问题解决方面的发展,更好地响应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为未来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借力“三度开放”探究设计,点燃课堂思维之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探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