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职分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17-08-18先元华吴修洁罗建平沈红
先元华 吴修洁 罗建平 沈红
摘要 文章以川南地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简述了当前高职院校实施分类教学的必要性,提出“总体把控,分类实施”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实施途径,通过实施,收到良好成效。
关键词 招生制度改革 高职高专 分类教学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27
国务院2014年8月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顺应招生制度改革,针对不同生源类别,解决不同“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管理途径”、“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等系列问题,形成一套运行顺畅,切实有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整体方案的高职分类教学研究势在必行。以川南地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开展研究。
1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施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之所以有必要采用分类培养多样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因为:(1)是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分类培养可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2)是衔接多元化录取招生模式的需求;(3)是满足学生多样成才的现实举措,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4)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途径。
2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分类教学的实施途径
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开展“总体把控,分类实施”教学活动。
2.1科学目标定位,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1.1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定位
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15、2016级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共计412名按普高、中职、单招、五年制转入等生源进行分类摸底,对其生源组成、知识基础、人文基础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和数据分析;开展化工行业岗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调查与分析,在充分考虑生源情况的多元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分类制订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见图1。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初步定位于部分普高、中职学生强理论“专升本”或毕业后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或成为企业业务骨干,单招、五年制生源多数愿望强技能,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将学生根据基础知识结合毕业愿望分为通用岗位方向班、高端技能岗位方向班。
2.1.2制订分类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分类培养规格与目标,将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确立“基础+-N升”型的高职教育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设置各“提升”类型的培养目标及评价标准,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途径见图2。
2.2分类构建人才培养“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手段,围绕应用化工职业岗位(群),对接融入企业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分类构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见图3。图3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典型化工生产过程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提供分类教学可选择的课程学习平台,形成专业群平台、岗位群平台、工作岗位方向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或分类培养衔接模块选修课程群和通识选修课体系等,并根据分类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设置和实施,基本框架图如表1。
2.3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现“三业互融、四双融合”课程教学体系环境
2.3.1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質量
依托行业协会、宜宾天原集团等行业企业,按照各分类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典型化工生产过程为主线,实施“基础+提升”分类实施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措施:(1)普高生源侧重强化专业动手能力;中职生源强化文化基础,技能进一步深化;单招、五年制生源增强动手能力带动专业理论知识理解。(2)普高、中职学生可较多参与“工学交替”、各级技能赛事,单招生、五年制转入生源采取“1+2”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等。
为保证质量,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融合,学生学业与企业事业融合,构建了“三业互融”模式。构建了教学环节双融合,教师结构双融合,学生角色双融合,学生证书双融合的“四双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保障分类教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图4。
2.3.2教学信息化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采取建立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将企业生产现场融入课堂教学;利用虚拟仿真化工操作系统,可实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技能及职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2.4分类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2.4.1建立并完善配套的分类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针对分类教学的实际,建立好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学生“工学结合”、“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二是建立提升专业技能的校内外基地建设制度;三是建立学生选课、退课等制度;四是建立学生行为管理制度,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创造便利的管理条件;五是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2.4.2完善分类教学的各类保障条件
分类培养为的是实现因材施教,一是要开展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一支“校、企、行双向兼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二是要构建符合开放性、生产性和职业性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真学真做练就真本领;三是学校也应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如化工,化工仿真实训实习条件;四是建立校内校外共享机制,并建立开放运行制度,为分类培养课程体系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分类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2.4.3搞好分类教学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推动分类教学的助剂。一是要目标激励,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做好职业规划,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特长、发展需求选择分类培养目标;二是榜样激励,对达到各类提升型标准的学生同时还要做好奖励,并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三是考评激励,理实一体化课程采取形成性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30%、实训成绩占40%,综合计算,保证了考评的科学性;四是荣誉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的教学比赛、实施教学观摩、技能大赛、评选先进个人等,对学生起到鼓舞作用。
2.5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保障分类教学人才培养质量
为保障分类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健全了质量监控机制及评价制度,制订了本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专业教学督导。专业紧密围绕产业链生产过程的特点,遵循企业工作岗位人才培养规格,引入行业岗位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极大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2.5.1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将学生的评价方式调整为:(1)重发展分层次的评价。对不同类别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阶段考核、实验操作等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2)重过程分阶段的评价。根据学生类别层次的不同把握相应的评定标准,以确保学生在不同层次上的进步并能及时受到鼓励,其中过程评价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阶段性评价占学期成绩的20%:考核性评价,占学期成绩的30%。
2.5.2改革教师评价體系
将教师教学考核调整为:(1)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2)学生在教学期间的知识、技能收获情况;(3)教学工作量统计;(4)调整任课绩效系数,可将教师任通用岗位班系数1节为1.1,高技岗位班的系数为1,营运班的系数为1.05;(5)适度调整教师业绩考评办法、完善激励机制。
3结论
应用化工专业分类人才培养需分类调整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大纲、实践教学等,需要构建相应的一整套分类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需配套专门的教学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考虑学院工作实际,分类班级、层次不宜过细过多。
分类教学人才培养遵循因材施材的原则,应实行“平台+模块”、“基础+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即专业平台教育阶段分流学生,应让每个学生了解个性发展空间及专业发展方向,因此应加强引导,防止学生盲目“顺大流”、“跟风”等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