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与疯狂杀虐
2017-08-18好戏
好戏
人格分裂梗,现在看来在各种创作里算不上新思路。这种设定的鼻祖,是19世纪英国作家史蒂文森创作的《化身博士》(Jekyll & Hyde),一篇有着哥特风格的科幻小说。
故事是这样的:杰克医生研制出了一种药剂,可以将平时被压抑着的另一重人格,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而人格转变之后,他的身材样貌也会随之改变。从此,他白天是善良正直的医生杰克,晚上则化身成邪恶的海德为所欲为,并犯下谋杀的重罪。他终日徘徊在善恶之间,被内心的负罪感和犯罪快感拉扯和撕裂。
“Jekyll & Hyde”确实是100多年来西方文学里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设定也被大量后来的作品所沿用。正统的心理学界已经把“杰克与海德”(Jekyll & Hyde)作为“双重人格”的学术代名词。医者仁心与疯狂杀虐、浪漫柔情与狰狞凶残、意识与潜意识的对峙、人性善与恶的角逐,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无尽战争。
这本书百年来被各种改编,光是电影就拍了好几部。终于,历经了很多电影版本之后,这位人格分裂鼻祖的故事在19世纪80年代被改编成音乐剧(中译名《变身怪医》),1997年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并获得了4项托尼奖提名。随后,它相继被译成德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日语等版本,热演不衰。
音乐剧的改编总的来说还是接近原著的,但是《Jekyll & Hyde》其实是一部短篇小说,情节还不够丰满。于是,为了制造更多的戏剧冲突桥段,音乐剧版加上了杰克医生与出身高贵的未婚妻和底层舞女的三角关系(算上海德可以说是四角恋了)。同时,原著里的杰克医生是出于有趣才研制药剂,而音乐剧版本里是为了治疗父亲的精神疾病。这样的改动,就让杰克医生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一跃成为一个悲情英雄的角色。
音乐剧《变身怪医》之所以经久不衰,可能是因为,一定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总是会把一部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不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全部的真实。如果我们能释放出内心一直压抑着的另一面,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部剧的作曲家Frank Wildhorn(野角聚聚)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打个比方,你有一个男朋友,他惹你生气,你气到恨不得杀了他,但你不能,因为这于法于理都是不容的。可如果是一个不受世俗、法律、道德束缚的你,一个惊世骇俗的你,可能就真的动手了。
这其实就引出了一个很深刻的关于人性的哲学问题,人到底是挣扎在善与恶这两面,还是挣扎在善和自由这两面,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这可能就是编剧想通过这部音乐剧探索的问题。
小说原著中有一句精辟的总结:令人诧异的并不是这一个个体分裂成了两个人格,而是这两个人格其实正是同一个人。所以说,杰克和海德都是这个人的两面,这一点是极富魅力的。也就是说,音乐剧把一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的情况,通过一种充满了想象力的方式,非常直接非常具体的展现在了舞台上。
5月在韩国看了《变身怪医》的巡演版,第一观感是舞台极为漂亮。作品的大背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从舞美到服装都极尽华丽。红加黑的基准色调也时刻体现着神秘黑暗的哥特风貌。开场曲《假象》(Facade),讲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严苛的道德环境下那些浮华的假象,辽阔宏大的布景之下,身着华服的绅士小姐和衣衫褴褛的平民们共同在歌词中描述出这种看似繁华实则虚伪的社会现状。
杰克医生有很多伟大的理想,他想要救治父亲,想要改变社会,想要跻身精英阶层,但是他的这些愿望受到了迂腐、伪善的理事会成员的阻挠。当他注射药剂之后,他原本希望被分离去除的邪恶一面反而被完全激发了出来。这时,杰克(这时候可以叫海德了)对理事会成员的怨气再也难以遏制,把他们一个接一个残忍的杀害。
当男主还是杰克的时候,他尽可能过着一种“有身份”的生活,拥有一个门当户对美丽贤淑的未婚妻艾玛。她是个合适的贤内助,能在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中帮助他,而且他也真心地喜爱和关心着艾玛。
另一方面,他和舞女露西之间的那种吸引力是很直接、很原始的,更接近本能。露西是下層社会的“坏女孩”,在男主还是杰克医生的时候,由于自己对艾玛有过誓言,他控制自己没有越界,但当他成为了无拘无束的海德,他立刻去找到露西,并用近乎残忍的方式和她做爱。艾玛是他构想中会和他在一起的女孩,露西则是他无可救药迷恋上的女孩。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同时被两个人所吸引。究竟何去何从,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还是更多的从现实角度进行考量,这部剧也能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空间。
剧中男主双重人格的唱段最有表现力,善人格杰克和恶人格海德来回切换,堪称全剧最精彩的一段。出演这一段的时候,不仅要唱歌好听,还必须得同时饰演一善一恶两个角色,对演员的唱功、表演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变身怪医》的中文版7月将率先与上海的观众见面,然后开启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