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2017-08-17盖君芳
盖君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出版行业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尝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还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前进。
关键词:传统文化;出版行业;讲好中国故事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和转变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意见》明确“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是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特别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纲要》则指出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日益成为世界舞台的核心成员,如何让世界更准确地理解中国、如何在传播过程中消除误解进而构建起一个好的国家形象,并让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出版行业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关键使命,着力构建中华文化的对外立体传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关键要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文化只有走进大众,进入人民心灵,才能活起来、才能化人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更要推动中华文化强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走向现代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显著标志和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出版行业要把握经典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在充分体现文化厚重感的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芒。
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概念提出之前,我国就已经在实行“文化走出去”这一总体战略——“引进来,走出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国策之一。出版行业作为“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也总是走在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在“走出去”的数量上,毫无疑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版权输出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00前后,我国版权输出引进比约为1:15,到2011年,这个比例缩小为1:2.1,2013年,又进一步缩小到1:1.7,而至2014、2015年,输入引进比已达到大约为1:1.6,逼近1:1的比例。这样的成绩有赖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特别是配套政策所给予的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到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而启动的“丝路书香工程”,再加上“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一批“走出去”项目的落地都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可以说,政策的驱动使我国出版业在版权输出的数量上有了巨大的提升,做到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第一步。
但是在产品和版权输出数量激增、出版社驻外机构和海外公司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走出去”工作是否达到了真正预期的效果?是否真正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除了个别作品、作者获得了相当的知名度,总体而言,效果似乎并不是非常理想,影响力和传播力都有限。
出版行业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应该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关国家政策支持需要更加系统化,侧重点也需要有所转变,真正发挥政策红利的作用。摈弃原有简单粗暴的“走出去”考核机制,从单纯的追求版权输出数量,转变为对国际出版项目实际效益的评价,可包括学术价值、市场价值等多个维度。除了翻译出版项目支持以外,在资本输出环节,有关部门也需建立起新的支撑机制,从单纯资助创建,转变为对有实际业绩及业绩优秀的出版行业海外分支机构给予奖励,从而既能保证国家基金的有效使用,又能约束只玩“空架子”的出版单位和激励能出实际成果的出版单位。此外,应该考虑把相关的项目更多地回归出版行业、引入市场机制来进行运作,把一部分重心放在作者、学者的推广上,打造更多像刘慈欣、《三体》这样的现象级人物和作品。
第二,出版行业的总体思维需要转变:国际化和市场化是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经之路。真正国际化需要在组织构架、人员配备、对产品线打造、合作交流以及营销、发行、选题策划这些细节等方面都进行深入思考和实际践行。只有经过市场考验的“国际化出版社”才能称作是真正的国际出版社,才能被海外的主要出版市场所接纳。
第三,从业人员的意识和技能需要加强和提高。不论是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编辑还是版权经理、营销发行经理都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敏锐性:看到一个有关中国的选题、一本有关中国的书籍,马上想到是否可以把它打造成一个“中国故事”讲述给国际读者;如果适合,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编辑技能、外语技能、营销技能等做到运用国际读者广为接受的表达方式讲述这个中国故事、传播其中的中国话语——最终做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综上所述,虽然出版行业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尝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包括不利于中国的外部舆论大环境以及我国出版行业的一些内在问题。但是希望能够通过切实转变运营思维,以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中心,尽快提升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意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并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