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教学课堂
2017-08-17袁靖
袁靖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多、更新的要求,广大教师面临着教学的巨大挑战。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肩负着重要责任。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小学数学
不容否认,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然而,目前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主要是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完美,完成实效不大的教学环节;也有的教师并不考虑学生基础,只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这些情况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从思想上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优质高效,让每个孩子学习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提高。
一、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他们找到探究知识的切入点,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动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创设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数学思想来分析新知识,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对新知识有畏惧的情绪,不能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和分析。这时,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他们共同探讨教材中的内容,引导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入,使他们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收获能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催化剂,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主动探究中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积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双方,使信息和情感在师生之间进行传输,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方法,轻松突破教学难点,体现高效课堂教学的优势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概念、规律以及相关的推导过程都较为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动画演示,逐步引导学生认知数学,建立概念,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数学。这样的教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过程化,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体现了数学本位思想,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新知。例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我是通过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其中,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是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关键。学生很难理解“将一个圆平分成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的概念。对此,教师最好让学生通过纸片进行实际操作,体会这一转化过程,从而理解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由于这一操作相对比较繁琐,实验探究的次数也很多,课上时间不允许,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动画课件:通过脚本设置可以把圆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64份……再把分成的图形进行拼接看得到什么样的图形。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分成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的结论。在动画播放的过程中,我适时激发学生思维,提出实质性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在动画课件中直观地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里,根据教材,多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真谛,学以致用,让学生留意生活,观察生活,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这会激发学生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学会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延伸。例如,在学习“利率”问题时,教师假设给每一位学生1000元钱,让他们寻找最佳的存储方法,让学生自己结组,到附近的银行去询问、调查,在询问中让银行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存款的时间以及对应的利率,学生可以边听边算,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回家后,去征求父母的建议,寻找最佳的存储方案。这样,学生在调查中,弄清楚了存储知识,也提升了表达和做事能力。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迸发出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品尝到自己探求知识的愉悦,也给学生继续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四、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具的运用有助于打破课题常规,让呆板的数学课堂变得灵动多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定数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具,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让学生亲自拿尺子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长度,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边的数量和长度上有什么异同;又如,学习在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用鐵丝去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让学生加深记忆;在学习“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以事先准备好学具(如苹果、梨等)8个,演示一人得1个,另一个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更加清楚这个概念。这样引导学生自己从动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获得直观的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好数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而好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逐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参与感,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任尚哲.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7).
[2]刘斌.让数学课堂绽开创新之花[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