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反思的文献综述
2017-08-17赵荣锋
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二十世纪开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它立足于古今中外交汇点上,使古老的中国走向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一步。一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看待新文化运动,不断会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历史文化反思。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遭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同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寻求新的救国良方。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现代性;反思
在中西碰撞、古今更替的历史背景下,在国家和民族面临救亡图存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德”“赛”两面旗帜,发挥了重大的文化启蒙作用。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文化启蒙并没有如人们所愿,真正实现科学与民主。“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相似,是促成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文化启蒙运动,但不同的是,作为一种外源性启蒙,它是在中西文化碰撞、冲突中发生的,表现为文化比较视域下的文化启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夜,东西方文化无处不在昭示着文化时代性的巨大落差,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文化时代性凸显表现为“世界主义”倾向的形成和“变”的思想的激进化。
从东西文化论战中可以看出,对科学与民主的肯认、对东西文化之间根本性差异的认识,新文化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是一致的,但两者在东西文化的差异性质的判断、新旧文化的理解、世界文化未来走向等方面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理解。科学与民主是西方启蒙运动孕育出的两大成果,“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试图在缺乏两者的社会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提倡来回应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表现出科学与民主的泛化趋向。新文化运动率先崛起,民主和科学的两大口号,旗帜鲜明要和过去决裂。在当时的境遇状况下,用全盘否定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强烈的批判。对待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一度吹捧,甚至有人提出全盘西化的理念。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在全面理解其缺陷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甚至对认识论进行重建。对于今天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借鉴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从文学革命发端的,但它的内容和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文学革命的范围,而发展成了一场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和政治和社会思想的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含有多丰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有多少种解释。就目前国内研究的范围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古” “今”之争(传统与反传统)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关键一步,寻求救国良方的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从武器项制度在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转变。它是一个立足于古代向近代转换的一次重大转型。
吴炫在所著《中国当代思想批判》:“五四反传统暴露的问题,一是在学术上,从未产生过如此反传统的理论,多的是直接的拿来主义,从而使新文化的内容不可能是创造性的,二是以救国代替思想的变革或思想的变革意义就够维持都这样,能救國的策略,就不一定是创造性的,而非创造性的策略,也就不一定是真正救国的。三是以传统的方式来反传统,其结果必然是有气无力的,其原因就在于“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是传统的两极性循环的组成部分,因而也不可能体现出反传统的功能。”[1]
胡适在著作《中国文化的反省》:“新思潮对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反对调和;在积极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功夫,即主张整理国故。”[2]
2 中西之争(“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
邓晓芒曾说:“把西方文化作为镜子,来反观中国文化”。
林毓生在《五四多元的反思》一书中写到:“多年来,我们用既定的西方人文思想,来否定中国人伦思想,想就是典型的一例。这种“否定”“肯定”的是西方人文思想,当然也就不会诞生中国当代学者,自己人的人文话语;反过来,用中国传统人文观念来拒绝,西方也同样如此而本体化的否定由于强调“诞生”的含义,这样,我们今天的否定就不能不是对中西方现有文化成果的双重反思。”[3]
在冯契先生主编的《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教训所在:儒道释传统是中国人原创精神的产物,而我肆意吸血为参照进行传统的变革,丧失的正是这种原创。其结果也必然是今天的文明碎片,思想的品牌,以及国人心灵的空虚感,并由此宣告了整体上依托西学的流产。[4]他从反面说明,传统的延续需要我们激发另一种,被遗忘的传统,那种是稳定性可见性的传统,诞生的人的原创性之传统。
3 “认识论”、“本体论”
上海大学刘静芳教授在“变法、革命与现代转型——聚焦1989年到1919年的中国社会”跨学科学术研讨会作了《五四认识论》的发言:五四的认识论可以总结为科学与民主,其目标是反对脱离实际和不容置疑的独断论。五四认识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延安整风运动和真理标准大讨论都是具体体现。[5]然而,反对独断论并未真正完成,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并未完全涵盖科学与民主的内涵。对五四认识论的继承,一定要反对思想和权力的结合,以此避免二者的局限性和僵化。
上海中西哲学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编的《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在你才看来,并不存在于一个合乎理性的本体世界,世界的阴影要靠人去赋予科学主义,则假定世界是具有一种逻辑本性,能为人类思维所把握,也保证了人类目的的实现,却把现实世界视为虚假的现象世界,断定其背后还有一个真实的本体世界,这种旧式本体论是哲学最大的迷误。”[5]
4 “民主”与“科学”
邓晓芒在《世纪之风: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五四以来对民主的理解也有很本性的偏颇,这就是等同于中国传统的“为民做主” ,自上而下地给人民以发表意见的机会,或广泛征求和采纳群众意见。但其中最重要的缺失就是“人权”的缺位。[7]民主只有一群自主之民才能建立起来,首先,自由之民就要对自己的权利有清楚的认识,追求自己应得的合法权利。
20世纪新文化启蒙运动没有深入西方启蒙的理性精神。在“德先生和赛先生”,人们关注的“赛先生”是“科学”,但对科学的理解大都局限于“技术”,五四时期寻求的“救亡”的政治技术,以实用为目的,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实际上就是理性精神,包括怀疑精神和逻辑精神。
陈独秀先生所列举的《新青年》的两大罪案-其实就是新思潮的两大罪案-是拥护德莫克拉西先生(民治主义),一是拥护赛因斯先生(科学)。陈先生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5 “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
孟永、徐丽丽在中共党史研究 2015 年第 12 期《阶级革命视域中的新文化运动》一文中: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化变革,是 1840 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学革命封建任务在文化上的反映,更是戊戌维新以来中国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8]但因为它的资产阶级性质,并由此衍生出的种种缺陷,以致未能真正完成本应承担的历史任务,未能为中国指明前进方向,反帝反封建这个历史任务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新文化运动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陈青松在《论革命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中认为:革命文学的理论家从阶级理论出发,认为“五四的口号完全是资产阶级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政治要求的解放运动,反封建是其首要任务。至于反帝任务,则很难实现。因为“封建势力对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成为障碍时必然要爆发的‘五四,却又有着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害冲突的背景了”[9] 。一方面要依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来反封建,另一方面国内的政治救亡任务又要求反帝,这在学理上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很难实现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6 “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
许纪霖还指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历史上发挥着学术与政治的双重社会功能,他们即出世的又是入世的。
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他们的历史观仍然是具有过于强烈的,道德伦理化倾向。引导民族前进的精英集团队,文明进步价值取向的节奏,主要受他们所持历史观的制约。一般来说,人类历史观有三种基本形态,即道德史观、经济史观和文化系统史观。[9]道德史观官的基本特点就是把人的伦理活动包括,信念与行为及其演化,看作是历史的基本价值所在和终极目的。从人性善与恶和人伦关系出发,建构社会的各种控制结构和制约机制,并据此引申和解释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和发展动力评估和论证文明及其发展的价值。
陈金龙《毛泽东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毛泽东研究,2015.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所及主要是知识精英和大中城市,没有延伸至社会底层、广大农村,由此使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力打了折扣。[11]
基于对以上史料的基本分析,梳理了关于新文化运动,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新文化运动。当然,还有很多视角和领域并未涉及。大多数专家和学者的视角主要集中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影响。以及科学和民主他的两大口号所引发的政治革命,或者是文学革命进行批判。从文化角度来说,不管是古今文化还是中西文化,都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坚持正确的立场去审视。当然我们无可否认,政治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尽可能发挥文化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马克思主义。其中关于唯物史观的重要论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些角度从点、线、面乃至最后形成一个体系。对我们清楚地认识新文化运动,反思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价值启示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一个基本内容是:中国传统价值解体,知识分子寻求新的价值依托。[12]我们通过对传统价值内涵的丰富来对今天文化发展所做一个正确的价值引导。我们要立足与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机遇,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主体、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理念,以及我们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乃至发展的启示。真正理性的文化批判显然应当以促使传统文化中合理积极的因素和价值获得新的生命力为标志,并且以平等不同文化价值系统交流和对话为前提,为我们今天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做了有益的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吴炫.中国当代思想批判[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8)第110页
[2]胡适.中国文化的反省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第142-143页
[3]林毓生等.五四多元的反思[M]. 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9.第4页
[4]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M].上海中西哲学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编,1989(4)第2页
[5]汪仲启.变法、革命与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召开[N].社会科学报.2016-12-04
[6]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M].上海中西哲学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编,1989(4)第66页
[7]邓晓芒.世纪之风: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11)第15页
[8]孟永、徐丽丽. 阶级革命视域中的新文化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 2015 (12 )
[9]陈青松.论革命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4)
[10]殷海光.中國文化展望[M].北京:中华书局,2016(1)第492页
[11]陈金龙.毛泽东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J].毛泽东研究,2015(2)
[12]林毓生等.五四多元的反思[M]. 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9.第1页
作者简介
赵荣锋(1991-),男,汉族,陕西商洛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