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媒体时代文化馆微信平台的建设

2017-08-17王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馆互联网微信

王平

摘 要:“互聯网+”是知识社会的创新趋势,越来越多公共文化机构都开始借助微信公众号来作为新媒体转型的首选,在实践中摸索如何通过有效的运营方式来传播公共文化服务。本文通过分析微信服务平台在文化馆的应用技术,探寻文化馆如何运用微信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同时也尝试为文化馆总分馆的微信服务方式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文化馆;微信;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3;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245-02

一、文化馆微信服务平台的应用

(一)微信新媒体的影响力

为何微信的影响力会这么大?借用微信的slogan——“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而根据腾讯2016年5月的数据,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7.62亿。而各类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在2015年8月就突破了1000万个。当今世界人们对信息的追求和获取呈现出碎片化、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的特点,手机微信服务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时效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根据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在手机上的使用时间已经超过80%,微信才是中国流量最大的流量入口。

越来越多的文化馆也意识到微信传播的重要性。根据2015年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全国文化馆开设的网站、微信、微博的摸底调查,目前省(区)级文化馆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有13个,地(市)级则有107个。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有12个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开通公众平台,文化馆就面临着如何快速吸引粉丝关注和维持较高的活跃度,如何提升粉丝好感,增强粉丝粘性,加强用户沉淀等种种难题。

(二)文化馆建立微信平台新媒体

目前文化馆对外宣传的主要方式包括阵地传播、社会媒体传播、政务系统传播、网络自媒体传播等。在如今“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网络自媒体的传播顺应信息时代需求,更能适应公共文化服务向深度推广,成为文化馆宣传突破与创新的重点领域。网络自媒体传播包括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PC端向手机端转移,越来越多的市民已经逐渐依赖于手机平台来获取文化馆各种活动、 培训、非遗等相关信息,也期望能直接通过手机来进行参与和互动。微信平台拥有便利的用户聚合方式、相对较低的开发和维护成本、良好的传播和互动渠道,成为许多文化馆提供手机端服务的首选。

微信与文化馆以往的线上与线下传播都不同。文化馆不能仅停留在利用微信开展宣传和展示的阶段,要突破“网站手机版”的概念,将文化馆的其他平台应用都标准化加载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创新化的线上服务。以广州市文化馆为例,微信平台采用SOA服务总线技术架构,按照统一的接口标准,把各类的服务应用系统对接到微信公众号上,市民不仅可以通过微信获取信息,也可以在微信上报名、扫码签到,今后还将逐步实现课程直播。通过在公众平台上面加载体验性的平台项目,重点突出“交互”体验,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二、文化馆微信平台的架构

(一)SOA服务总线架构

广州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采用SOA服务总线架构,它将各种应用程序功能作为服务发送给微信端,它采用开放标准、与软件资源进行交互并采用表示的标准方式。SOA的核心主体是服务。所谓“服务(Service)”,从业务角度而言,服务是一个可重复的经过标准封装的任务,通过服务的流程化可实现业务的灵活性。而广州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在基于SOA软件架构上,通过构建、操作管理标准的Web服务(Web Services)来实现不同系统的集成,采用平台无关的接口标准和文档格式,保证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采用松散耦合的架构,支持服务的动态绑定和针对流程的服务编排,同时,其他应用平台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对接到服务总线里面,后台点菜式添加功能进行编辑,即可把服务功能调用到微信前端展示,向粉丝提供服务,极大地提高其公众平台的敏捷性和可扩展性。其服务总线如图1所示。

(二)微信平台可轻松加载服务应用

当前广州市文化馆搭建的微信公众平台,加载的应用平台有活动中心、培训课程、志愿者报名等三大板块。这些服务应用都是以标准化的接口接入到SOA微信服务总线上面,后台一键就能推送功能服务在微信端展示,让市民直接在微信端可以直接浏览到文化馆发布的活动、培训以及志愿者信息,并且产生线上“交互”体验行为,微信浏览报名信息——微信报名——活动现场微信二维码扫码签到——微信考勤积分等可以依次展开。这也是广州市文化馆从以往单方面的文化信息传递、文化资源提供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运用微信这种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提供文化惠民服务,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效益。自培训报名平台接入微信的2个多月来,发布的培训班约50多场,累计注册人数上千人,微信报名参加活动人次超过3000人次。很多培训活动名额一经放出,几秒可被抢光。从这个服务产生的效益来看,文化馆运用微信这个新媒体,借助其便捷性、更好的体验感,能提高网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这种新的SOA服务总线技术,也便于不断添加、修改各种子系统和应用,推动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如图2、图3所示。

(三)一站式微信管理后台

文化馆微信管理的后台,应体现简洁易用的特点,无需计算机专业人员就可以傻瓜式操作,无需调试可编辑和显示所需服务的菜单。后台实现可视化编辑,点击菜单即可查看相关的内容,后台能把文化馆的各个离散的系统平台耦合在服务总线里面,实现统一管理。如图4所示。

三、文化馆微信开展“总分馆”服务的思考

(一)文化馆的“总分馆”服务

文化馆的总分馆建设,是近年文化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立以市级文化馆为中心馆,区级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村)综合文化室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盘活基层各级文化馆、站、室资源,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集约化管理,构建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的文化馆服务网络,能大幅提升文化馆服务的均等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国新在解读 “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中关于“总分馆”又提到三点:第一点:总分馆是以设施体系为基础形成的服务体系;第二点:在中国,总分馆体系的实现方式是多样化的。第三点:总分馆制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不同程度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在这么一个互联网时代,文化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有了“互联网+”的指导思维,利用微信新媒体,采用服务总线的技术架构,是否可以突破信息壁垒,探索一种数字化的总分馆服务模式呢?

(二)微信“总分馆”服务模式的思考

加入总分馆模式的各级文化馆,可以考虑建立以市文化馆为中心,区县级馆为汇聚点的自媒体运营联盟。总馆可复制性地搭建与中心馆相同的SOA架构微信平台,通过彼此授权与信息推送,在这个体系里面就可以实现消息共享、资源共享、活动共享。分馆可以自设微信号接入联盟,也可直接使用总馆微信平台。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用技术解决微信号之间的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壁垒,简化手工报送的流程。如图5所示。

四、结语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文化馆的应用宣传推广媒介不再局限于网站、微博,而是运用了微信平台这一新媒体,开展集宣传、应用与互动于一体的综合线上服务。文化馆在微信服务中,可以考虑采用SOA服务总线架构,将本馆的活动、培训、志愿者等应用加载于总平台上,着重凸显“交互体验”的效果,让市民通过公众号获取文化馆最新的活动资讯,并且实现微信端报名、签到、参加活动、评价反馈等,让公众平台的内容丰富充实起来,增强与粉丝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提升公众号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文化馆互联网微信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微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