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称谓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2017-08-17曾利平

卷宗 2017年19期

曾利平

摘 要:称谓语在人们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古代传统和现代称谓语的了解,分析称谓语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加恰当的使用称谓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语的变化;影响因素

中国素来被誉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要体现礼貌。这种礼仪在现在日常交际中尤为重要,而称谓语是体现一个人是否懂礼貌的重要方面。

1 称谓语的含义及古代称谓语概况

《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的解释: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称谓”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对称谓的重视,是把称谓看为“崇正名号”的大事。[1]《尔雅》中的《释亲》篇“已开释称谓之端”。传统称谓语通常使用敬称和谦称,表达对对方的尊重。称己方常见的有: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 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小女、小儿、小号;微臣;卑职 ;窃思、窃念、窃闻;伏惟、伏闻;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弟、舍侄。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总结起来就是“家大舍小令外人”。对他人的尊称还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年龄称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如不满周岁称为襁褓;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 15岁女孩称为及笄之年;30岁男人称为而立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等。

2 现代交际中称谓语的变化

2.1 亲属称谓简化

古代亲属称谓有严格区分。如称呼自家亲属时,会常听到“家、舍、亡、先、犬”等字,如称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称自己弟弟妹妹为舍弟舍妹,称呼死去的亲属用亡和先。而现代亲属称谓发生很大变化,整个亲属称谓系统呈现简化的趋势,没有严格的长幼之分,去掉了 “家舍亡先犬”带有谦恭之意的字,有时口头上的称谓甚至省掉了“堂”“表”等区别性成分,其与相应的非堂、表亲的称谓相同,如“堂兄”“堂叔”“表叔”一般用“排行+哥/叔”称呼,或直接用哥哥、叔叔称呼。

2.2 对自己的称呼变化

古人对人称字,对己称名,特别是有时称呼自己时用“仆”“不肖”“鄙人”等故意贬低自己身份的说法来表示谦让和礼让。而今天不直接称自己的名,用代词称谓,如用“我”“本人”自称,如果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抬高别人的地位,往往用“您”,不用说“仆”“鄙人”等来表达尊重。

2.3 年龄称谓发生变化

古人讲到年龄时,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束发”“弱冠”等,今天我们称谓年龄直接用数字表示,称呼一个不知对方衔职或职业的人时,我们会按对方年龄称呼,往往会借用亲属称呼,如王叔叔,爷爷等,或者用“老”或“小”冠在姓氏上,如老王。

2.4 网络称谓语的产生

网络的发展刺激了网络称谓语的产生。同传统的称谓语比较,网络称谓语少了外来的约束,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构思巧妙,语出惊人。如“偶”是“我”的一种调皮说法,进而推演出“偶们”,用“斑竹”称呼“版主”,把网名称为“网虫”,初级网名称为“爬虫”,高级网名称为“飞虫”,用“菌男”“霉女”称呼相貌丑陋的男女,谐“俊男”“美女”的音,却反其义而用之,让人想到过期食品,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3 称谓语变化的影响因素

3.1 语言本身的变化

语言和表达需要始终在发生变化,这促使人们用更多、更新、更具特色的语言单位,而且“语言总是朝着简单、经济、便捷方向发展,用尽量少的语言形式表达更多的内容,所以在语言的选择上人们总是倾向于简洁的表达。”[2]如亲属称谓没有古时那么繁琐,人们之间的称谓越来越简单。语言本身的变化也使称谓语泛化,这无关乎亲属,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男性统称为“哥”,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女性直呼为“姐”,人们之间的称谓越来越简单。

3.2 时代变迁催化称谓语变化

“称谓语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同时代对某个人或某一类人的称谓可能会不一样”[3],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随着国家的繁荣与别国的频繁交往,语言相互交融日趋明显,不断更新,如雇佣在家里做工的女性,古代称为“丫环”,上世纪称为“家佣”,现在称为“保姆”“家政服务员”;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斷繁衍不同性质的语言,再加上高科技的日益渗入,催生了大量具有标新立异和强烈的幽默讽刺特点的网络称谓语。如“BF”(boy friend缩写)、“JJ”(姐姐拼音首写字母)、“青蛙”(丑男)

3.3 其他文化的冲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在语言运用上也有一些好奇心、新奇求异贯穿交际活动始终,“词汇系统中表达某个意义的语言形式用久了,就会缺少新奇感,于是人们就想更新”[4],外国、港台,语言文化的冲击满足了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因此,有些旧词语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新义。如“同志”,在上个世纪是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词,外国人、港澳台同胞的大量涌入,两种文化发生碰撞,“同志”出现负面色彩,香港把同性恋称为“同志”。

称谓语虽然是人们日常交际中最平常的用语,但恰当运用称谓语,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在交际中要规范称谓语,既要掌握传统称谓语,又要了解其变化,注重场合,尊重对方,才能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薇,试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D)2006.

[2]郝艺飞,近年来称谓语的变化研究 (D) 2007.

[3]龙辉 张明兴,浅论日常交际中社会称谓语变化的影响因素(J) 科教文汇2013.9.总第254期