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2017-08-18邓伦

科教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邓伦

摘要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其生活和学习群体的形式直接促成了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形成,这一特征又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进一步突出。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所产生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并加以利用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群体心理学 大学生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40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而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通过帮助其树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形成

大学生主要是指在国家认可的高等院校内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学生,高校为了方便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将学生按照院系、班级、寝室等层次依次划分为一个个的小型群体,同时学生们由于学习任务、自我管理与发展需要、共同兴趣爱好等原因又会结成学习小组等学习性组织、学生会等管理性组织、学生社团等兴趣性组织等群体,这些组织化的群体满足了群体心理学上对群体的定义:群体成员个性的消失,此时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

大学阶段与其他学习阶段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大学阶段的学生群体经历过高考及文理分科的第一次分层,紧接着又有院系及专业的划分,以及学生组织或社团等群体的组成,所以大学生群体在智力水平及个人能力上的差异被压缩在了一定区间内,在经历长期处于群体生活之后,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的才智差异被感情等无意识因素进一步磨平,最终以群体的普遍特征体现出来。勒庞认为无意识的本质支配着群体普遍的特征,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群体会像普通群体一样被同质化,突出的才智被削弱。

2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在组成群体后,个人的情绪相互感染,无意识的共同情感构成了心理群体的基础,共同的心理特征使群体组织进一步稳固。群体心理特征中的的本能、传染、暗示等内容在大学生的情绪表达上得到了鲜明体现。

2.1应试教育与理性观念的背离

人们通常持有一个观点:教育能够改变人的一生。我们通常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不断磨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使人变成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人。但是勒庞认为教育所能给人带来的幸福和平等是有限的,因为教育是无法改变人的本能的。

应试教育制度的现状的产生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的,即认为成绩的优异与个人才能的突出是相等同的。于是,学生被要求通过不断的重复与出色的模仿以证明自己的智商,而不需要动用太多的思考能力和主动意识。应试教育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它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

刚刚脱离这种生活状态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一方面会抱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也会在当前生活自我放縱,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否认过去的生活状态。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主,从内容到方式较其他学科课程都显得更加刻板与不容辩解,处在群体中的大学生不能理性看待所学习的内容,而是更多发关注到学习形式与理想状态的相背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2心智水平尚不充分的发展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青少年个性发展、智力发展、社会阅历发展的程度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从大一开始开设的,此时的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的高压式学习环境,对刻板的课堂教学抵触尤为深刻,除了难以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也难以提高。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教材中的内容是需要学生去主动关注社会发展现状的,如果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就难以与老师在课堂上产生良性互动,影响教学效果。最后,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不丰富,辨识能力不强,容易被有心的不法分子通过暗示或灌输等手段,向学生们传达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3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迅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互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的是诸多的社会问题,互联网的诸多特性也使得群体心理的特征进一步放大,加深了群体心理活动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表达具有隐蔽性,由此引发了许多道德问题,在互联网上,群体成员的行为不存在直接的责任人,每个人都彻底成为了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力量会冲破理性的束缚,群体的成员可以按照自己本能的方式行事,群体中的大学生就会变得更加暴躁和冲动。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与传播性,由于信息内容良莠不齐,负面信息的反复出现会加强大学生群体对错误观念的认可,群体中的大学生受到情绪的感染已经丧失了对的信息甄别能力,在错误观念的基础上,群体的智力水平进一步被降低。最后,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群体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所持有的观念以及虚假的信息,虚假的信息相互印证满足了群体成员归属感的心理需要,在反复暗示的心理作用下,大学生群体显现出了轻信的特征。

3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课堂应用

社会发展中产生的诸多因素对大学生的群体心理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挑战,前面我们分析的群体心理特征在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产生中有着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可以被我们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去。

3.1群体习惯于接受简单观念和情绪化的观念

群体中个体的突出才智是被削弱了的,所以处于群体中的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有限的,只有简单明了的观念才是易于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的观点。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好接受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时髦的观点,比如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观点在当下社会上存在着巨大影响,主流媒体对这一观点做过大量的宣传,因此也易于被理解;另一种就是比较基本的观点,比如“孝亲敬长、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这种观念本身就是深入人心且不会随着环境改变而丧失影响力,所以这些观点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认同感。思政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类似观点将更有利于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思政课的课堂上,老师常常喜欢进行长篇累牍的叙述,但是期望以此来打动大学生群体是不切实际的,对于群体来说,只有富有感情的观点与信念才能打动群体,才会有着“像病菌一样的传染力”。善于利用情绪观念的积极影响对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效果都有着极大意义,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强调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荣誉感,表达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与憧憬之情等等类似情感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3.2群体倾向于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庞勒认为当人处在于群体当中时,是几乎无法理性思维的,只有形象思维更容易被智力泯灭的群体接受,这也是为什么多媒体教学会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受学生欢迎。

形象的缺失是当前思政课程的主要短板,思政课的教材不可谓不厚,内容也不可谓不丰富,但是书中没有任何图片资料,既不能给学生任何的直观印象,加强学生对教材中内容的认同,同时又可能导致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构成完整的认识对象。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构造学习对象的形象及氛围营造等内容上做一定的努力,大众传播载体的发展使得形象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与具体,所以社会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思政课老师的教学难度。

3.3群体观察力与推理能力的丧失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所以群体能够观察到的内容都是群体所希望从形象中发现的特点,群体中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从事件中发现自己所认同的观点。另一方面群体是受无意识支配的,所以群体中的大学生更倾向情绪的发泄,只是单纯表达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强烈谴责而不去思考导致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观察能力的不足导致大学生群体在进行观点推导的过程中论据的失衡,最终得出的结论都是有失公正的,只能得出自己在一开始就期望得到的情绪化的观点,这种推理只能被看作是伪推理,是不能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形象,通过正确的推理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课程核心观念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总之,应试教育、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出现的由于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脱节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的具体形式之一,虽然暂时我们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保持充分的认识,不断努力采取措施弱化这些弊端带来的不利影響。由这些社会问题以及群体本身的缺陷导致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我们也要充分地去了解,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为教师进行价值引导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群体心理学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从新的角度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研究,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