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向宫廷的浙派风
2017-08-18廖尧震
廖尧震
有永宣之称的永乐(1403-1424年)、宣德(1426-1435年)两朝,为明代政治趋于稳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皇帝及宫廷均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形势下绘画艺术也呈现出繁荣的鼎盛局面。
明代宫廷绘画受帝王主导情形十分明显,例如皇帝对于神仙色彩浓厚的青绿山水,以及南宋马远、夏圭的院体风格特别感兴趣,就花鸟画而言,则须具备装饰性和吉祥寓意的功能;至于人物画部分,则于记录帝后御容肖像和宫廷生活的行乐图之外,亦流行带有表扬忠孝節义或招贤礼士意涵的历史故事题材,如此才能迎合平民出身的明代皇帝之品位。
永宣画院著名的画家,有永乐时期就已进入宫廷的边文进、谢环,还有宣德时期进入画院的商喜、戴进、李在、石锐、倪端、周文靖等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职业画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浙江及邻近的福建、广东地区,也就是后人俗称的“浙派”。这些宫廷与地方的画家,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以及分享彼此的艺术观点和创作—无论是延袭两宋的院体画风,抑或受元代文人画影响的画风,最终共同创造出一种构图严密、设色鲜丽、叙事性强烈的画风,缔造了明代画院的黄金时代。
到底有多少只鸟:
边文进《三友百禽图》
边文进(1356-1428年)字景昭,福建沙县人,为明初宫廷最重要的花鸟画家之一。他在明成祖永乐年间便被召入画院,授武英殿待诏,直到宣德年间仍供奉内廷,其画承袭北宋黄荃花鸟画派精致浓艳的传统,在明初宫廷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此幅《三友百禽图》右上方有画家题款:“永乐癸巳(1413年)秋七月,陇西边景昭写三友百禽于长安官舍”,明确指出这是边文进在永乐年间,于首都南京(古人习惯将京城称为“长安”)创作的作品。画中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布景,画面中央偏右处,为两竿直挺的竹枝,梅花的枝干与竹竿相互交叉,将画面分成了几个区块。其间安排有近百只群集喧闹的鸟禽,包括麻雀、八哥、斑颈鸠、白鹡鸰、白头翁、粉红鹦嘴等,它们穿梭于树间,或栖止、或跳跃、或顾盼、或飞翔,每只禽鸟的姿态各异,且羽毛的色泽鲜艳夺目,不难想见若将如此具强烈装饰性的画作挂在宫廷,将会多么受人欢迎!边文进就这么以准确写实的技巧与富贵气息的装饰风格,在宫廷画院中一枝独秀,其画作也成了评定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最高标准。
明朝阁员“拍立得”:
谢环《杏园雅集图》
谢环(活动于15世纪前期),字廷循,浙江温州人。他是永乐朝时入宫的宫廷画家,因擅长人物画,且肖像画观察入微,精准写实,于宣宗朝备受皇帝荣宠。谢环与当时北京贵族和文臣交游密切,其传世作品《杏园雅集图》便是正统二年(1347年)三月初一受邀参加于杨荣京师城东的府邸—“杏园”聚会时绘制的作品,画中可见以杨士奇、王直、杨溥为主的九位朝中内阁大臣,可谓再现当时高级官僚和文人雅集极为珍贵的一幅历史画作。
根据记载,《杏园雅集图》绘成后,谢环曾赠与会者人手一本画卷,由此可推测此件作品至少有9幅以上的复本。幸运的是,目前仍尚存两本,分别藏于镇江市博物馆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学者认为这两件即便不是真迹,也是后人精密复制的摹本。细细品赏《杏园雅集图》,可以看到画中不仅描绘了杏园的环境,摆设的家具、餐具等,还能见到许多清雅的文房用品,例如在《杏园雅集图》大都会本中,于身着红衣阁臣右侧书桌上,便有一方白质黑章、以连绵起伏之山峦为形象的大理石插屏,其前方则置有一方砚台,和笔架、笔、水盂以及笔洗,另外,在此段画面右方,也能看到一座红木方桌上摆设有桐庐与青铜器。这些珍玩及摆设,让我们见识到明代文人间使用及观摩文房清玩的过程,呈现出文人生活丰富趣味的一面。
艺术家皇帝谁与争锋:
明宣宗《三阳开泰图》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为明代第五代皇帝,在位12年,年号“宣德”。宣宗雅尚词翰绘事,风格自然而典雅,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在他统治下的宫廷绘画也达到了鼎盛,足以与北宋徽宗的宣和画院相媲美。
这幅《三阳开泰图》是宣宗31岁年轻时的作品,画上有“宣德四年(1429年)御笔戏写三阳开泰图”的署款,并钤盖“广运之宝”御用玺印。画面采三角形构图,将一只母羊与两只乳羊依偎相伴的情景放置于画面正中心,并以竹树与茶花搭配为衬景。整幅画以水墨为主,用笔层层皴染,略加淡彩,风格典雅自然,带有文人画笔墨的韵味,不禁让人想起宣宗最景仰及学习的对象—赵孟頫之《二羊图》。另外,从吉祥寓意的功能来看,“羊”与“阳”谐音,所以这张画具有祝贺“三阳开泰”之意。“三阳开泰”最早源自《易经》,古代人经常用它来传达新年岁初时迎春送冬、阴消阳长的祝福。再者农历十一月为“一阳生”,农历十二月为“二阳生”,以此类推,古画上许多与阳(羊)相关的题材,都与此农历节日的吉祥寓意有关。
在仙境般的苑囿行猎:
商喜《明宣宗朱瞻基行乐图》
商喜(活动于15世纪,约卒于1450年),字惟吉,一作恒吉,河南濮阳人,为活跃于宣德至正统年间的宫廷画家,善画人物与历史故事,用色鲜艳,装饰性风格强烈。传世作品有《关羽擒将》《明宣宗朱瞻基行乐图》等。
《明宣宗朱瞻基行乐图》是明代帝王行乐图中最著名且年代最早的一幅。画面描绘的是明宣宗春日郊游行猎的场面。其中,画面左上角平坡上,一位容貌丰肥、体格魁梧、头戴源自元人的尖顶“笠子帽”、身着红色窄袖衣、外罩紧身黄袍服的骑者,即为明宣宗,在他身后,有三名各自捧着抱乐器、背着弓矢,手擘宝剑的侍从。山坡松林间,还有20多名随侍乘骑列队,经过石桥边,沿山坡迂回前进。整幅画的背景为松林环抱、桃杏盛开的郊野,山坡左右各有石桥一座,山前山后也有鹤、鹿、獐、兔、雉鸡、孔雀、喜鹊、鸳鸯等山禽水鸟嬉游其中,仿佛别有洞天之仙境。据学者考证画中苑囿景致等特征,可推测本画所表现的自然环境,应当就是京城南苑的“南海子”,即元明清三代以来专供皇室射猎讲武之所在。此作品再现了当时帝王宫廷生活的一个侧面,加之纪实描绘人物形象、服饰器物及环境周遭,为后世保留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浙派第一名:
戴进《春游晚归图》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山水、人物,为明代浙派的主要奠基者。他在宣德年间进入宫廷,于仁智殿担任待诏,晚年回到杭州后,于藝术和声名方面均达到巅峰,并进而启迪了新一代的浙派画家。其画作在浙派诞生的时代,即被奉为不朽之杰作。
戴进《春游晚归图》乃描绘在一片暮霭苍茫、桃李盛开的江南,一位文士游春归来的情景。在构图安排上,多将景物置于画面右侧,左侧较为空旷,近景为长松坡石,有一座石桥可以过渡到右下的庭院,中景为云雾环绕的山腰楼阁,再上一层则是远处的高山。随着松枝拖曳的方向望去,可远眺左方“之”字形的小径和农庄,然后视野逐渐隐没在一片迷蒙的江水和暮霭中。此画的笔触及渲染设色十分细腻,呈现出一种精致高雅的格调,明显超越戴进同时期的画家,足以与南宋马远的院体画风相媲美。
明代郭熙代言人:
李在《阔渚晴峰图》
李在(约活动于15世纪前半叶),字以政,福建莆田人。宣德年间进入画院,担任仁智殿待诏。其画兼山水及人物,学习北宋郭熙或南宋马远、夏圭等院体画风,画艺与戴进齐名。明朱谋垔《画史会要》称:“自戴文以下,一人而已。”
本幅《阔渚晴峰图》将行旅与田园村居生活结合于一幅画中,只见山下数间茅屋门前,有二人交谈,一童子持琴相随。近处乔柯下,驶过一舟,一人在船头吹笛,二人在旁饮酒取乐,生活气息浓厚。画面左上方有画家款署“李在”,并钤盖朱文“金门画史之印”。李在的画风受北宋郭熙之影响极深,本幅即为一例,如构图学自郭熙《早春图》,以中央主峰主轴,堆栈出带有“S”形动态的走势,山头布满浓密的苔点,山石的质理则采用细密流利、舒卷如云的线条—“云头皴”来勾勒山石的轮廓,再层叠反复皴擦。至于树木和树叶部分,乃以弧曲伸张、如螃蟹脚爪造型的“蟹爪枝”予以表现。李在的笔墨相较于郭熙,更为自由放逸,这是明初院体或浙派画家学习郭熙风格的特征之一。
前卫的墨彩融合:
孙隆《花鸟草虫》册
孙隆(活动于15世纪),字廷振,号都痴,江苏毗陵(今常州)人。明宣德年间进入宫廷画院。兼擅山水及花卉翎毛。山水学米家山水,花鸟草虫则多以彩墨渲染,融合徐熙落墨花与赵昌没骨法而有所创新,对明代中晚期写意花鸟影响甚大。
本套《花鸟草虫》册为孙隆花鸟写意画中之精品,册页共12幅,图绘海棠白头、红蓼蜂蝶、蓼花螳螂、荷塘鹌鹑、水藻支蝉、秋塘青蛙、纺织娘、蜀葵、黄菊、紫芥、黄叶厂雀、秋草蝗虫等各种题材。每幅皆不用“双钩填彩”的传统花鸟写生手法,而以墨彩点染的“没骨”技法画成。如“黄叶厂雀”一幅,不画全株,仅截取植物的局部花叶枝桠入画,枝叶由上而下垂悬,枝上停伫一只麻雀。画家在上矾的画绢上,以湿笔蘸色,于将干未干之际,层加墨笔叠染,故笔虽湿而色彩不晕散,颇得墨色淋漓的鲜活趣味。孙隆充分发挥墨与色融合的效果,使得花鸟画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技巧,也让他在讲究精致写实的院体花鸟画之外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